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舞是潮州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潮州民间流传。编创者通过对鲤鱼生活情境细致入微的观察,提炼出鲤鱼“出滩”、“觅食”、“比目”、“啃泥”、“产卵”、“跃龙门”等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充分表现了男子舞蹈的阳刚之气,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鲤鱼舞道具制作精湛,极具潮州工艺特色,加上舞蹈用潮州大锣鼓打击乐伴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作为中国优秀民间舞蹈艺术,我市鲤鱼舞队曾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多次应邀赴国外演出,名扬海内外。潮州鲤鱼舞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
  
   每逢喜庆节日,我市各城镇乡村随处可见鲤鱼舞。精心制作的鲤鱼灯栩栩如生,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入水底寻觅食物,时而相互嬉戏。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此时鼓声雷动,观者情绪激昂,全场欢呼喝彩,气氛十分热烈。一百多年来,鲤鱼舞一直深受群众喜爱,在潮州民间盛演不衰,成为我市迄今为止一个保留下来的民间舞蹈传统节目。
  
   1954年,鲤鱼舞作为潮州民间舞蹈艺术被发掘出来,由我市民间老艺人翁得荣、陈松传授舞蹈及配乐。尔后,我市鲤鱼舞参加粤东区首届民间艺术汇演获节目优秀奖,参加粤东区群众业余艺术汇演获优秀节目奖、音乐伴奏奖和集体表演奖。1954年,我市文化馆组织鲤鱼舞队,由林国英舞头鱼,王松彬舞二鱼,佃锡麟舞三鱼,翁得荣舞四鱼,程三妹舞尾鱼。是年12月,该队参加汕头地区第二届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翌年3月,该鲤鱼舞队代表汕头地区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节目奖。潮州鲤鱼舞名声鹊起,极一时之盛。汇演期间,鲤鱼舞这一节目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中央歌舞团、华南歌舞团和华东海军歌舞团等国内专业文艺团体,都纷纷慕名登门求教,向潮州学习鲤鱼舞。中央歌舞团还在此基础上整理提高,把鲤鱼舞推到国外演出,博得外国朋友的赞赏。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以后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尔后又逐步衍变为每逢喜庆节日,都要舞鲤鱼庆祝丰收,寓年年有“余”之意,祈愿天下太平。鲤鱼舞在潮州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过去潮州城里有13个锣鼓馆,他们除演奏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外,还组织鲤鱼舞等队伍。每逢农历正月,各锣鼓馆的鲤鱼舞队必随行伴游,全城锣鼓喧天,人群满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鲤鱼舞在民间流传有“十二变”和“十三变”两种表演形式。“十二变”主要是表现鲤鱼在水中畅游、嬉戏、比目、寻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处鲤鱼跃龙门。“十三变”则在上述表演之后,增加“鱼龙化”、“罗汉伏龙”,最后是南派武术对打等内容。这种表演形式至今已失传。
   鲤鱼舞由男子5人表演,动作大部分是模拟鲤鱼在水中的动态习性。例如“降土”,它表现的是鲤鱼在水中深处潜入土里寻找食物的姿势;“比目”是表现雌雄两条鲤鱼在交配前的相互嬉戏调情;“相鱼”则是表现鲤鱼从水中跃出水面,在空中越跳越高的情景,富有鲤鱼的习惯动作,煞是好看。
   舞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则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跃等。动作刚健有力,粗犷豪放。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鲤鱼舞以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伴奏,气势磅礴,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苏锣、深波、钦仔等。常用曲牌有乱锣、水鬼母、贼锣、猛拗槌、洗钹、大锣火炮、大锣拗槌、龙摆尾、武场等。伴奏乐队以司鼓为指挥,司鼓则视演员动作、队形变化指挥乐队换奏曲牌。
  
