▼
&p; ▲杨宗保与穆桂英(纱丁) 林兆光
近些年来,在报纸上曾读过热心人士撰写有关介绍潮汕工艺美术品种的文章,发现其中将“花灯”误为“纱丁”,其实“花灯”与“纱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品种,不可混为一体的。“花灯”形体较大,用竹篾、铁丝扎骨架,绸缎作装饰,内装上灯火,通体透明,适应于各种大型民俗活动的悬挂、摆设。而“纱丁”的形体较小,高度从三寸至一尺二,传统的做法是用稻草扎胚,土纸积贴造型,纱绸彩贴服饰,再配上泥塑彩画的头面,作为桌上摆设,或是祭祀的供品。在潮汕地区的农村有生男孩的人家,便会买一身纱丁拿到祠堂摆设,以示添丁喜庆。原汕头市工艺美术厂、澄海县工艺二厂是专业生产纱丁的企业,其中在1958年被汕头专署授予艺人称号的汕头黄弟仔(1918—1989)和另外两位艺人林兆光(1907—1991)、郑松炎(1933—2003)等,其纱丁制作技艺精湛,蜚声遐迩。今文中的这屏纱丁《杨宗保与穆桂英》作品,已被藏于“深闺”三十余年,是我市名艺人林兆光之遗作。 纱丁是立体造型的民间工艺品,表现形式以人物屏为主,内容取材于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分为文武两类,文身个子修长,显其俊美;武身胸高腰广,显其魁梧,全部是纯手工制作。纱丁的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主要有扎和彩两大环节,它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制作技艺也是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充实、丰富而逐渐提高的。这屏纱丁取材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戏剧故事,表现的两个人物分别高一尺二寸,动态与装饰都是戏剧的艺术形象。艺人采用土纸扎胚,层层追贴,使表现的形象扎实、完整,立体感强,突出不同体态特征。还特别在手腕口、腰围、肩背等处,用加扎延伸体外基骨线条的办法,来承贴飞起的飘带、衣裙,使人物的态势得以展开。在彩贴服饰上,下糊准确,不鼓不皱,既平实又不板滞,用剧装绣袍的制作方式,将各色绸缎、色纸、绒缨、流苏、玻璃珠、镜片等等进行彩贴和装饰,用丝织带捆边浮线垫高图案,锡薄刻成甲胄,极为精细,使整屏作品的人物形象动人,色彩瑰丽,装饰高雅。瞧!两个人物身披盔甲,腰挂宝剑,胸前戴着大红绸花,各背插四杆三角形甲旗,脑后飘着两根雉鸡翎,威风凛凛。杨宗保在左侧身略为前倾,稍向前迈着“前弓步”,头向下后望而显害羞的神态,左手提红缨枪,右手指夹着雉鸡翎;穆桂英于右侧后面迈着“交叉步”,抬头侧身望着杨宗保,脸露出笑容,含情脉脉,右手拿着一杆红缨枪,左手指同样夹住一条雉鸡翎。这两个人物一正一侧,一前一后,交错配置,动态优美,互为呼应,顾盼传情,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独具地方传统艺术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林兆光艺人15岁就开始当学徒,从事纱丁制作五十余载,1991年逝世。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纱丁的制作技艺,先后创制出《逰湖借伞》、《闯王进京》、《林则徐》、《逼上梁山》、《狮子楼》、《辞郎洲》、《芭蕾舞天鹅湖》、《八·六海战》、《白毛女》等一批艺术精品,分别被选送参加全国、中南地区、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和历届广交会订货。其中《逰湖借伞》分别获三个级别展览的一等奖,《天鹅湖》获优秀奖。1962年,林兆光还为广州文化公园和汕头中山公园分别制作大型纱丁《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每身高超过2米,观者如潮,创造了潮汕纱丁的历史新记录,获得各界的高度评价。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