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一格的潮汕“女书” 文化习俗 图1张

    潮州歌册是潮汕地区民间说唱文学,和北方的大鼓同为我国两种主要的说唱文学形式;中华大地上被称为“女子文化现象”的物事寥寥无几。而在广东,一有顺德婚嫁民俗的“自梳女”,二有潮汕地区的“潮州歌册”。那么,潮州歌册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总结和分析潮州歌册的艺术特色,对传承和保护这一独特地方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潮州歌册源远流长

    潮州的说唱文学始于唐代,由潮州弹词演变而成。随着唐代佛教在潮州一带盛行,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将收集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变文。这些变文逐步形成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文人、艺人、财东们再把流传在潮汕妇女中的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神话故事等搜集起来,根据读者口味大量地编写了这类册子,由书商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群众将这些刻本称为“歌册”。

    潮州歌册从弹词演变过来后,吸取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及艺术性,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它作为一种自娱互乐的民间文艺活动流传,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群众中,很受民众尤其是妇女的欢迎。

    广受妇女欢迎的“女书”

    潮州歌册有一个“女书”的别称。一是因潮州歌册属俚俗文学,民间素材多为劳动妇女自己提供。这种歌册运用了大量妇女听得懂的俚俗乡语,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故广受劳动妇女的欢迎。二是因早时潮汕妇女能上学堂的很少,她们的许多见识如道德规范、品性、情操、为人处世、是非原则、善恶观念等,都是从潮州歌册里学来的。

    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现实中,即或处于高第门庭的女子很多也难于接受文化教育,她们都感到精神饥渴,同寅姐妹、妯娌之间常常围坐一起纳凉或互访,或边绣花边舂米边纺纱而念念不忘歌文,从听歌册到学会唱歌册中获得文化滋润,不仅学到文字,还懂得历史知识,并从私奔、自由择偶的歌册中得到妇女追求解放的启迪。她们被歌册故事吸引:听到忠臣被害就咒骂奸佞,听到公子落难得救就宽心舒气,听到情郎与小姐相会就眉飞色舞。因而她们嗜歌册如命,潮州歌册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牵动着潮汕妇女情感的激发,也造就潮汕妇女贤淑温柔的品性。

    地方化、通俗化的艺术特色

    潮州歌册歌文以潮汕方言编写,流行于潮汕方言区。篇幅长短不一,以数万字一部的占多数,最长的篇幅达五六十万字。歌册的取材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古代小说、各种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它同小说一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中心思想,有明确的主题,并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如果没有一个曲折动听的完整故事,它就不可能吸引听众或读者,不可能取得应有的艺术效果。

    潮州歌册的作者大都来自市民阶层。底层人文的艺术冲动使歌册作者将上述种种作了通俗化处理,使歌册能真正抒发底层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使引车卖浆者也能心领神会。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反映政治道德、风俗人情、阶级矛盾上。歌册继承古典小说的特点,重视通过人物的行动、斗争,展现人物的性格,大都能塑造出鲜明、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

    潮州歌册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特具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项基本因素,使故事显得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变幻莫测,扣人心弦,更甚于小说。作者在同一内容、同一主题的歌册中,能编造五花八门的故事情节。即使事件雷同,也会情节迥异。故编写潮州歌册的作者,首先应是编写故事的高手。

    潮州歌册在结构上注重故事的条理性:主线表现题旨的中心事件,分支线条即故事的铺陈;注重材料组织的严密性:故事的发生、发展一环扣一环,上下关照呼应。主要人物的出现与消失,要有交代说明;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歌册一般都在开篇说明写作意图或暗示题旨,故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前后连贯,首尾圆通。结尾则是矛盾的解决和人物的归宿。

    潮州歌册的歌文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第一、二、四句押韵,一定押方言平声韵;第三句不押韵,末一字一定是仄声字,每节之间要更换一韵。这些规定,是潮州歌册自身的艺术功能决定的。因为潮州歌册没有弦乐伴奏,诵唱者在唱到第一、二、四句押韵之处要通过“牵长声”来抒发感情,而押平声韵的调值高扬,有利于诵唱者将声“牵”得长长的。每组换一韵则能使歌文层次分明,增强音乐感,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潮州歌册的艺术特色,一是通俗性:语言浅白平易,夹杂方言掌故,口语化,音韵悠扬和谐、琅琅上口,虽以七言、五言为套格,情节紧张时多有变节奏以增强表达和感染力;二是地方化:根据外地题材编写的歌册也泛溢潮俗文化的特色,语言、细节、风物渗进潮俗特色,让歌者感到亲切;三是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融中国小说、戏曲、弹词于一炉。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潮州歌册集千百年之文化积淀,集文学、文艺、文娱功能于一身,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潮俗文化特色和潮汕“女书”特色不变实属不易,这也说明了这种文化现象为何会受到潮汕先民的珍重和喜爱。反倒是进入现代文明、尤其是智能社会后,潮州歌册失去固有的文化生态环境,迅速被现代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挤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十分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时段失去传承,潮州歌册就只有断代、失传的结果,它只能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应该传承潮州歌册!毕竟它是中国说唱文学南方弹词的一朵奇葩,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让它在潮汕的文化资源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发扬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的力量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各地不少文化人纷纷挥毫创作新潮汕歌册以求实现新的突破,但成功者不多。原因是有些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继承与发扬”的辩证关系,所创作的作品脱离了潮州歌册“吸收民间艺术营养,独特民俗活动样式,泛溢潮汕文艺特色,浓烈俚俗乡土色彩,文学手法结构严谨,故事性强情节迥异,口语通俗浅白亲切,曲文韵律平仄规范”等的式样,成了走样的潮州扣歌。更有甚者写成几近标语口号集,这就跟潮州歌册毫无相干了。

    潮州歌册既然叫“女书”,就要有“女子文学”的味道。既然是一种“说唱文学”,就要在文学脚本上配置好必不可少的吟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既然又属“俚俗文学”,就要以文学真实的态度反映出生活、习俗原貌。既然是有别于“弹词”、“评书”,就不要硬凑伴奏弦乐和成其为表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文学艺术功底较为深厚的作者,还是写出一定数量的颇具功力的作品。他们能在反映现代生活、宣传时事政策、抨击歪风邪气、颂扬道德风尚上与传统歌册一样,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既有时代语言,又不脱离俗套;他们遵循潮州歌册的创作规律,多为流行于民间而不为光做表演,去写好“潮州歌册”,创作出来的作品“俗而不伤其雅,嬉而不损其高”。我们有理由相信,潮州歌册这一独具一格的“女书”,将作为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你是本文的第1089位读者
来 源: 《潮商》201110期首页
作 者: 陈洁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