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堆彩色瓷片东拼西凑,能拼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贴出一个个传神的文官武将。嵌瓷,这种颇具潮汕特色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在汕头市区一些老建筑的飞檐屋脊上随处可见。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寓意富贵、吉祥的嵌瓷作品是如何“出炉”的,记者近日就走访了在龙湖村一祠堂施展手艺的嵌瓷艺人林岳明。
变废为宝造就嵌瓷艺术 在龙湖村的吴氏家庙,50多岁的林岳明正在屋檐上忙活着,“葵龙”、“辉鱼”、“新科状元”等嵌瓷作品就一一“站”在人们眼前。林岳明是潮安浮洋镇人,从艺30多年的他足迹遍及潮汕各地,留下了不少作品。 林岳明介绍,嵌瓷俗称“扣饶”,创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初期只是一些民间艺人将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变废为宝嵌贴在屋脊上变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后来,随着陶器生产技术的改进,瓷器作坊为嵌瓷工艺专门烧制出低温瓷碗,彩上各种颜色,供剪裁镶嵌成平贴、浮雕或立体的人物、花鸟、虫鱼等,装饰于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和民居的屋脊、屋檐、门楼和照壁上。 好手艺全靠苦练钻研 学习嵌瓷除了对这种建筑工艺的喜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吃苦、钻研的干劲。林岳明称他小时候就喜欢画画。他先后师从潮汕地区嵌瓷名家张长发、以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卢梓高,使嵌瓷技艺不断提高,就这样,手艺精湛的林岳明的名头越来越响,汕头金砂、华坞以及潮阳、潮南、澄海、揭阳等地的一些宗族祠堂或是仿古民宅都留下他的作品。 林岳明称,一般接到任务后,他先回家备料,进行初稿造型、定稿、剪贴瓷片等等。林岳明介绍,以前都是在现场创作施工,现在基本都是先在家里的作坊做成半成品后,再运载到现场粘贴。他笑着说,像做成半成品再运载到现场粘贴这道工序,如果嵌瓷师傅没有一定的经验,做出的半成品与实际场景不吻合,那不仅拖延了工期,而且还会被人笑话。 传承乏人手艺日渐式微 没有多年实践创作,就不可能做出好作品,这些因素,令这种潮汕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传承日渐式微。 林岳明介绍,嵌瓷师傅都是从做学徒开始的,学艺时,经济收入少,学艺过程中还需手脚勤快,兼之悟性聪慧,才能学到这门手艺的真工夫。而从学徒到“单干”,没有五、六年时间是难以熬成气候的。再者,这种手艺活十分辛苦,作业场所都是在飞檐屋角,因而不论炎夏寒冬、长年累月都是户外作业,没有好体魄是难以吃得消。所以这门活儿一旦“沾”上难得轻松,也正是如此,现在年轻人钟情这门技艺的很少,行业传承自然受到影响。 不管如何,嵌瓷作为一门独特的潮汕建筑工艺,受到人们的喜爱。采访中不少希望,这种传统手艺能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