   为弄清鲤鱼舞的来龙去脉,记者登门采访了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石应瑞。他告诉记者,我市鲤鱼舞历史悠久,解放前在潮州民间表演已十分频繁,深受群众欢迎。老艺人翁得荣自小在潮州锣鼓馆跟长辈习舞,精通南拳,擅长鲤鱼舞,是上世纪50年代惟一传授鲤鱼舞的潮州民间舞蹈家。1952年由他传授给林国英等人,并参加各级汇演和比赛,屡获佳绩,深受好评。1956年,市民间音乐团成立后,鲤鱼舞便成了我市一个保留的舞蹈传统节目。
   石应瑞回忆说,他1960年向老艺人翁得荣学跳鲤鱼舞,后又继续向民乐团师兄林国英等人学习提高。当时彩瓷厂、无线电厂以及彩塘、意溪等地也有鲤鱼舞表演。林国英、陈镇锡等在城镇乡村教授鲤鱼舞颇受欢迎。后因“文革”影响,鲤鱼舞随之沉寂。1981年,他在市民乐团培训了一批年轻的鲤鱼舞手,重新组织一支新的鲤鱼舞队,使鲤鱼舞这一民间舞蹈得以继续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1982年,为参加汕头地区职工文艺汇演,他把鲤鱼舞搬上舞台,取名《跳龙门》,由工艺大师林汉彬设计制作鲤鱼灯,陈焕钧作曲,黄义孝配鼓。该舞撷取鲤鱼舞的精华,加入10名女子鲤鱼灯舞,使其有机结合,刚柔相济,加上舞台灯光恰到好处的运用,演出效果甚佳,在汕头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时,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被评为文艺汇演最高奖———优秀奖。1999年市电信局组织重排鲤鱼舞《跃龙门》参加全省电信系统汇演,一举夺得二等奖和创作奖双奖。翌年,该舞在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
   谈到2000年国庆节期间,我省举行“广东国际美食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演出,我市鲤鱼舞队应邀参加演出的情境,石应瑞十分兴奋。他说,那时,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以市民间音乐团为主体,调集文化系统青年干部组成鲤鱼舞队,经一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排练成功,鲤鱼舞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欢乐节”主会场开锣亮相,博得主办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演出共10天50多场。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莅穗参加“广州2000年国际大都会董事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的嘉宾和游客观看了演出。录像机、摄影机频频拍摄,不少游客还驻足拍像留念,好评如潮。“最后一天大会举行闭幕式,按贯例参加演出节目各演一次,但当省、市领导在主席台就座以后,组委会要潮州鲤鱼舞队再‘舞’一次,霎时间掌声雷动,高潮迭起,演出结束后掌声仍经久不息,直至全部演员退出舞台。”石应瑞颇为激动地说。
   近几年来,我市鲤鱼舞队多次参加各级重大文化活动,更作为优秀的潮州文化而频频应邀参加国内外各地汇演、庆典、巡游等活动,还进入社区文化游艺晚会,让鲤鱼“舞”进寻常百姓家。
  
   鲤鱼舞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在广东省470多个民族舞蹈中,作为36个最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鲤鱼舞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这是潮州深厚文化底蕴孕育出来的文化之花,是潮州人民的骄傲。鲤鱼舞能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册,这还得归功于它的撰写者,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施策。近日,记者在潮州曲社采访了他。施策老师带来沉甸甸的一袋资料,给记者展示了他保存至今的一大叠1960年“潮州民间舞蹈———鲤鱼舞”图文:刘大铭绘画的图纸是用过的纸反过背面用铅笔粗坯画的,纸张比现在小学生的作文簿还小,但人物舞姿画得很有神气,至今仍十分清晰;陈镇锡记录的乐谱已经发黄,一些地方还残缺,但音符还能看得清楚;施策的文字记录和整理资料仍保存完好。看得出,他是把它作为珍贵文化资料而保存至今的,因为这里面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
   施策告诉记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之“鲤鱼舞”篇,是他经三、四十年,历四个版本变化而成的。1960年潮州实验歌舞团解散,他调到潮安艺术学校任教,那时他从市民乐团借来一支鲤鱼灯,利用夜间独自一个人比鲤鱼舞动作,一步一步记下来,颇为费工费时,但出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挖掘抢救民间艺术的愿望,他乐此不疲。终于在刘大铭、陈镇锡两人的帮助下,完成了鲤鱼舞的最初图文初稿。那时老艺人翁得荣授艺时没有图文记录,这套初稿是根据1959年翁先生教给潮州实验歌舞团排练时记录撰写的,当时施策舞头鱼,还有石应瑞、林柱材、林福禧、杨永钊等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调到文化馆工作,遂刻钢板把初稿印成油印小册子,并署上“汕头地区文化馆、潮安县文化馆印”字样;至80年代又整理提高印成比较像样的小册子,落款变成“潮州市群艺馆、潮州市舞蹈家协会编印”;90年代初期,为完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之“鲤鱼舞”篇,他再度整理,还请来林国英穿上鲤鱼舞服饰校正动作并拍下录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系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施策因此荣获编纂成果二等奖,受到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的嘉奖。
   今天,鲤鱼舞作为我市民间舞蹈艺术能得以传承下来并大放异彩,为文化潮州增添秀色,我们不能忘记老一代艺人翁得荣、陈松等人的传播,还有它的传承者林国英、石应瑞、施策、陈镇锡、刘大铭等艺术家,更仰仗后一辈加以发扬光大,让鲤鱼舞在打造潮州文化品牌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建设魅力潮州推波助澜!

你是本文的第2006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4-10-30
作 者: 郭辉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