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经加三大槌” 文化习俗 图1张
                                 当年姚璇秋的《扫窗会》轰动京华。

    潮剧传统剧目《扫窗会》,原来只是一个唱工戏,小生青衣轮流唱着一大段、一大曲,把戏唱得很瘟,死板呆滞。解放后,由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通力合作,增强了表演,才成为唱做并重的优秀剧目,被誉为潮剧“三块宝石”(辩本、扫窗、闹钗)之一。

    卢吟词老先生参加这个戏的整理工作,为它设计了不少精彩的关目动作。

    《扫窗会》有这样一段戏:高文举正在书馆怀乡思亲,王金真得老妈帮助,借扫窗机会以求会夫,可是两人隔窗如隔山,这时,孤雁横空啼过,雁鸣更加撩起高文举的眷恋情怀,更加触发王金真的会夫意绪。于是,王金真在窗外“掷沙”以试探,高文举在窗内“拂沙”而生疑。卢老意识到,这一掷一拂将是推进剧情发展、造成夫妻相会的重要关节,是“戏眼”所在,表演要放开手脚才好。因此,他为高文举设计了先以左袖拂去右足的沙,再以右袖拂去左足的沙,而后双袖一齐拂沙接“双抡袖”贴后背三个大幅度表演动作,把“沙感”强调到几至眼可见、手可摸的程度,反衬了王金真的“掷沙”效果,为戏剧进入高潮做了铺垫。但是,这一段戏强化了表演之后,还要有强烈的音乐气氛,才能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卢老便将原来的“锣经”加上三大槌配合三个拂沙大动作,获得十分理想的艺术效果。

    这个“锣经加三大槌”,不是卢老的创造。说起来还有一段往事:卢吟词早年(1934一1946)侨居泰国,在中一枝香、老赛宝丰等潮剧班任教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经济萧条,不少潮剧小班深受波及而歇业,艺人流散,有一位打鼓先生林强已年届花甲,也只好到纸影班去谋生。一日,盟军飞机轰炸曼谷,纸影班不幸中弹遭毁,林强先生幸因外出躲过一劫,却从此无家可归而流落街头。卢老得知后,约同林如烈一起把林强接来住在中一枝香戏馆。如此过了几个月。有一次,林强在看卢林二人教戏,有一个场面打击乐气氛不够强烈,建议在锣经上加三大槌,并亲自示范,效果很好。卢吟词与林如烈这两个中年教戏先生,深为前辈的技艺所折服,多方探询底蕴。林强终于说出:“几个月来搭帮二位使我免受流离之苦。如今我年老无用,应该把几十年打鼓生涯中,探索积累的技艺传授给你们。”

    原来,这个“锣经加三大槌”,就是林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创造出来的。这一天,林强还传授另一个锣经“七星伴月” (七声锣最后压一声深波)。锣经“七星伴月”较易掌握,此后常被戏班运用,而“锣经加三大槌”则在过了10多年后,才由卢吟词运用在《扫窗会》高文举的拂沙动作上面,发挥了它的艺术效用。

你是本文的第68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9-26
作 者: 周艾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