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八兽”,是“大唐文化遗存”的一颗明珠。  
     据原汕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波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大安镇镇长的李镇水两位老人考证: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  
     “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八兽舞是广场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  
     表演形式主要有“跑、跳、拜”三种。“八兽”造型古朴,表演起来形神兼备:麒麟雍容富贵、狮子耀武扬威、大象慢条斯理、绵羊纯善可亲、鹿悠然自得、马矫健昂扬、青牛憨厚可爱、虎威猛可惧。  
     八兽外形庞大,如老虎,身长9米,体宽直径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外加仙童体重,总重量超200斤。如此庞然大物,需靠多人协力才能进行表演。  
     表演时每只须配身强体壮者6人,由两人一前一后在兽体内抬着,由于看不到外面路况,须靠外面四人分列两侧指挥,分三班轮换,另加一扮仙人儿童,共7人,八只计56人。外加一人持叉开路,武畔乐队5人(鼓手1人,号手2人,锣、钹各一人)和带队、后勤人员总共计70人。每次出演可谓兴师动众。  
     “八兽”巡游,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夹道争观。虽有舞着“铁姑叉”的“开路神”,腰束红巾,龇牙咧嘴,不时左、右、上、下各刺三下,以示开路,但还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兽”队伍进退不得。这时,“八兽”中的猛虎、大象开始出列跑起来当“开路先锋”。几米长的象鼻能伸能缩,出其不意,伸向围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长的虎尾,甩起来虎虎生风,无人不怕,围观者霎时如浪涌般散开,惊叫声、欢笑声此起彼落。待众人让出道来,大象、老虎才重新归队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人将大安“八兽”说成“大安墟弄大虎”。  
     据传,旧时大安墟有一“官奶”,平时耀武扬威,刁钻刻薄,众人皆厌。“八兽”表演者约好在游行时将她“教训”一番。及至街上,见该妇站在前沿,瞅准时机,将象鼻对准该妇胸部,猛力一击,官妇当即四脚朝天,众人大笑不止。该妇气愤归家,哭诉丈夫,要报“一鼻”之仇。官绅扬言要报复。其手下提醒说,此去奈“更寮脚”如何!?只好作罢。  
     旧时大安墟各社头成立“约馆”以保平安,民间称“更寮”。有东约馆、西约馆、南约馆、北约馆等“四约四馆”。“八兽”均分四社头,每社头两只。西社为青牛、老虎;北社为麒麟、象;东社为狮、绵羊;南社为马、鹿。从制作到表演各项费用均由各社负责,故八兽出演又叫出社。  
     据长辈介绍:各社头分若干“福户”,大都选择宫庙作议事地点。如西社北新街(包括米街、周厝巷、松柏篮)聚于松柏篮埔帝爷公庙;福新街(纸街、后街、堀仔尾)聚于妈祖庙;北社寨内肚(扶安寨)聚于大杜爷庙;南门町聚于石榴脚;东社潭仔墘聚于榕树脚伯公庙;吴厝内聚于辗师爷庙(原东约馆);南社中街聚于佰公庙,桅仔园聚于关帝庙。  
     旧时大年初一、初二、初四三天,“八兽”必须游行。另外,正月二十为大安社日、五月十三松柏篮埔做大戏、九月初九帝爷寿诞和逢十年或五十年大庆,“八兽”都出社巡演。  
     海陆丰唱曲舞狮保存着一套礼让体制习俗。唱曲属文、舞狮属武,文大武小,“文武”路上相逢,狮队须为曲班让道先行。狮班中有龙狮、狮夷、蛤仔狮、盖仔狮等,其中以盖仔狮为尊。唯“八兽”地位特殊,唱曲、舞狮班路上与之相遇都要让道。大安“八兽”曾到陆城及沿海乡镇巡演,所到之处,群众在街边村道、巷口家门设香宴迎接,炮声不断,家长率众眷顶礼膜拜。  
