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阳早在明朝中期就有潮音戏活动,到了清朝末年,是潮音戏的鼎盛时期。光绪年间,揭邑戏班宛如雨后春笋。曲溪寨内村创办了老玉春香、中玉春香、三玉春香。渔湖塘埔村创办了永赛梨,渔州村创办了万年兴,京岗村创办了荣天采,燎原村创办了四季兴。渔湖因办戏班既多又早,故有“戏地”之美称。
潮音戏之所以博得广大观众的青睐,主要是其唱调柔润、鼓乐清扬、童优灵妙、自成风格。它适应其时的淳厚民风和温和民性。乡村逢年过节,游神赛会,官宦士绅富商巨贾寿诞喜庆,俱要请戏班演戏,通宵达旦乃至连演三、五天,热闹非常。清末演出的优秀剧目有《琵琶记》、《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等。这些剧目有向封建礼教挑战,追求男女爱情自由的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以致曾有县令强行禁戏的命令。 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就更多了。白塔古沟村有老怡梨春,玉窖新寨村有三玉春香,渔湖江厦村有老源正,陇上村有永乐丰,西寨村有盛世兴,炮台岭仔村有老源正和老潮兴,龙头村有老顺兴,登岗港口村有新源正兴,曲溪潘龙村有玉春香,桂岭龙岭村有老怡梨春,建豪村有老正天香,庵后村有老梅正,锡场华清村有老宝顺兴……当年群众自发区别潮剧班的优劣,有“四大班”、“三班头”、“大戏”、“戏尘”、“戏王”之称。凡称为“四大班” 也称“大戏” ,要有:“大额头” 名艺人 ,要“六柱齐”,即名教头 导演 、名司鼓、名领奏、名小生、名旦、名青衣。要会演“锦出戏” 精彩的短戏 。此外,配备要齐全,服饰要华丽,布景要出新。“戏王”应是戏班中的佼佼者,当然要更拥实力,阵容出众。 这一时期各戏班演出的“锦出戏”有《扫窗》、《浪子收尸》、《认亲》、《离婚》、《张古董》、《扛石》等。演出的大型戏有《王金龙》、《三门街》、《桃花扇》、《红鬃烈马》、《姐妹花》和《皇后登基》等。在演这些戏时,涌现了一大批很有名望的艺人,如名导演名作曲杨其国、卢吟词,名舞美谢良田,名乐师王安明、胡昭、谢红,名演员郑广昌、吴为雄、吴甜、蔡锦坤、魏海亮、陈书橱、谢绵裕等等。这些卓尔不凡的艺人们,有的随戏班赴东南亚各地演出,饮誉海内外。有人在异邦扎根传艺,葬身海外。许多华侨华人一代传一代地怀念他们的献身艺术。 新中国建国后,揭阳的潮剧团,在潮汕各县名列前茅。上世纪50年代有玉春香、榕江两个专业剧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揭阳潮剧一、二团,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除了保持两个专业剧团外,还先后涌现了炮台、东山、渔湖、曲溪、锡场五个镇的业余潮剧团。还有众多的乡村集体、个人办起的剧团和纸影戏。 新中国建国几十年来,揭阳的专业、业余潮剧团,演出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潮剧令人欢欣鼓舞,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古装戏有《丁日昌》、《月容夫人》、《铁面县令》、《段红玉》、《陈北科认贵妃》、《秦王李世民》、《春草闯堂》等;现代戏有《恩怨宋家妇》、《千金女》、《相思女子店》、《青竹岗》、《白兔嫂买鳖》等。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揭阳党、政及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发展戏曲事业,一年一度的调演,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强有力的潮剧创作队伍,写出了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剧作,参加各级调演和作为各个潮剧团的保留剧目。其中有晋京演出的《李队长筹粮》、《丁日昌》,博得国家领导人和行家的称誉。参加市、省调演的《大吉利市》、《中秋泪》、《牵牛撞马》、《青竹岗》、《桃花红》、《恩怨宋家妇》、《千金女》、《相思女子店》等现代戏,受到广大观众、专家、领导的赞许,荣获创作奖、演出奖、舞美奖,剧本在《南粤剧作》等戏剧杂志上发表,为揭阳戏曲发展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