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纸影戏 “纸影”是潮汕农村一种特别广泛流行的文娱方式之一。每逢祭神日子,人们往往请来演纸影的戏班,在神庙前面,在村头街尾的广场上搭棚做戏,既敬神也娱人。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及这种民风习俗。江鼎《两韭庵笔记》载:“潮郡之纸影亦佳,眉目毕现……潮郡城厢纸影戏,歌唱彻晓,听达遐迩。”李勋的《说诀》卷十三亦载:“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匿于纸窗内,以箸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说者谓此戏唯潮郡有之,其实非也。”陈坤的《岭南杂事诗抄》卷五载:“怡情不觉五更寒,莫听钟鸣必尽欢。太息浮生原若戏,那堪戏在影中观。”其注曰:“潮人最尚影戏,以牛皮制为人物,结台方丈,以纸障其前隅,置灯于后,将皮影人物弄形于纸观之。价廉工省,而人多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严禁之,嚣风稍息。” 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纸影是从中原一带的皮影演变而来的。根据稗史的记载,影戏源于西汉,“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到了宋代,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已经颇多了。例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崇观以来,在京师瓦肆的技艺,计有童十五、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大姐、丁义、瘦吉等弄皮影戏。” 清代潮汕地区所流行的,应该是古老的皮影戏。即戏中人物全部用牛皮或驴皮、羊皮制成,先要将皮革在桐油中浸过,使得这些东西都变得透明如膜,然后剪作人形,加上彩色;每一个人分为身、首、四肢六部分,再连缀起来用铁枝、铁线操纵,便能活动自如了。演出之时,台内燃灯,台面装一作框架子,糊上半透明的素纸,就像现在的银幕,作为投影之用。不过现在的纸影戏已由纸窗改为阳窗(即不再用纸蒙台面),偶像不再用皮雕形,而是以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的圆身立体木偶。以后又发展为木质身、泥塑头,也即现在流行的样子。木偶的操纵仍保留原皮影的铁线。纸影棚长、宽、高均为一丈左右,台离地面四尺半,台上方挂有绣上班名的横幅,台中挂“双狮戏球”或“双龙夺宝”图样绣帘三幅,整个台面显得富丽堂皇。偶像长尺余,服饰均用潮绣点缀,与潮州传统工艺品的屏灯人物相似,精巧纤秀。影戏班设操纵、演唱、乐工数人,有时操纵和乐工也兼演唱,更简单的是播放录音。所演剧目,包括唱腔、音乐都跟潮剧相同,连木偶动作表演也模仿潮剧表演程式。 二、斗 鱼 斗鱼是潮汕人农闲时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用以相斗的鱼人们称为“沙斑”鱼,属鱼纲的攀鲈科;体侧扁如中指长,背鳍臀鳍宽而长,腹鳍有如丝的彩带;遍体以褐色为主,上有垂直的红、蓝、青、白各色鲜艳的环节,节数不等,最多有七节;生活在池塘和山间小溪流。斗鱼分圆尾和歧尾。潮州斗鱼以歧尾居多。 捕捉斗鱼,通常是用沙箕在池塘、小溪流和水草中打捞。斗鱼游速快且灵活,很难捞到。但是因为斗鱼在生殖期有吹沫为巢的习性,所以有经验的捕捉者,能在岸边识别哪些是斗鱼吹成的泡沫,用手指一边轻轻点着泡沫,一边用嘴发出“笃笃”之声,雄斗鱼就以为同类前来挑衅,会主动朝抖动的泡沫发起进攻。这时用沙箕打捞,十拿九稳。 斗鱼以生活在山涧间活水之中的为最佳,体形大、凶猛。养斗鱼除了以了了为饲料外,还要喂肉、水蚊子。平时每口缸只能放养一条雄鱼,加盖置于阴暗处,还需在水里放一两块铁渣,可以使斗鱼经常磨练吻部。 雄鱼相斗,一般选择体形相同,大小相等的两条。雄鱼相遇后,便互相追逐,各自弯着身子张开鱼鳍,成顺时针或逆时针不断变化方向,迂游对峙。这是两雄鱼相争之前的“冷战”阶段。若其中一条自忖不是对手,就会夹着尾巴逃跑。若是觉得势匀力敌时,就有一方主动发起进攻。初战时,总是互相用吻冲击对方尾鳍或者身躯。这时若有一方自愧弗如,只要收鳍闭鳃,退避三舍,也就没什么争端。若双方势不两立,便吻对吻互相啃咬。酣战时,吻部咬住吻部左摆右扭,忽浮忽沉,忽进忽退,直到双方觉得需要换气时,才各自松口。这就是“一蕊”,(即一个回合)。斗鱼大凡能斗上几蕊或十几蕊就算佳品。 三、猜 谜 猜谜,是我国一项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游艺项目。灯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谜语、隐语产生。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说:“自魏代以来,颇诽非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到了明初,人们在元宵时节,将谜语写在花灯上让观者拆解,称为“灯谜”。千百年来,灯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展,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谜格,如拆字格、白头格、卷帘格、粉底格、谐音格等等。谜语除了字谜外,还有哑谜、画谜、物谜、印章谜等。现在猜谜活动已经遍及全国城乡,特别是元宵之夜,谜坛人头济济,老少同乐。 潮汕的澄海市、潮州市素有“谜语之乡”之称,其谜文典雅、深奥,深受谜界人士及海外侨胞欢迎。这里,每逢佳节,各乡各村的灯谜爱好者总会在路头街边,设台供群众猜赏,猜谜时,台主一阵咚咚鼓声,即示开猜。围观者可以采用口头报猜方式报猜。猜谜有四个环节:揣测、报猜、解释、商讨。报猜者要先报谜笺列号,谜作者姓名和谜面,再报谜底,并作解释。 猜谜时,谜作者都要亲临谜台。当猜射人报过谜号时,便由作者主鼓,善作谜者也善于以鼓导猜。闻报谜号、谜面,便以“咚”一声击鼓应之,以示欢迎你猜他的谜,请你赐教。若猜者报了谜底,鼓槌仅仅是轻轻敲打几下鼓沿,则暗示猜错,于是猜谜者就不用再解释谜底。若鼓面连敲一阵,则暗示虽是不中也不远,请再琢磨一会儿,同时用简洁语言启发或提醒。若闻有力一声“咚”响,则肯定猜者猜中谜底,并鼓励猜者建立获胜信心,因为猜中谜面而解释不正确也不算射中。当解释贴切时,主鼓者往往喜形于鼓,连击鼓心三声,并揭下谜笺,包起奖品相赠。猜奖者则将谜纸珍藏,每每于闲暇时品味、欣赏。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