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集武术融艺术于一体,讴歌梁山英雄之忠勇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段颇具傩舞色彩,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舞蹈,生动地诠释着揭阳人顽强不屈、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演绎着憾人心魄的阳刚之美。这就是在揭阳普宁流传了300多年的民间舞蹈——英歌舞。

  英歌,俗称“唱英歌”、“扣英歌”。明末清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清初潮州知府吴颖在《潮州风俗考》中提到:“农都春是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一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张华云的《岭海岁时记》亦云:“秧歌(又叫‘英歌’)遍于乡社,岁暮元宵,酬神赛会,经常斗唱。”作为一种民间群体舞蹈,英歌舞队伍少则16人,一般有36人或72人,最多达到108人。英歌舞取材于梁山好汉闹元宵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表演形式一般由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组成。表演者按梁山好汉相貌勾画脸谱并穿相应服装,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等。伴以铿锵的锣鼓,裂空的海螺,舞蹈演员各手执一对彩色短棒叩击旋转,腾跃前进,吆喝声声。展示着融化南派武术的动作,变幻出各种图形队列,矫健威武,气势磅礴,场面恢宏。一槌一鼓、一动一吼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锣鼓响,心‘蓬浅’”,这是普宁民间的一句俗语,是对人们一听到英歌锣鼓响,就心头激动,跃跃欲试或急想观看的生动概括。英歌在普宁人心中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它早已超越了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情节,演绎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寄寓着人们对和平正义的讴歌和勇于拼搏,敢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每逢英歌所至,万人空巷,舞者热血沸腾、观者心潮澎湃。因着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普宁英歌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并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宁作为英歌之乡,出了很多远近闻名的英歌队,而南山英歌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南山英歌风格独特,既有广场传统,又有舞台特色。锣鼓节奏清晰,响彻苍穹,扣人心弦;舞者舞动快速,力道刚强,催人奋进,整体气势雄浑,武术格式内涵深厚,艺术形象鲜明。主要动作有“敲棒、舞棒、拔剑、抽刀、标槌、揽槌、勾脚、挥拳”等,刀光棒影,憾心动魄;主要阵列有“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欢庆胜利、凯旋归山”等,仿《水浒传》好汉之忠勇,扬英雄刚阳之正气。

  南山英歌舞蹈团在海内颇负成名。1953年该团曾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59年赴广州参加中南地区文艺大汇演;1992年代表广东省赴天津参加中国天津第二届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暨“南开杯”全国民间广场艺术邀请赛,荣获国家文化部群文司颁发的优秀编导、组织、表演奖;2005年参加由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文艺表演;同年、次年又先后两次参加广东省第一、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表演暨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金杯奖;2007年参加由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在岭南》大型组舞摄制表演活动,又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组摄制《中华情》、《走遍中国》节目表演;2008年8月3日,南山英歌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八分钟演出《英歌飞进北京城》,献礼北京奥运,一展揭阳人风采……

  普宁英歌以其铿锵有力的气势、震天动地的声威、撼人心魄的律动、别具一格的舞姿成为世代相传的群众技艺。历经了一系列的深入发掘整理、继承发展,而今的英歌舞更加熠熠生辉。作为本土的传统文化品牌之一,普宁英歌将作为压轴节目亮相市首届特色文化节开幕式,南山英歌舞蹈团承担了此次的任务。该团对此事高度重视,从组织演员,更新服饰、购置道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他们期待在市特色文化节的舞台上舞出中华民族之魂,唱响一支扶正抑邪的英雄之歌,展示揭阳人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共建和谐新揭阳的豪情壮志。

你是本文的第1471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1-17
作 者: 蔡烨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