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天,饶平县三饶镇棕树社的邱氏族人,又开始着手制作当地传统的“大屏灯”了。饶平大屏灯艺术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潮州民间花灯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有意思的是,在其它民间传统艺术门类纷纷濒临失传的今天,大屏灯艺术却依然薪火相传、充满活力。 制一屏灯费时4个月 昨天,记者来到三饶镇棕树社的大屏灯制作现场采访时,当地邱氏族人正在布置一屏灯的陈设。这屏灯高2米余、宽近3米、深约半米,分为三层,每一层都陈列着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和形象逼真的场面布景。三饶邱氏理事会理事邱子远介绍说,这三层灯饰所表现的分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三个故事,“煮酒论英雄”、“诸葛亮舌战群儒”和“刘备招亲”。目前,整屏灯饰尚未布置完毕,但必须赶在来年春节前完工,以便元宵期间展出。 邱子远告诉记者,制作这样一大屏灯,即使是十几人合作,往往也需要4个月的时间。“以前由于所有材料、配件都靠族人亲手制作,一屏灯需要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因此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就得着手准备来年的大屏灯。现在一些陈设品可以到外面定制,工序简化了不少,但依然颇费工力。” 大屏灯上许多细微的装饰物,都离不开邱氏族人的巧手。天上的飞禽、水里的鱼虾、地面的走兽,还有各式各样的昆虫、花卉,每一件都是族人们利用泡沫、纸张、铁丝,甚至树叶等材料,通过精工的雕刻、卷折、粘合等方法制成,涂上颜料以后,看上去活灵活现,富有生趣。 制作者年龄最小仅十几岁 饶平大屏灯,是当地春节、元宵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据介绍,每年制作的大屏灯,在正月展出完毕之后,就会被邱氏族人拆分开,然后把陈设品分赠给对本宗族作出过贡献的族人收藏,因此,邱氏族人每年都需要制作一屏新的大屏灯。 邱子远自豪地说,邱氏是第一个迁入三饶的宗族,被誉为“先邑名家”。大屏灯艺术起源于400多年前,当时邱氏宗族十分显赫,专门将一块田地的收入划出来,作为每年制作大屏灯的经费,而族里的四个“房头”则轮流负责动手制作。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族里已经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但每年到了制作大屏灯的时候,族人依然会自觉捐赠经费,几个“房头”也不再轮流制作,男女老少只要有空闲时间,都会前来帮忙。参加大屏灯制作的族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几岁。 大屏灯制作曾经中断了长达40年之久。不过,1989年春节,棕树社邱氏族人恢复制作大屏灯之后,这门艺术却没有像其他民俗艺术一样因人才青黄不接而日渐式微,而是继续代代相传,并且日益被发扬光大。邱子远说,大屏灯艺术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兴旺,得益于老辈人的积极号召,更是全体族人恪守祖训的结果。 大屏灯艺术相传数百年 在三饶镇区,现存一处被称为“彩灯祠”的古建筑,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被作为乒乓球俱乐部使用。邱氏族人说,这座彩灯祠,以前是本族专门用于制作、彩排屏灯的场所。 据当地文化界人士介绍,三饶自明成化年间置县署,建城隍祠,当地各社筹办小花灯悬于庙中。后来,县城集中举办游神赛会活动,有人倡议将各社的小屏花灯改由一社主办“大屏灯”,各社竞相争办,相持不下,最终知县裁定,由棕树社邱氏承办。从此,制作大屏灯成为邱氏的传统,他们还专辟一座祠堂供大屏灯制作者使用,这座祠堂就是“彩灯祠”。由于邱氏曾在三饶置署建庙时做出过贡献,邱氏大屏灯还被特许悬挂在城隍庙中。明朝知县邱金声,也专门为大屏灯撰写了“灯架”赞文。 时至今日,在三饶邱氏心目中,大屏灯依然彰显着宗族历史上的种种荣耀。也许这才是大屏灯艺术在三饶数百年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日前,三饶城隍庙重修工程进展顺利,当城隍庙重修完毕之时,大屏灯又将依照古例被县挂其中。对于邱氏族人来说,这是宗族荣耀的延续,但对于潮州文化而言,这却是一门民间古老艺术的传承。 作为潮州民间传统花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饶平大屏灯制作工艺,在三饶镇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如今,这门古老灯艺依然兴旺,三饶邱氏族人每年都会坚持制作,以备春节、元宵期间向广大民众展示。这不,距离明年春节还有两个多月,邱氏族人便又忙乎起来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