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人心灵手巧,自古有“种田如绣花”的说法,民间艺术创作更是以精细精致著称,而瓶内画则将精细演绎到极致:在一个小小的磨砂瓶内画上人物、山川景色、花鸟虫鱼,莫不栩栩如生,神情兼备,小小瓶内藏着大大世界,让人叹为观止。今天,让我们走近汕头瓶内画佼佼者赖乙宁。
一根特制笔瓶内画世界 记者在赖乙宁的工作室看到,一张小圆桌,一盏台灯,一根自制的笔、几许颜料和经过磨砂的瓶,这就是赖乙宁创作瓶内画的主要工具,而更为细小的则如削毫毛的刀片,擦颜料的自制卫生棉签以及打磨瓶内的专用小石,还有煤油灯,每一样“小玩意”都是为瓶内画创作量身定做,精细独特。 赖乙宁向记者展示他的瓶内画创作:一根自制的弯曲铁丝作为笔柄,几缕细如毫毛的狼毛作为笔芯,从细小如豆的玻璃瓶口伸进去,在磨砂的瓶壁上,寥寥几笔,如烟似雾的神奇景象就出现在瓶内,让人赞叹不已。凭借这支奇特的笔,赖乙宁在瓶内画出了壮丽河山,百马奔腾;画出了小桥人家,春光灿烂;画出了一个个的创作大奖,也画出了粤派瓶内画的辉煌。 赖乙宁告诉记者,北派的瓶内画和粤派的瓶内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瓶和笔的不同。汕头的瓶内画的瓶肚子是圆的,而北派则是扁平状的,而与之搭配的笔也是不一样的。据说,为了发明这根特别的笔,汕头瓶内画创始人吴松龄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进行研究改进。37年潜心钻研作品受推崇 从1968年吴松龄开始研究瓶内画创作至今,汕头瓶内画已走过40年的历史,而赖乙宁也画了37个年头。在赖乙宁的作品收藏间,记者看到,滑溜溜的瓶子里面藏着大千世界,人物、花鸟虫鱼、秀丽风景,无所不有,让人爱不释手。磨砂的质感,景物的逼真,特别是随着瓶子弧度的变换,景致更为浪漫,充满想象的空间。最吸引记者的还是那些逼真的毛茸茸熊猫,写实手法的细描重染,色调浑厚的变化,使得皮毛质感非常强,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抚摸。作品中有获2005年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铜奖的《邓小平肖像》和2008年获中国(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的《百鸟朝阳》。 宝剑锋从磨砺出,赖乙宁的创作能有如此的境界,还得益于老师的教诲和自身多年的刻苦钻研。1972年,赖乙宁高中毕业,适逢汕头市美术行业集体招工,他有幸和其他4人被安排在市美术工艺研究所瓶内画工艺师吴松龄门下习艺,开始了他瓶内画创作的生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赖乙宁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向老师汲取艺术营养,一方面四处观摩,提高自己的画画水平。此外,赖乙宁还经常跑去“偷师”。书画家的新作挂在单位大厅里,赖乙宁就利用值班时间将其临摹下来,赖乙宁曾为此主动代替他人值班。同时,他还自学西画,提高瓶内画创作基础。 坚守瓶内画屈指仅5人 赖乙宁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当学徒时的老照片,照片上吴松龄正专心瓶内作画,赖乙宁和其他4个师兄妹在一旁认真观看揣摩。他说,吴松龄的第一批学徒总共就他们五人,他有幸成为其中一人,坚守师父的教诲,37年不间断画下去。目前他的作品屡获佳绩,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赴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展览,被海内外收藏家所珍藏。2008年,他还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瓶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然而,昔日五师兄妹中还在从事瓶内画创作的就只剩他一人了。说这话时,赖乙宁言语中透着一丝叹息和无奈。 赖乙宁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汕头瓶内画曾经辉煌一时,不论是出口还是外销均供不应求,吴松龄还曾急招学徒应付订单高峰期。后来随着计划经济的淡化和市场大潮的冲击,一些艺人陆续退出这一行业,艰苦的瓶内画创作鲜有人学。几十年来,主动要求跟他学习瓶内画的只有两人。现在,作为国内四大瓶内画之一的汕头瓶内画,目前还坚守这一行业的只有屈指可数的5人,而赖乙宁就是里面的代表人物。赖乙宁坦言这一技艺后继乏入,有失传的隐忧。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瓶内画的创作,让这根特制的笔继续画下去,让汕头这一独特工艺流传下去,闯出更广阔的路子。 人物小传 赖乙宁,1953年出生,汕头市人,1972年师从我国粤派瓶内画创始人吴松龄,大批作品曾被选送国内外展览,或作为政府赠送外宾礼品,广受海内外瓶内画爱好者欢迎和收藏。现为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08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瓶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