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雕九篓巧布百多鱼虾蟹 文化习俗 图1张

    潮汕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一颗明珠”。潮汕木雕与我国其它流派木雕的最大区别是采用镂通雕技法,多层次雕刻,用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广锡的话说,潮汕木雕的多层镂通,“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而名闻海内外的潮汕“蟹篓”则是最能体现这一技法的题材。如今在汕头,有一对父子木雕艺人,他们继承传统工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创新,创作出巧夺天工、令人惊叹的高难度作品,为潮汕木雕界再添艺术瑰宝。

    篓中篓巧布鱼虾蟹令人叹为观止

    记者昨天来到在木雕艺人方朝龙的家里,他和儿子正在左手执钢凿,右手木槌轻敲,沉实的樟木便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水生动物。方朝龙告诉记者,他正在做9篓相连的“蟹篓串”。这件匠心独运的作品令记者眼前一亮:它高1.26米、宽约0.48米,一共由9只蟹篓、82只螃蟹、8只龙虾、6个海螺和68条大大小小的鱼,以及蚌、水草、芦苇等构成。这些“虾兵蟹将”藏在蟹篓内外,或屈或伸,或逐或嬉,妙趣横生。无论是巴掌大的螃蟹,还是指尖大小的游鱼,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就像刚刚从海里捞上来的一样。

    记者仔细观摩,这件作品的造型颇像杂技表演中的叠椅子,9个蟹篓竖立、横卧、倒立、斜放、悬挂,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最大的蟹篓直径0.4米,最小的直径不足0.1米,小巧玲珑,形似茶壶。而这件作品最奇妙之处在于“篓中篓”的雕法,即在一个蟹篓内再雕一个蟹篓。方朝龙运用镂通雕、圆雕的技艺,先凿削出篓外虾、蟹、鱼、水草等形态,后再逐渐进入篓内,透过外篓雕刻第二个篓。试想,蟹篓完损无缺,被木雕篾条包围得严严实实,作者就通过一个个拇指头大的篾眼,用雕刀掏空“内脏”,在里面雕出另一个直径0.2米的“内篓”,篓上还有5只蟹和一只虾。每个蟹篓上的木雕篾条薄如纸板,最薄处只有1毫米,可辨别出路径、穿插、起伏。樟木质地硬而直,易断,没有竹篾的柔性与韧性,既要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生物,又要追求造型的完美,保持不拼贴,其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父子兵闭门三年打造艺术精品

    蟹篓是潮汕木雕传统题材中的一株奇葩,以其布局精巧、技艺要求高而备受收藏界的青睐。清末,有“木雕状元”之称的黄开贤首先开创了“半畔”。一百多年来,历代民间艺术家不断探索研究,技术不断进步,精品迭出。但像方家父子在一段木头上完整雕刻出9个蟹篓的木雕作品,尚属首创。

    今年58岁的方朝龙从事木雕工艺已经38年,20岁便进入汕头市木雕厂工作,儿子方建荣从17岁开始随父学艺也已经整整18年。方朝龙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创作蟹篓是在20多年前,不过原来一直都是沿袭前人的工艺,在一块整木上从四面八方同时入手雕刻一个蟹篓。直到将近10年前,他才真正尝试“一木多篓”。当时,他将一块木头破成两块,雕刻出两件一模一样的3篓相连的“蟹篓串”,很快就被慧眼独具的收藏者买走了。近年来,汕头市面上销售的木雕蟹篓很多出自方家父子之手。

    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方朝龙告诉记者,木雕是一项非常“耗神”的工作,从2007年开始动手制作这件作品,3年来,父子俩一天也没有放下过钢凿雕刀,每天常常一干就是12小时。这件作品还需半年才能彻底完工,而早就有人出价二十多万元订购。记者一只手提起这件作品,重量不过五六公斤,而据作者介绍,当初取材的是一段重达150公斤的樟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你是本文的第85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8-01
作 者: 李伟烽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