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达、商业昌盛、仕贾华侨众多为潮汕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潮州自古以来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这里指大潮汕)有山、海、平原兼备的优势,土地肥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潮汕濒临南海,气候宜人,商业繁荣,手工业鼎盛,到宋代已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自唐朝至清代,潮州出了数百位仕宦名人,当他们衣锦还乡时,为光宗耀祖,便大兴土木,造祠建宅,将自己的生活追求、文化理想、人文修养都融人到这些建筑中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明代礼部尚书黄锦的“三达尊”、明末御史辜朝荐的“红栏杆”、嘉靖状元林大钦的“状元府”等等。
    粤东的潮汕,是著名的侨乡,现今潮汕本土人口约一千万人,而海外华侨也达一千万人。旅外华侨发扬中华民族坚苦卓绝、埋头苦干的精神,艰苦创业,为定居地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促进了潮汕商埠的繁荣。
    明清以来,潮商崛起,财力雄厚,商人致富之后,于是携财或侨汇还乡,兴建祠堂,建造豪宅,荣宗耀祖,标榜孝义,炫耀富有,如潮安县金砂乡的从熙公祠,是旅居马来西亚华侨陈旭年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汇人侨资兴建,工程持续14年,耗资26万银元。这些殷商华侨眼界开阔,对雕刻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为潮州木雕艺术孕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独特的潮汕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
    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自成一体,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专家、学者们誉为“文物的宝库”,广东省“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唐宋时期贬潮或到潮的有十位宰相,其政绩、声望、学风,势必带来影响。
    潮州教育的发展,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以后,庠序日兴,文风甚盛,第进士者衮衮相望。据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载,唐代潮州登进士只有3人,而宋代潮州登进士者达到172人,明朝登进士者为160人,其中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广东登进士10人而潮籍占7人。又据《潮州志·艺文志》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辑录书目,自唐至近现代,潮人著作凡1100种,其中集部诗文著作共600余种,足见潮汕历史上确是云蒸霞蔚,菁华翕聚,人才辈出,著述丰赡,确为无愧于世的岭海名邦。另一方面,潮汕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舞蹈、石雕、竹雕、泥塑、美术瓷塑、通花瓷雕、花灯、纱丁、木版年画、民间墙画、佛画、剪纸、香包、金银饰品、锡器、漆器、金漆画、潮绣、抽纱、戏曲服装等40余种工艺门类,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潮汕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三)三百民间画师,奠定潮汕工艺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    
    清代潮州三百民间画师,在潮汕工艺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奠定了潮汕民间工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构图饱满、匀称,装饰性强,富丽堂皇”装饰艺术风格。    
