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彩桥, 揭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文化习俗 图1张
                                                            陈奕波 摄

    行彩桥,是元宵节期间潮汕地区所保留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传承了几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
    行彩桥活动目前在潮汕仅发现两处,一在榕城,一在洪阳,两地古时虽不同县,但现今同属揭阳市,故称行彩桥为揭阳所独有,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头桥”,正月十五“行二桥”和正月十六“行尾桥”三个完整的阶段;洪阳目前仅在正月十五举行。行彩桥活动虽自古有之,但相关记载极其简单。有关榕城闹元宵活动,清版《揭阳县志》卷七之《岁时》中有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舞狮子,坊间俵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渡厄,或採青、拾瓶嘴以归,取义宜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畬歌,善者胜;元宵后送灯于晚嗣者,乡村送秋千竹,欢饮彻夜”。古时元宵盛会由此可见一斑,其中有关行彩桥的描述只有“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渡厄”之句,从句中可知,古时参与行彩桥活动的妇女和儿童在行桥时有投掷块状物的活动,此举被视为替家人消灾解厄,祈求吉祥。
    对于行彩桥的由来,《揭阳县志》中并无记载,但民间却流传着两种相关传说,其中有一则为凡间传说:相传古时榕城一贫穷人家育有一对儿女,女为长、子为次。长女出嫁后,因娘家人手不足,发展不快,多被歧视,后常回娘家帮忙,有一年元宵节期间回娘家,其夫与其弟在家门前的小桥上张灯结彩,以作娱乐。是年姐喜得贵子,弟赴试中举,搭彩桥遂被视为祥瑞之举而留传下来。今榕城行彩桥时还保留有“回娘家”的习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儿偕同夫婿在行彩桥前或行彩桥后一同回娘家,当晚娘家除要煮甜圆接待之外,还要事先准备一盏新花灯点亮后送给女儿带回家,因潮语“灯”与“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圆的习俗,“送灯食甜圆”之举实为娘家祝福女儿家“财丁兴旺”!另一则为神话传说:据传古时某日,榕城一村民梦见城中将发大水,一位神仙告诉他,发大水时天空中会架下一座彩桥,只要人们行过彩桥且不回头的话便会平安无事。按照仙人的指点,全城人民果然逃过了这场灾难,后来便有了行彩桥的习俗,且行彩桥时不能回头也不可从原桥返回。这一传说虽为今人所编造,但也为传统的行彩桥活动增添几分神奇色彩。
    至于行彩桥的地点《揭阳县志》也无相关记载,但据一些民俗专家及城中老者介绍,榕城的行彩桥活动始于明代,开始仅在老县衙前的太平桥举行,后来逐渐向全城扩展,至今可谓“无桥不张灯,无河不结彩”。2006年出版的《榕江风情》第1期中《榕城元宵旧俗举偶》一文对行头桥是这样记述的:“正月十一日至元宵节,城中各桥架搭彩门,遍插榕枝竹叶,系上彩带,挂上众多的灯笼、灯橱、字联,入夜,点燃灯笼,光彩四射。当十一日夜幕降临时,城中人皆三五成群,争相行头桥,妇女摘榕竹叶为头饰,取吉祥如意之义。各街坊、寺庙也于十一夜起,用榕枝搭彩门、悬灯橱”。由于老城区水系纵横交错、桥梁庙宇众多,因而每年在正月十一日到来之前,全城便被沿河居民打扮成花的世界、灯的海洋,其华丽璀璨之貌蔚为壮观。而历年来装扮得最具规模、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热闹的地方当属石狮桥。
    据《揭阳县志》卷一《津梁》记载,石狮桥与太平桥同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为知县陈爵所建,至今已有544年的历史,其中对太平桥和石狮桥的记述如下:“太平桥,在谯楼桥门外,广二丈,高八尺,成化元年知县陈爵建”;“北滘桥,即石狮桥,在县治西一百五十步,古三洞,中广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左右,为居民填塞。旁有石狮子,故名。成化元年知县陈爵建”。由此推测,榕城行彩桥活动若真始发自太平桥的话,那么这一活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行彩桥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民俗性,多为民间组织的自发行动。以石狮桥为例,石狮桥自1990年成立彩桥会以来,彩桥活动从未间断,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撸伯、杨少波、黄学楷、陈克茂等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年年推陈出新,越办越精彩,越办越吸引人。