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作为道具戏中的木偶戏,它是“演员”;作为玩具和欣赏品,它是玩偶和艺术品。 究竟是先有玩偶还是先有“演员”,或者同时并生,笔者未见有文献记载,只好存疑待考。但是《史记·孟尝君传》有“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句,说明先秦已有木偶和土偶了。 这里要记述的潮汕木偶戏的木偶,怎样产生并被作为玩偶和欣赏品。潮汕木偶戏(傀儡戏)在清末以后被民间称为皮影戏(皮猴戏)、纸影戏,有很长的渊源。 中国皮影戏的产生,传说在公元前87-140年汉武帝在位之时。宋人高承在《事物记原》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至之。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李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这则记载引自《汉书·外戚传》,记的是传说,可能是附会,不足为实证。但到了两宋时,影戏之盛,却有许多记述。吴自牧《梦梁录》谓:“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致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也寓褒贬于其间耳。”他如耐得翁《都城纪胜》、高承《事物纪原》、张来《明道杂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都分别记了影戏的情况,可见影戏在宋代的盛行。 影戏之传入潮汕,并从“影”发展成“形”、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我们只能从明代说起。明嘉靖年间 (1522-1566)的潮剧刻本《荔镜记》“五娘赏灯”一出有“打锣鼓动乐抽影戏”唱句,说明至迟在明代中期影戏已在潮州盛行。入清以后,潮剧已进入完全用潮音演唱的成型期,它与影戏并行发展,相互影响,影戏也演化为潮语影戏,而更普及于社会。乾隆府志“风俗·社会”载:“九邑皆事迎神赛神。……澄海惠来乡社,自正月十五日始至二月三日方歇。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衍之观,踢鞠秋千之技,靡不毕具,故有‘正月灯,二月戏’之谚。夜尚影戏,价廉工者,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嘉庆《澄海县志·风俗·节序》也载:“……谚云:正月灯,二月戏。又喜演影戏,锣鼓彻夜。”清末澄海人李勋《说映》“卷十三”载:“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于纸窗内热火一盏,以箸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 上述记载,既说明影戏入清以后之盛行,也说明至清末时,潮汕的影戏还是以牛皮雕刻人形在纸窗内操演借灯成影的真正影戏。接着,除个别地方,如陆丰至当代仍保留有牛皮纸影戏外,大都改纸影为“圆身”即木偶之戏了。这个过程,当代潮汕戏剧研究者和工艺美术界有过不少基本相同的记述,以萧遥天在40年代末所著《潮州戏剧音乐志》(见1985年马来西亚天风出版公司版)的有关记述为最早最详。现将各方有关资料综合叙述于下——潮州人的所谓影戏,有竹窗纸影和阳窗纸影的分别。竹窗纸影,有猪皮或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象,加以彩色装饰。因为演出的人物道具都是皮制的,故又称皮影;皮影在灯光下映出的影子有点像猢狲,故潮人称它为皮猴。竹窗纸影在表演时,台里置一灯,台面装一竹框,裱上透明的白竹纸,如电影的银幕,借以投影。这是竹窗名称的由来。到清末,艺人为以新奇争取观众,作了改革,先是用玻璃代替白竹纸作银幕,透明度一提高,“有影”变“无影”;潮汕俗语叫“无形无影”。这一改革并不成功。后来有的就学泉州、漳州等地的木偶戏和本地的纱丁,捆稻草为圆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面,用三支连结上身和双手上铁箸来操纵木偶,弃去纸窗和玻璃窗,作阳身表演。潮汕俗语“捅破纸窗(露馅)”来源于此。这种改制的木偶被称为“圆身”,也是此一来历。当时叫圆身纸影,也叫阳身纸影,都沿袭了“影”的称呼,事实上已是全凭“偶形”演出的木偶戏了。 “圆身纸影”即潮汕持箸木偶的制作,融潮汕纱丁、泥塑、剪纸、刺绣工艺于一炉,使它有别于他地的木偶,而形成地方特色,且逐步改进。头部依赖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著名泥塑脸谱;头帽服饰依赖潮汕刺绣和剪纸图纹;身躯原用稻草,后也改为轻木;手脚原用纸扎,后来只利用一条绳索,穿上衫裤便可。许多细部,依赖精细的传统工艺而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头盔帽甲,用金银线、玻璃珠、绒缨等材料制作,蟒袍用绣片嵌贴,而绣片,运用潮绣钉金垫高技法绣成,五彩斑斓,又具立体感。人物脸谱,也从旧时的生、旦、丑、净、公、婆等行旦的36个通用脸谱扩大发展到古今文武官员和农、工、兵、学,、商的百千以上较有个性类型的脸谱,当代更有依人而作的完全个性的脸谱造型,如一些领袖人物,英雄模范人物等。这些,都要依靠工艺部门能工巧匠来制作。这就是木偶逐步变革,工艺逐步发展成为单独存在的艺术欣赏品的过程。解放前,潮州城区海成、宝成和浮洋大吴村都有专门制作木偶的作坊和一些销售木偶的店号。当代,多是工艺生产厂社制作、销售,潮州仍然是这一工艺品的主产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