    如潮绣绣稿,来自于民间画师,且画稿同地方文化和当地建筑装饰与实用相结合。几百年来,沿习此画风,传承至今。    
    清代康乾时代至抗战前夕是潮汕民间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民间画  师。如《潮州民间美术全集》四卷(1)和《潮汕工艺美术》(2)资料和文献显示清代光绪至抗战前的房修、吴凌、陈子滨、黄壁,陈琼、李灿、赖樵、林泉、谢铭、谢思恭、杨鹏、赖樵、陈典、林松、林青、饶良、郭餐雪、饶勋、谢娟、蒋庭章、曾玉  堂、郑心经、周渭、吴芝田、陈元章、胡楷、杨国松、金元、符翕、杜阳、杜滨、沈瑶池、李灿、李翠岩、胡翰、王佐时、沈建初、沈筑初、姚辅锵、胡锦芝、庄淑与、杨鹏、詹坛、吴青、卢松、詹培勋、蔡祯、蔡桐、蒋乐山、周维屏、周维翰、李朋亭、王文彬、蔡有南、廖集秋、许云然、谢梓庭、杨云楼、林乐笙、庄敬、庄炽昌、石辉山、许元凤、李庭兴、陈宜士、陈刚、吴淞、林涛、黄高仙、黄少山、黄升初、陈昌龄、鹅仝、蔡戍子、陈武升、何金龙、魏天禄等。
    上述画家,主要以卖画为生,以画坊为业,以道释画(俗称佛画)为主,以彩瓷、潮绣画稿、彩画花灯、扇画、金漆画为生活来源的占据其中的绝大部分画家。由于潮汕民间工艺门类:潮绣、彩瓷、鲎壳扇画、花灯、彩札工艺、佛画、金漆画、墙画等同画家画师职业紧密相关,而且社会上需求量大,造就了潮州民间画师一专多能的特殊才华,例如民间画师杜松、杜阳、陈典、陈松国,既是画肖像名家又是画潮州花灯、扇画专家;潮汕的嵌瓷艺人何金龙、魏天禄,既擅长嵌瓷,又会画墙画、做灰塑,可是福建闽南和台湾的艺人,擅长嵌瓷,则不会画墙画,会画墙画的不会做嵌瓷。清代的大批民间画师,兼能瓷器彩绘和画金漆画的大有其人,如吴淞、林涛、王文彬、许元凤、廖集秋、谢梓庭、沈建初、沈筑初是也。
    清代潮州民间画家、画师不仅人数众多,同时以房修、詹坛、吴青等人的传艺得出他们的师承关系,一代传一代,世代传承技法。
    房修传艺黄壁、陈琼;詹坛传艺黄瑜、张象、卢松、庄淑与、庄全;吴青传艺吴淞、陈壁。
    其清代画家、民间画师遗存画作的题材内容,技法同潮汕民间工艺影响之所及。
    清代乾隆年间之陈琼(又名陈玉山)所作《关公图》二三百年来,在潮州广为传播。《关公图》画面上关公与周仓前后相随,屹立云端,周仓若有所思,两人衣褶须眉,栩栩如生,英气逼人。似此构图和人物技法,在现代潮彩工艺画面中,常见模仿与运用。至于清末胡楷、胡输的蝴蝶,吴凌的龙虾,吴青的鱼;庄淑与的佛画等等,更是对现代潮汕民间工艺题材的吸取运用与模仿。
    (四)聚族而居,崇尚神祖的民俗,提供了建不完、做不尽的雕刻工艺
工程
    粤东的潮汕平原人口密集,多聚族而居,商业经济发达,华侨众多,城乡祠堂林立,祭祀活动频繁,规模较大。群众信仰中,以神佛占多数,佛是潮汕百姓普遍崇奉的神。佛原是西域传来的宗教,僧尼拜佛不祀神,但潮人既拜佛也奉神,敬祖、拜神、酬鬼,形成一项地方俗信活动。多数人崇信神灵,参拜祖宗,认为是祖灵的庇佑福荫,不少建宗祠春冬致祭,“绵延祖德”,“光前裕后”。在农村,普遍一村建几座祠堂,是常见的事。例如揭阳乔西村,现有人口3296人,而旅居海外华侨超过1万人,海外寄钱建祠堂十几座,达3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民从祠堂、神龛拆下木雕作品,向海外销售,广东省文化局为保护其木雕艺术品,拨出专款收购时,高达3万余件,足见明清时期建造的木雕工程之巨构。
    (五)竞争机制,促进了民间工艺的创新与提高
    潮州木雕工艺的迅速发展与提高,同民间艺人的聚族生产、传宗接代有密切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当代艺人张鉴轩(潮州莲上村人)、刘林德(饶平浮滨村人)、林行能(揭西东风村人)、李水棕(潮阳仙城村人)、萧对(揭阳)等都是木雕世家,即祖传父、父传子,世袭相传,在清末全盛时期,村上有数百人从事木雕生产,由于地域历史上的特点和师傅的擅长,构成了专业化很强的生产特点。
    在明清祠堂、民居的古建筑中,其木雕饰品远看,题材内容、梁枋大小、雀替模样相同,近观则有所差异,比如揭西棉湖聚祖公祠,抱印亭上的凤托,左右各三只,虽同是凤托,但却出自不同艺人之手。大凡祠堂、庙宇、民居的木雕工程(一般不包括土建),主人事先邀请两班艺人承建,各建一半,议明:工程构件、形制、大小尺寸、题材内容、工程造价、竣工日期。商定后,以厅中轴线为中心,用谷笪挡住,互不窃视对方,工程竣工之日,进行品评,优胜者奖励。这种木雕装饰工程的竞争机制,激励了艺人的进取心,提高了创新技艺,为繁荣潮州木雕艺术起了争妍斗奇、竞相媲美的作用。

你是本文的第2607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典》
作 者: 叶春生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