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严谨 形象生动——木雕挂屏《樊梨花拜帅》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樊梨花拜帅(木雕) 周遇宝

    

    汕头木雕历来在潮汕地区整个木雕行业中居主要位置,人才辈出,蜚声遐迩,然而在至今已出版的各类书籍中,不少已经作古的艺人名字和作品从未被提及。究其原因是他们大都是在“文革”时期退休,后又离开汕头回家乡,雕刻的作品不可署名,更没有可以参加申报职称、荣誉的机会。加上编著者缺乏深入细致地全面了解,或是行外人仅从一些书籍中抄来摘去,致使这些艺人被人们忘记了。汕头木雕名艺人周遇宝(1912—1981)就是其中之一。周遇宝先生在木雕行内早已大名鼎鼎,他就是汕头已故的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维怀(1941—2009),省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陈炎坤等许多木雕名师艺人的师傅,为汕头木雕的传承与发展尽心竭力。笔者为寻找周遇宝先生这位名艺人的遗作,专程到普宁市梅塘镇溪南乡走访其二儿子周天惠,但家里并没有留下他生前的任何作品,一无所获。日前,幸得陈炎坤工艺美术师的帮助和确认,得以目睹了他师傅在不同时期雕刻的《狩猎》、《樊梨花拜帅》两幅作品,也才有机会将他的遗作提供给大家欣赏。

    这《狩猎》、《樊梨花拜帅》两幅作品分别是现代与古代人物题材,前者是在工艺美术厂木雕车间时创作的,后者是1973年汕头木雕厂正式成立后制作的。因为自1966年“文革”开始至1971年期间,木雕的创作和生产仅限于一些现代、花鸟之类题材。1973年贯彻落实周总理提出的“除了反动的、黄色的、丑恶的以外,都可以生产和出口”的原则,恢复和发展工艺美术生产,木雕也和其他艺种一样,在创作题材上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两幅作品都以樟木为原料,髹漆贴金,今呈现眼前的这幅挂屏《樊梨花拜帅》高46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以传奇小说《薛丁山征西》中的“樊梨花拜帅”作为表现内容,凸显古代人物战将题材的传统韵味,极富潮汕木雕的地方艺术特色。三层通雕的画面上分上、中、下三径,23个人物、6匹战马,加上城墙、亭台、岩石、树木等,都在“S”形的径路上构成统一的整体。人物形象有高有低,有动有静,除中间的大殿完整外,其余分布左右的四个亭台和城墙仅露出一半,给人以场面广阔的联想空间。但见上径中间的大殿上军师、兵士、文官分别位于后面左右两侧,正中的征西大元帅樊梨花头戴金凤冠,雉尾高挑,身穿铠甲,腰挂宝剑,手执令旗,威风凛凛;众将顶盔贯甲,或手舞双锤、或手提长枪,争着出阵杀敌;右侧城楼上下都是手拿大刀的兵士,有的呐喊助威,有的冲出城门。中、下径却是两军厮杀的场面,兵士们擂响战鼓、挥舞战旗,神形各异,生动逼真;六个骑着马的战将分别手提长枪、双鞭、双锏、大刀等兵器,或前后、或左右在拼杀中。画面构图严谨,紧凑得体,层次分明,丰满而不繁杂。每个人物身高8厘米,神形毕肖;树木、亭台、岩石等搭配合理;六匹战马动态不一,刻划细腻,通、浮、沉雕技法融为一体,很有艺术感染效果,可谓是周遇宝先生所创作的古代人物题材精品之一。

    周遇宝先生13岁就随其父、潮汕地区木雕名匠周礼发学艺,秉承父业,勤奋劳作,技艺高超,1958年省建设农林展览馆时,他就被调往创作木雕工艺品。1961年省政府为美化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他又与张鉴轩、陈舜羌、林行能、李水棕等12位艺人被调至广州创作人物、花鸟挂屏,是《农民运动讲习所》木雕(鸟瞰图)大屏风的主创人员之一。1962年汕头市为发展木雕出口生产,到普宁、潮阳县等地发掘技艺人才,年底周遇宝先生与其他人一起被调到汕头市工艺美术厂木雕车间工作,承担创作出口样品,培养学徒等重任。1977年在汕头市木雕厂退休后,他回原普宁县老家,1981年逝世。

你是本文的第117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2-01-15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