     抗日战争时期,大安“八兽”成了宣传抗日的有力工具,多次参与宣传抗日的游行集合,“八仙骑八兽,鬼子亡金秋”的童谣与《救国歌》响遍大街小巷,大安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八万学生从军去”口号的感召下,大安青少年纷纷加入曾生领导的东江抗日纵队。1945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八)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受缴械时间恰是立秋之后的第7天,大安人说这应验了“鬼子亡金秋”的童谣,更把“八仙八兽”当成“圣物”,8月22日“八仙八兽”出现在庆祝抗日胜利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解放以来,“八兽”多次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成了对外文化交往的“名片。”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汕尾凤山妈祖庙会、碣石玄武山庙会、陆丰市建市庆祝大会、东海镇迎仙桥重修落成剪彩等大型活动都活跃着“八兽”的身影。  
     “八仙八兽”亦曾蒙受“奇冤”。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是年正月白军进入大安境内,同年农历二月初八,“八兽”被迫作为伪政府的反动宣传工具。之后,恢复正月二十正常出社。1958年冬,大安区政府在大安田心仔召开万人会议,成立大安人民公社。大安“八兽”参加祝贺。公社一干部硬说“八兽”是伪军的、反动的,便一刀砍掉“八兽”,使大安“八兽”长时间“隐居江湖”,直至拨乱反正后的1979年才重现于世,参加国庆大典。  
     “八兽”舞历来是大安人最为喜爱的民俗节目之一,李镇水老人介绍了旧时大安“八兽”表演情况。  
     出社前,“八仙”穿戴上相应的服饰后由化妆师根据角色绘上脸谱。 “八兽”表演者穿上草鞋。据说,草鞋可以辟邪,底加皮革,上大铁丝,不怕玻璃铁钉,和着鼓点,踏地有声,因有“六耳”,俗称“六耳鞋”。各切准备就绪,汇集于北社帝爷公庙前,即现在的大安镇文化广场,举行“化眼”和“点睛”的仪式。  
     广场上早已设好神坛,“师公”开坛设法,办符开光,“八兽”架在木椅上按大小一字儿排开(各种狮表演前都是放在地上,只有“八兽”架在木椅上),“八仙”站列一旁。  
     “师公”办符开光后,还要表演“上刀山”、“过火海”等节目,接着为八位仙童“化眼”,道士口中念念有词,用柳枝将符水洒在八位仙童身上,这叫“化眼”。意即此八童非童也,乃真“八仙”也,是八仙的替身和代言人。  
     接着,道士手提朱笔,口中念念有词,依次在八兽眼中各点一笔,这叫“点睛”。意即此时起,此八个庞然大物即八仙所骑之神兽也。  
     据老人说,没有通过“化眼”和“点睛”的“八仙八兽“,不是真的“八仙八兽”,通俗地说,它们就没有法力为民赐福和驱邪了。  
     仪式完毕,接着进行巡游表演。旧时大安有四大宫庙,分布于四社头,八兽每到一社,必先参拜。大型的节庆还有其他的表演队伍参加,执大旗、扛排风、挑花篮、精彩纷呈,奏八音、办土景,一路浩浩荡荡。首先在玉虚宫参拜元天上帝后,从广场出发,主要路线:南门町→扶安寨→打铁街→篮箖大巷→周厝巷→米街→堀仔尾,参拜妈祖;又经后街→中街→鱼街→围仔,参拜华光爷;再经油车头→街仔顶→猪仔街,参拜碾师爷;最后经石榴脚→上五宫→重回广场帝爷宫。此时,已周游大安列街列巷。  
     各社头有专门制作“八兽”的艺人,他们对各兽的制作各有所长。据知情者说,近代的制作艺人有:西社的康娘桂、陈荣制作青牛、林子付制作猛虎;北社的黄标制作大象,杨贵之父制作麒麟和雄狮。“八兽”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制作耗时耗资。因室内空间限制,只能分解成各部位制作,出社时才组合而成。制作材料有竹、木、麻、铁、布等。  
     据艺人李成介绍,“八兽”头部制作先用竹片、铁丝扎架,再用猪血料糊牛皮纸,最后上色彩绘;体部制作先制好长方形木梯,前后装置扛八兽的扁担,中间上置一小凳及扶木,用竹篾均匀固定在木梯上,形成圆柱形兽体,之后,在上面披上麻袋布,再披上用布缝制的各种兽皮,最后根据兽体外观彩绘即成。各兽制作稍有差异,如绵羊,还要粘上棉花,猛虎尾巴的长度等于虎的体长,内用长竹片、大铁丝绑制,使之在游行时能不断的颤动。大象的鼻子要能伸缩自如。总的一句话,八兽的制作,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你是本文的第571位读者
来 源: 海陆风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