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末以来,河浦就有舞鲤鱼的风俗。这种民间舞蹈的活动时间,一般在每年阴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前后,特别在正月十三日最为热闹,这天当地民间称为“蚵(煮)鲤鱼饭日”。昔时较富裕的家庭喜欢“鲤鱼”上门来“送春”(原意是鱼产卵),以示门庭纳福,添丁发财,四季吉祥。
    舞鲤鱼取材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寓意高升,喜兆吉祥。下户“献舞”也就是上门“送吉”,所以很受群众欢迎。解放前,舞鲤鱼不仅活动于本地,还活动于棉城、达濠、汕头等地。解放后,一度时间停止这种活动,1980年恢复这一传统舞蹈。
    河浦的舞鲤鱼共舞鱼6条,领头的称鳌鱼,深青颜色,龙首鱼尾状,据说此鱼本已独先跃龙门,变成龙头,为顾全鲤鱼家族“成龙”,毅然回返给众鲤鱼当向导。其余5条鲤鱼的颜色分红、白、黑、黄、蓝。鲤鱼形象为常见的造型。这些鱼的制作是用竹篾扎骨架,外表裹绸布或用纸糊成,鱼腹下装一支长 20厘米的木柄供执舞。整条鱼通常是长80厘米,宽40厘米。
    舞蹈是鱼跃龙门的缩写过程。表演者6人,还有击鼓1人,敲锣1人,执红烛引路1人。舞前将烛点亮,献于受舞者家里,表示引祥入室,锣鼓的敲击旋律是“冬冬仓、冬仓冬仓冬冬仓”,随着击乐,表演者擎鱼起舞,忽高忽低,表示鱼在游动;来往穿梭,由缓到急(采用“打索股”的舞步),表示鱼在水中顺流逆流游动,边舞边唱,一般唱《百屏花灯歌》和《迎春小曲》。舞蹈达到高潮是“送春”,也是鲤鱼跃门化龙,勇搏湍流急涡的场面。表演者轮流仰躺于地,两足蜷曲,手的五指掌柄运转鲤鱼,身子也随着转动。此刻,锣鼓密集,未轮到“送春”者围着“送春鱼”欢歌以伴,扣人心弦,精彩可观。

你是本文的第205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观》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