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上期)民俗生活中的心灵影像 英歌舞在潮汕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礼和娱乐,尤其是喜庆、驱邪的民俗活动更离不了英歌舞。当潮汕人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以及自身的审美取向创造了特定的民间艺术,英歌舞成了潮人心灵世界的投影。 潮汕人历来奉行多神崇拜。英歌舞──这一历代创造的艺术样式,人们并不简单地把它纯粹当作娱乐,而是毕恭毕敬、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地对待。这是祖宗的遗传,也是神圣的事业。对于英歌舞活动,你可以因故不参加,可以因条件不足而未被选入,但你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对它亵渎。英歌也有自己崇祀的神祗,称田元帅,供奉在乡里的祖祠中。这与地方戏潮剧供奉的戏神相同,可见两者的渊源承传关系。每一次英歌活动(如春节期间或元宵期间的连续几天、为某一项目庆典的某一天等都作一次观)起鼓之前,英歌队集体必须到田元帅神前许愿祭拜;本次英歌活动结束,必须再次到田元帅神前拜复。这种仪礼形式,对于每位英歌舞者是一次精神洗礼,祭拜之后,每人都会心安理得,坚信本次活动定能顺利精彩,定有好彩头,以后定有好日子,万事大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村里挑选英歌队员为什么那么严格,要魁梧伟岸、年轻帅气的,在各方面的表现优秀。 从民俗心理说,英歌舞者在群众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群众把他们看作是英雄的形象,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以下稍作分述。 英雄的形象。那化装成红须红脸的是杨志(也有认为是关胜的),黑须黑脸的是李逵,那打扮成和尚的是鲁智深,那武生是武松……因为英歌舞表现的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汉,他们的名字和形象在群众中早已家喻户晓,加上这些表演者都是村里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通过他们生动逼真的表演,群众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作历史上劫富济贫的好汉来歌颂,也当作叱咤风云的现代英雄偶像来崇拜。英歌队员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周围群众的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们更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农村的青年男子以不会舞英歌为耻,以善舞英歌(特别是能担任头槌者)为荣。姑娘们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结合,会认为是前世有缘、今生有幸。各村英歌队每年挑选英歌队员的标准都很严格,每年都有所增删,优胜劣汰。例如现在普宁市南山村每年都有许多青年要求加入英歌队,但挑选的过程并不亚于“过五关斩六将”。英歌队员是本村的精英,代表该村的水平和力量。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不可否认,农村至今仍存在着许多宗派意识(如选干部、选岗位负责人等等问题),但在挑选英歌舞队员时却能不分房界姓氏、不分亲疏关系地持同一标准。可见,英歌舞者作为一种英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英歌舞队员作为该村团结和力量的象征,这种意识也是不可移易的。 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会唱英歌者就是一种“好彩头”,办事顺利,事事如意。许多做生意的青壮年人希望能发财,能使财源利路处处通达,他们就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自己能在年头中选进入村的英歌队。他们舞起来的劲头大,信心足。如果当年的生意真的发了,他就会首先归因于年头加入英歌队。陇华村曾有一老者见儿子结婚多年未产“贵子”,心里很着急,后来大家劝他动员儿子去唱英歌,才会吉祥如意。他接受大家的意见,在大年年头动员儿子参加了英歌队,恰好那一年,这位老伯遂愿抱到了“男孙”。从农事生产的愿望来说,村里干部群众认为大唱英歌,会迎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以上传说,虽含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英歌舞者有呈祥去邪之兆、有“好彩头”的意识,是人们长期对和谐向上、趋吉迎福美好愿望的历史积淀。 驱邪的魔力。在英歌舞的表演中,舞者个个英姿飒爽、矫健雄浑,具有一种浩然正气。因此,人们认为他们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这种意识上至某些党政机关干部,下至广大平民百姓都存在着。如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这当然有欢度喜庆的愉悦心理,但借英歌舞驱邪也属题中之义。现在,不论在城镇或乡村,往往是大户人家一听到英歌舞的锣鼓声(常是大节日时),就在门口作好了准备,英歌队接近了,厝主就鸣炮有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厝内,在各个厅房各个角落大舞一番。有楼房的,还得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舞。一年下来,家庭会平安大吉,都认为是英歌队驱邪的魔力所为。有的老妇人为了给孩儿孙儿保平安,还请英歌队的头槌(即第一棒的舞者)来摸摸孩子的头或讨一碗英歌饭吃,以此辟邪,使孩子健康成长。英歌舞者本身也认为自己能参加英歌舞活动是一种去邪扶正的自我觉醒、自我完善;做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参加英歌队后,的确能不再赌博、不再沉迷网吧、不惹是生非,驱除邪气,坚持正道,树立正气了。 英歌舞者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是崇高的。涂坑村的群众就说:“不会唱英歌者就不是涂坑人!”咸寮村人说:“不会唱英歌,那是柴头(指不中用)。”今天农村的英歌舞队对英歌艺术总是津津乐道、无限自豪。英歌舞者在潮汕民俗心理中的形象和地位不言而喻,能成为一名英歌队员是无限光荣的。 潮汕英歌舞这一民俗艺术也像其他民俗文化一样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有学者指出,民俗文化地方性特征因自然环境不同而被创造和强化;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被传承和改造;因民众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对于潮汕英歌舞来说,我更想指出,它的地方性特征是既古老,又很现代的。这是潮汕人历来既封闭又开放的民俗心理性格二重性的反映。比如对驱邪的崇信某些方面已到了着迷的程度;几十年前英歌相斗的习俗也常常酿成宗派械斗;虽是舞蹈,却长期保留了戏剧人物扮相的样式;个别优秀的英歌队的技术艺术至今坚持不对外村传授。说它很现代,是包括它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早年对外来的梁山泊英雄故事的搬演以至此外地题材的落地生根;表演套路的不断变化和舞蹈程式的创新;现代女子英歌队的出现(原只为男子所表演);不带脸谱服装并颠覆了原来戏剧故事情节的英雄性男子群体舞蹈的实践,凡此等等都可见出潮人集体视界之深远、胸怀之开阔。从这些,我们可以反观潮汕民俗心理的奥秘和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本土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而愈趋明显。当然,时间是试金石,村民是判官,孰是孰否,历史会留下形象的答案。 2006年5月,普宁英歌、潮阳英歌被国务院公布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英歌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更好研究、保护和发展潮汕英歌的鼓励和鞭策。(完)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