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二弦是潮州音乐、潮剧伴奏音乐的领奏乐器。俗称“头手弦”,是一件具有浓郁的潮汕色彩的特性乐器。

    潮州二弦的前身是竹弦,属于中国民族拉弦乐器。据史料记载及有关书籍介绍: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现在唐代,当时是用一根竹片夹于两弦之间进行磨擦而发音,称为“奚琴”。(现在潮汕方言称拉弦为“锯弦”,说明潮汕方言的古语化),到了宋代,奚琴又叫“稽琴”,民间普遍仍用竹片演奏,但已开始用马尾代替竹片拉奏,称为“马尾胡琴”。胡琴也成为拉弦乐器的专称。明、清期间,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各地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拉弦乐器。潮州二弦应是在此期间形成,最初二弦是用竹原料制作,叫“竹弦”和“蓝投弦”。潮剧的形成是在明朝中叶,当时潮剧音乐伴奏就是用竹弦,竹弦也成为当时潮州弦丝乐主要乐器。约于清初,潮州二弦改用乌木简蒙蟒蛇皮制作,从而取代了竹弦。对于潮州二弦产生由来有几种说法:如约于明末清初从外江乐的“头弦”引进改制而成,因其形状制作基本相似,潮州二弦弦体比“头弦”大,所以叫“二弦”。外江戏、汉乐也是较早传入潮州,汉乐与潮乐互相渗透,仿照“头弦”改制成潮州二弦可能性较大。有的认为是在明代从“正字戏”(官语)引入“白字戏”(潮剧),伴奏音乐时形成“白字弦”。所以叫“字弦。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三弦”在旧时代伴奏潮剧童伶唱声时效果甚好,因而仿照其意改制成潮州二弦,三弦和二弦定弦相同(51),“三弦”减去一弦,所以叫“二弦”。

    潮州二弦的进化还与潮汕华侨有关,随着潮人乘坐红头船外出往东南亚一带谋生求发展,回乡时带来大量乌木原料,促使潮州二弦的制作数量增多,其制作质量和音色、音质也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已经远胜于其他乐种的二弦。

    潮州二弦经过历代名师艺人精心研究,逐渐形成一套严谨的传统演奏方法,其演奏形式别具一格,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乐器这个百花园中一朵奇葩。但是,由于潮州二弦发音高亢清脆,穿透力特强,处于“头手弦”领奏地位,演奏者俗称“头手师傅”;演奏时姿势奇特,常盘腿屈膝赤足而坐,将弦筒置于右脚掌和脚趾之间,有如唐代敦煌壁画乐伎坐姿;其定弦也与众不同,一般拉弦乐器为五度定弦,而潮州二弦定弦为四度(51);因其线硬弓长难操作,修习难度大,非下苦功难成等等这些,给潮州二弦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潮州二弦的传承传统性非常浓厚,过去艺人授徒要行拜师礼,授徒是口传身教,轻易不会外传。致使潮州二弦“养在深闺人未识”,外人对其了解甚少,历史上有关资料、演奏技法等都未有系统科学整理,从而限制了潮州二弦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潮州音乐是中原古老文化与潮州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被誉为“华夏正声”、“中国民族音乐的根”,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对此尤其珍惜,多次莅汕采风。潮乐已不仅仅是“古典”、“活化石”,它的系统性、可塑性、包容性、鲜活性令不少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应该说,潮乐比潮剧幸运。主要是音乐没有国界之分,没有语言障碍。潮州音乐已日益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但目前的发展似乎仍停留于一般化、民间化的状态。潮州二弦是潮汕音乐的主奏领奏乐器,可以说是潮乐的“形象代言人”,潮州二弦能否发展对潮州音乐的发展至关重要。

    潮州二弦要努力使之悦耳动听。潮州弦诗乐是以典雅柔和,悠扬清丽、怡情别致见长,但二弦的声音却高亢尖脆,很难表达乐曲舒情性和歌唱性,独弦难奏难听,外地人初听觉得怪怪的,行外人觉得难以听懂,潮州二弦要让人觉得“好听”,首先是在乐器制作上要继续改进,使音质更加清亮柔和,能否制成高音二弦、中、低音二弦等多种不同种类,以适应不同乐曲需要,丰富表现力。其次是乐手在操作上,要力求音色优美,发音“酥甜”,情韵并茂,尽量与现代器乐相融合。适当提高二弦在舞台演奏上的表演性、炫技性。潮州二弦要努力使之能独奏,要吸收二胡共同技法,不能老是“孤芳自赏”,潮州二弦要走出潮汕,走出合奏伴奏队伍,要走进专业化器乐演奏的行列。这就需要作曲家为二弦量身定做,创造出潮州二弦独奏小品、独奏曲,需要专业培养一批现代潮州二弦演奏家。当然,潮乐姓“潮”,潮州二弦的发展别忘了也要姓“潮”,只有继承与发扬传统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才能使潮州二弦走上新的台阶。

你是本文的第236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5-06-12
作 者: 黄玉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