另外,行彩桥往往被赋予“行桥行兴行灵精(精神)、行兴行财情(兴旺)、行兴行高升”等良好愿望,因而每年“行头桥”时,自发前往参与活动的民众以单人单程计不下十五万人次,近两年来更是高达二三十万人次,参与人群也由原来的榕城居民逐渐延及城郊以至全市各地,近年来更有汕头、潮州、丰顺等周边城市的民众前来参与,一些外地客人和外来打工者也渐渐喜欢上这一潮俗活动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一座宽仅七米、长约二十米的小桥在一夜之间单向通过如此庞大的人流量且年年秩序井然,堪称世界奇观。此外,到石狮桥行彩桥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摸狮。尽管摸狮习俗自古有之,但石狮桥头的石狮相传是专为全城镇守西来之灵气而安置的,历来被人们奉为神狮和求之有应的灵狮,因而到这里摸狮就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而显得与众不同。如“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头,上等贤”、“摸狮肚,娶雅妻”、“摸中间,嫁好安(丈夫)”、“摸狮嘴,大富贵”、“摸狮脚,有钱担”、“摸狮尾,好结果”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生活所寄予的良好祝愿。但也有民众认为,过去摸狮是因为桥栏杆上雕有石狮子,作为装饰品摸摸好彩头无伤大雅,而石狮桥头的石狮既然是灵狮和神狮,理应受到尊敬和礼拜,倘若肆意抚摸的话,是对圣狮的亵渎。无论以何种态度去理解摸狮的含义,实际上石狮桥头的石狮每年在正月十一都被围护起来,因而在当晚能摸到狮子的人很少。石狮桥行彩桥活动的第二次高潮在正月十五“行二桥”时掀起,当晚除行桥赏花灯之外,更重要的是欣赏杨锡光舞狮队的舞狮和武术表演,尽管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但前往观看的民众仍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于正月十六“行尾桥”,由于过完元宵节后人们已经开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因而“行尾桥”多为市民所淡漠而显得冷清。
洪阳的行彩桥活动目前仍以普宁老县衙前的太平桥为中心,虽然也是由古及今流传下来的,但目前社会上多数人都认为只在正月十五夜举行,包括当今一些地方史爱好者在相关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也都这样记叙,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在2007年重印的清乾隆版《普宁县志》卷八之《风土志·节序》有相关记载:“元宵,自十一起至十六七止,城市街巷以至乡寨皆点花灯;寺庙多有灯会,放大梨、金菊、兰、落地梅等花;人家各祀祖先;十一夜,妇女度桥投瓦砾土块,谓之度厄;十五夜,门首插松竹,妇女插松叶。”由此可知,古时洪阳行彩桥应该也有“行头桥”和“行二桥”之分,或许也有“行尾桥”的形式,只是目前仅在正月十五举行、且所保留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不如榕城那么丰富多彩而已。据了解,现在洪阳太平桥的行彩桥活动只是民众自发性地提着花灯前往参与,虽然每年都十分热闹,也保留有“摸狮”的习俗,但未见有俵灯谜、搭彩桥、舞狮子等活动,甚至连搭彩门、挂松竹枝也未重视。此外,榕城用榕树枝和竹枝挂在彩门上供民众采摘回家插门神和家神;而洪阳所采用的是松树枝和竹枝。最后,洪阳民众在行彩桥后要买一根“有头有尾”的竹蔗带回家,并用它去捅家里的粪便排污口或粪池(当然应该只是象征性地做做动作而已),然后全家人分着吃。在这里,“捅”字潮汕音应读“□(上足下用)”,即搅动的意思;又“蔗”潮音偕“食”,故“用蔗捅屎”即取“□(上足下用)食□(上足下用)使(花费)”之义;因竹蔗还有“头甜尾甜”、“节节甜”和“步步高”等多种含义,故此举被当地民众视为祈求新的一年四季“丰衣足食”,生活“甜甜蜜蜜”,事业“蒸蒸日上”等良好祝愿。这与榕城行彩桥“回娘家”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别。
    不管是丰富还是简单,不管是榕城还是洪阳,两地的行彩桥活动在流传了几百年后仍能为广大民众所青睐,足见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为可喜的是榕城行彩桥活动已于去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借此加以包装推介的话,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为揭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来助推提高揭阳的知名度。

你是本文的第2277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8-02-19
作 者: 陈奕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