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亮相世博会 文化习俗 图1张
  著名侨乡普宁市南山英歌入选上海世博会。近期将在世博会展演英歌舞,向全世界展示南国艺术奇葩和潮汕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普宁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外江戏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泊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的汉剧。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动人,深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因而学习扮演,当时称为唱英歌,后来逐步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下槌舞部分。英歌舞的道具是每人一对圆形木制短槌,有部分人使用小鼓和藤条敲打。表演人数没有绝对固定,除队头玩蛇者外,舞槌的大体为16人、24人、32人、36人或者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英歌舞者扮演的是梁山泊英雄好汉,所以,舞者脸部化妆是根据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如头槌大刀关胜是红脸红须;二槌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倒钩;三槌花和尚鲁智深是个花点环须绿眼角怪样;四槌行者武松却描得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队头玩蛇的鼓上蚤时迁,脸上盘一条银环蛇。英歌舞者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英歌舞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完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表演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英歌锣鼓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配以声声螺号及舞者的呼喝,更是威震四方。英歌舞的表演可以穿街过巷,边舞边前进,也可以在广场或舞台表演。每逢节日或庆典活动,英歌舞进行演出,常常是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英歌舞至动人处,群众常报以声声喝彩。
  普宁是英歌之乡,全市绝大部分乡村都有英歌队,其中不乏佼佼者。例如,这次入选世博会展演的南山英歌队、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风格独特之处,在于舞者力道刚强,马步起岭,阵列天象,气势雄浑;群舞与小组舞结合,变化多端,表演程式完整。南山英歌队于50年代就赴京参加全国文艺汇演;1992年赴天津参加第二届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暨“南开杯”全国民间广场艺术邀请赛,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编导、组织、表演奖;2005年参加国家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佛山举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文艺表演;2008年8月又再次赴京参加“北京2008”奥运城市文化艺术表演;南山英歌舞上了中央电视台《中华情》、《走遍中国》等栏目。此外,普宁涂坑、咸寮、泥沟等村的英歌队也曾先后上京,上省城参加文艺调演。
  普宁英歌以剽悍、勇猛的气势,舞出了中华民族之魂,讴歌了扶正抑邪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了炎黄子孙爱国为民的壮志。普宁英歌,英雄之歌,普宁英歌,誉满中外。

你是本文的第1107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05-09
作 者: 许武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