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潮州笔架山窑凤首瓶
凤首瓶是从唐代的凤首壶改进来的,北宋时期,潮州笔架山窑大量烧制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沙特阿拉伯和波斯湾地区的各个国家都有大量出土,这些器物分成二种产品,一种是唐代青釉凤首壶,一种是宋代青白釉凤首瓶,二种器物基本相同,但很明显地看到技术的改进,唐代的凤首壶鼓腹短流,肩部与壶颈之间的凤首下连着一支把手,以便抓在手里使用。到了北宋,把和流已去掉,瓶颈变长,腹部也纤秀,旧时用手抓手把,变成用手握瓶颈。在当时沙特阿拉伯和波斯湾,因地处沙漠,严重缺水,用这些壶和瓶装水,十分方便,易于携带,握在手上不易掉下,捆扎在马背上,也不易松脱。 最近,海南省有两位藏友通过网络,发来资料,说他们在当地收到四件凤首壶,其中一件没有把手和流,这些器物都是唐宋时期的广东省内产品,但不知具体是哪一个窑头。笔者在网络屏幕上局部放大,逐一观察,从胎、釉、纹片、气泡断定,当属潮州窑产品,其没有把手和流应叫凤首瓶,是笔架山窑所烧造。 凤首壶最先生产是唐代中早期的潮州地区。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岌岌危危的唐肃宗李享向波斯湾的阿拔斯王朝求援得到响应,阿拔斯王朝派兵帮助唐肃宗镇压了叛乱,收复两京失地。但是吐蕃族却占领了河西走廊一带,中断丝绸之路,使唐朝与波斯湾等地区的贸易中断。根据《阿拉伯通史》上册第四章记载,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曼苏尔定王族扩大疆域至今日的伊拉克地区,在巴格达定都时,看到滚滚长流的底格里斯河,高兴地欢呼起来:“我们能够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了。”从此他们组织船队从底格里斯河,沿着波斯湾的海岸线,直达来到中国的广州和潮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商人们运来了木材和香料,在广州交易完成之后,就到潮州购买陶瓷器压舱,然后再到广州购买丝绸、黄麻、红糖和其它布料物品。当时,由于台湾海峡有澎湖列岛的黑水海洋沟,商人都不敢冒险到福建的泉州港贸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潮州的陶瓷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外销瓷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促进它的产品多样化和外向民族的风格化。凤首壶和凤首瓶,都是根据波斯湾地区的各国民族需要而烧造的。 海南省藏友收藏的凤首壶,胎质厚重,讲求实用,不重视纹饰,在施釉方面追求玉的效果,通体釉面光洁,色泽青中微泛黄色,晶莹夺目,达到似玉的要求,与潮州北郊窑和梅县水车窑的质量基本相同。凤首瓶丰肩修腹,圈足施不到底,长颈上刻一圈一圈弦线,凤首采用堆、贴、塑、雕等技术手法,凤鼻下勾,凤鬓向上,气势雄伟,釉水深浅相映、光亮润泽,与近年来潮州本地韩江出水的器物完全相同。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