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纱是指根据图案设计,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经纱与纬纱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线加以连缀,呈现透空花纹图案的手工艺产品。有的称花边,有的叫抽纱,有的更称为“万缕丝”等,均属同一工艺门类。 潮汕抽纱是在潮州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于明代,清代时已盛名,距今亦有百年历史。 清末,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我国沿海的山东烟台、浙江宁波、广东汕头等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口岸,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教会为了吸纳教徒,办学校,建医院,广设慈善事业并传授手工技艺。潮州抽纱中的花边技艺,就是此时由传教士传人。 1886年,商鲁鳞洋行的“船主太太”(德籍领港员之妻),人称“莱先生娘”,将带来的花边交给汕头市教会学校淑德女子学校的老师,让其教授学生,织出的产品收购后运到德国卖。当时校内有20多个女学生学会了这门手艺,成为潮汕地区最早学会抽纱花边者。 1896年,汕头市基督教浸信会又有一位名叫纳乌迪的英国嬷嬷(修女)从日本带回一些台布、手帕和花边样品,组织教徒用国产夏布生产“哥罗纱” (通花)。这项技术由淑德女子学校的学员和基督教牧师的妻子传人松口、五经富等地,使揭阳最先成为潮汕抽纱的生产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汕头成立彩成抽纱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潮州市陈桥人丁惠龙在潮州城内创办发合号,成为潮州第一家抽纱商铺。与此同时,一位名叫纳胡德的浸信会女传教士,于传教之时,发现潮州刺绣的优美精巧针法,深为惊讶。于是,她从国外带来了一批抽纱的图稿和样品,然后用潮州出产的夏布交给教徒和他们所联系的群众加工,绣出来的产品确实优雅细腻、绚丽多姿,比之西方较粗的织法,。实有天壤之别。纳胡德把这批中西结合的产品带到外国销售,竞被争购一空。从此,她便在汕头召集一些妇女学习抽纱。其后又有一位名叫耶德太摩德传教士,在磐石传教办学,他的妻子见抽纱有利可图,也在磐石传教授这门工艺。这便是潮汕抽纱的最初起源。 由于潮州刺绣历史悠久、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西方人士的欢迎。特别是中国的廉价劳力、本少利多,因而洋人相继在汕开办洋行,经营抽纱业。先是英国商人托买办设立,此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德国的商人接踵而来。同时,一些留学美、英的潮汕教徒,如林振声等,归国之后,也集资做起抽纱生意,形成了洋行和华资的竞争局面。 抽纱自从在潮州(潮汕地区)兴起之后,由于潮州垫绣的独特艺术和新颖风格,受到喜新爱奇的西方人士的称赞。由于艺人众多,劳力廉价,适宜实用工艺品的大宗生产,外资、华商纷纷在汕头口岸设洋行,在潮州、揭阳、澄海、达濠等地开设抽纱工厂,抽纱遂成为潮汕平原的主要手工艺行业。在1912—1914年、1936—1941年潮汕抽纱出现过两度兴旺局面。据记载,1935年从事抽纱工艺的人员多达50万人。当时,“洋行”、“公司”在汕遍地林立,抽纱工人遍布,盛极一时。在潮汕抽纱兴旺发展时期,据粗略统计,洋行有37家,华资则有1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洋行有美商的“柯宝”、“爱双龙”、“马禄孚”、“适时”;英商的“仁德”、“德记”、“佐士顿”;德商的“美最时”等。其中美商经营的抽纱占市场的七成。华资抽纱公司较有代表性的有“宏生”、“伟光”、“华东”、“协和”、“隆合”、“联星”等,全地区共有大小厂商300多家。1949年,潮汕公司成立,从而使面临困境的潮汕抽纱得以恢复正常生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潮汕抽纱重新打开销路。一批中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长,技术日益提高,其中有以画手巾、幼货出名的姚向阳,以设计台布、手巾出名的陈清泉,精通万里斯刁、平绣的黄光亮,以及陈铁泉等知名艺人。在年轻一代中,致力于设计玻璃纱图稿的黄汉通也崭露头角。这批优秀的技术人员与广大绣工密切配合,敢想敢干敢创新,使图稿、玫瑰、葡萄的格局规范,先后成功地创造出汕头花边、圈子花边、新风窗和各种嵌拼制品。这些新工艺使得潮汕抽纱身价倍增,被誉之“南国名花”。并曾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国贵宾。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潮汕抽纱重工玻璃纱台布赠送给伊朗王后,立即轰动了皇宫,众人争相观看,赞叹不已。1979年5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国抽纱展销会上,汕头抽纱艺人林佩聊先后在东京、澳大利亚等地表演几十场,屡获好评。现在,潮汕抽纱除了努力满足人民需要、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外,还不断开拓新市场。