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与我国苏、湘、蜀、粤四大名绣比较,都显出自己技艺精湛的特点,故而它提高了潮汕的知名度。  

    据宋、元至清代潮汕地方志记载,潮州盛产蕉、葛、麻布和丝织品,故织绣工艺随之应运而生。《潮州志》载,韩愈贬潮时,提倡妇女外出时“以丝巾或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后人称为“韩公帕”。由此可见,唐代潮汕已有简单的刺绣工艺。到了明代,潮绣的图案与针法,已与现代大同小异。清代是潮绣的繁盛时期,“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治嫁衣,故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见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人、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主,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它省市所罕见。”(见《岭南丛述》)  

    清乾隆年间,潮州有绣庄20多家,绣工5000多人。绣品源源输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部分绣品供不应求。  

    清宣统二年(1910),潮绣精品《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鹌鹑鸟》等荣获各级奖励,参加制作的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王钟南、杜江宁、吴坤、洪钟等24人,被当地誉为“二十四刺绣状元”,名噪一时。  

    1915年,潮绣精品被选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又两度送英国伦敦赛会,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潮人引以为荣。  

    解放初期,潮州13家绣庄组成顾绣(即苏绣)公会。不久,汕头市和潮州市成立抽纱公司并设顾绣部,负责潮绣出口业务。1956年,潮州市刺绣社联合成立公私合营潮州市顾绣厂,1962年正名潮绣厂,后与汕头市同平剧装顾绣社合作办厂。在此期间,潮绣厂曾派潮绣老艺人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使潮绣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揭阳、澄海、饶平、潮阳等地,均成立专业刺绣联合社。这些举措,促使潮绣艺术的发展。  

    80年代初,潮绣先后为国家提供200多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潮绣品运销欧美、澳州、非洲和亚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潮绣按工艺分,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70、80年代,绒绣的代表作有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设计的平绒绣金的代表作《牡丹百鸟朝凤》,钉金绣的代表作,由林智成设计,艺人林艺英等刺制的《九龙屏风》(参展于国际博览会),金绒混合绣的代表作,是由工艺美术师丘思泽设计,翁舜娇、章雪珊绣制的《吹箫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你是本文的第2158位读者
来 源: 网络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