“巧手牌”潮汕抽纱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酒店、家庭的必备之品,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即潮汕抽纱最鼎盛时期,全地区从事抽纱的女工已近100万人。自1978年以来,潮汕抽纱的创汇率每年都递增200%,突破了出口1亿美元大关,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潮汕抽纱无论在从事抽纱人员、出口创汇和生产总值、艺术水平等方面,均处于中国抽纱行业中的前列,因此也是唯一由中央外贸部门直接管辖之企业。 近几十年来,潮汕抽纱不仅生产提高,产值提升,而且为国家提供了数以百计的出国展礼品的抽纱精品。由中国抽纱汕头进出口公司抽纱研究所黄汉通图案设计,陈振华色彩创作,潮州市古巷抽纱厂绣制的玻璃纱72X108英寸的“双凤朝牡丹”台布于1980年在德国慕尼黑第33届国际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81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潮汕抽纱以精巧、轻盈淡雅见长,具有色调素雅、花纹富丽、布局严谨、式样丰富、绣工精致、通透富有立体感等特点,被誉为“南国之花”。其工种繁多,技艺复杂,又需要在产品中交替使用,表现手法多达250多种。就布类而言,便有棉布、麻布、玻璃纱、法丝、化纤类等不同质地;就其商品名称而言,则有被盖、台布、手巾、床被套、枕袋、被枕、勾针制品及小件套(餐套)等八大类。规格众多,大小有别,至于花色品种,则数以千计。从类别上分大致可以分为绣类、抽通类、编织类、被布类,其中各类技艺又包含着很多工种,每个工种又有多种不同的针法(共计有240多种)。 (1)绣类大致包括:垫绣、平绣、刁绞绣、托地绣、十字花绣、万里斯蕾花绣等; (2)抽通类大致包括:通目、帆目、扎目、拼花、对丝、老大藤、老花、龙眼花、挽窗、有梅、串纱、人字边、硬含郎等; (3)编织类大致包括:通花、打丁边、菲立、汕头花边、圈子花边、华美花边、风城花边等。 这些众多的工艺技巧,通过设计者的巧妙布局、匠心运用之后,融合于花鸟虫鱼之中,形成了潮汕抽纱的独特风格。 潮汕抽纱精品“双凤朝牡丹”共分八个层次,六百零四只凤鸟,显示着鸣、栖、舞、翔各种神态;三百五十二朵牡丹,俯仰向背,仪态万千。在技巧 处理上,整套台布共运用了垫绣、托地绣、花窗、星点窗、挽窗、扭空、硬挽、杜龟乾、坡补和补布等十个主要工种,二十八种针法,其细针密线,艺术精巧、富有质感,构成了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在慕尼黑展出时,引人注目,众人争相抢购。 潮汕抽纱的工种、针法虽多,但各有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如垫绣的坚实华丽,平绣的清新优雅,刁绣的浮沉强烈,十字绣的色彩鲜艳,托地绣的迷离虚幻,万里斯的雍容华贵,补布的质朴厚实,扎枝、硬挽的密实幼细,花窗、挽窗的玲珑多变……无不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因而有的成为单独或成类品种,诸如垫绣类、平绣类、刁绣类、十字绣类、对丝类、勾织类、打藤类、网扣类、蕾花类、补布类……均属抽纱专一品种。或华丽、或明快、或虚幻、或神奇,都以各自的风格和特色而为客户所喜爱。 另一方面,潮汕抽纱艺人除了继承传统工艺、改革外来技巧之外,还创作出一些新颖多姿的新工艺。如汕头花边、圈子花边、新风窗等。汕头花边和圈子花边,都是通花发展而成的。同样运用勾织技巧,,但前者从构图到线条上,均比通花活泼多变,具有明朗、奔放的特色,而后者则具有简洁、粗犷的艺术效果。而新风窗则是由刁绣加以演变出来,即在刁通的内沿花块上,运用潮汕特有的抽、择、揭技巧,使花块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花窗”,显得玲珑透彻、富丽华美,有近于万里斯的雍容高贵。 此外,抽纱还有“嵌、拼、制品”等方法。由于布料的宽幅不足,未能适应大件制品需要,如大台布、大床被等,故经常要运用一些嵌拼方法即在原布幅宽的基础上,运用通花、汕头花边和圈子花边等不同形式进行拼接,使其增加幅宽,以适应出口需求。其独特的“嵌拼制品”是目前潮汕抽纱出口中最大的一宗商品,约占百分之五十;它能够伸展图案,使之变化多端,很受客户欢迎。 如“双凤朝牡丹”:原玻璃纱幅宽仅七十英寸,加上刺绣过程的挽束关系、台布补乾,每边需加五英寸布料进行拉接,若处理不当,整体图案将受破坏。设计者黄汉通经过反复探索,大胆运用了细巧坡补针法,坡接处做了艺术设计,同时在台布乾边,采用一点七五英寸的厚丝布料,作为补布乾,加以图案装饰,使其宛若一幅名画的大型镜框,倍添稳重、厚实的感觉,同整体图案协调统一,令人称绝。 由潮汕著名的抽纱艺人陈铁泉创作设计,近年制作完成的特重工玻璃纱大台布先后经过设计者60年的苦心经营,由12位刺绣女工用15万条细纱花1年时间绣制而成。这是抽纱史上具有划时代水平的巨作。它体现了艺人的胆识和时代精神,是一曲交响乐的赞歌,显工又显艺。 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汉通从事抽纱设计36年,历任汕头抽纱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职期间,他善于探索创新,先后设计出一批有艺术价值又适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工艺品。主要作品“双凤朝牡丹”,荣获第32届慕尼黑博览会金奖,“繁花簇锦图”被选送东德展出。1987至1989年被授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