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把一盘潮州民间音乐唱片赠送给来访的瑞典国王,此后,欣赏潮州音乐时常被列入国王会见宾客的议程表。

    1957年 ,潮州民间音乐团绑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捧回了金质奖章。

    1984年,西安市音协专家到凤城访问,找到了原以为西安仅有的两种乐器——梅花秦和古瑶琴。

   她,从远古飘来,从祖国的大江南北飘来,一路荡涤着尘埃,一路吮吸着精华,终于,音乐之神在南海之北徐徐降落,与这片沃土的清音雅韵结合,生产出潮州民间音乐这一音乐宠儿。

    也许在潮州人眼里,潮州音乐太一般了,但每当潮州音乐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外界对潮州音乐的反应则往往让潮州音乐人震惊。

    潮州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明代的《永乐大典》就详细地记述了宋代潮州祭孔“大成乐”的情况,其中乐工演奏的乐器和队伍排列形式,以及演奏的曲目,与唐代宫廷音乐基本相同。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潮州民间音乐不断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反复融汇吸收,把远近、南北、雅俗的音乐因素集萃于一个统一体,先后承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明、清的正字、西秦、外江诸多剧种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今天这种既具本地区独特艺术风格,又具外来音乐文化痕迹的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上年纪的人欣赏潮州音乐,总是喜欢用“轻六”、“重六”、“活五”等字眼来区分音乐的调式,其实这种特有的调式是从古老的“二四谱”来的。

   轻六、重六、活五、反线、轻三重六等调式的不同特点,使到同一主音的不同乐曲,其音阶组成和感情特点不一样,于是在演奏技巧上,潮州民间音乐艺人强调“一音多韵”和“做句加花”,即在基本节奏、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即兴变奏,使乐曲显得灵活多变,这充分显示了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和演奏水平。

    潮州民间音乐各演奏形式的乐器组合灵活多样,大的可以十几人至近百人的大规模演奏,小的则瓜棚李架下,一壶好茶,单弦独打的。

   潮州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单纯以乐器演奏的形式,可划分为潮州锣鼓乐,潮州弦乐,潮州庙堂音乐等。

潮州锣鼓乐包括潮州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花灯锣鼓和鼓畔音乐。潮州弦乐包括弦诗乐和细乐等。

    潮州锣鼓乐以大锣鼓最为常见,也最为振奋人心。

    潮州大锣鼓其实是民族的交响乐。往往是浩浩荡荡的打击乐、管乐、弦乐一起上,击鼓的是乐队指挥,多钟打击乐的运用是潮州大锣鼓的最大特色。形形式式打击乐的合理搭配形成强烈的节奏,达到了气势磅礴、振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小锣鼓和苏锣鼓则经常是潮剧的伴曲。

   潮州弦诗乐是潮州民间最古老而又最普及的音乐品种。潮州弦诗以木板击节,潮州特有的二弦为领奏,参与人数可多可少,演奏过程也可灵活变奏,变奏主题是以改变节奏为主。

    潮州细乐则具有室内乐的演奏特点,主要以三弦、琵琶、古筝组合演奏,擅用滑揉技巧,音律的游移性和滑音的倾向性,突出了潮州音乐一音多韵的特点。

   “锄头粪箕筐,三弦琵琶筝”。一句潮州俗语道出了潮州人对潮乐的感情。

潮州人在辛勤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十分热爱亲自栽培成长的潮乐。这中间先后涌现出不少佼佼者。

    这些 都是辛勤培育潮乐名花的园丁,他们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留下了少轶事趣闻,例如潮州琵琶王用鹅毛扇向洪沛臣偷师学艺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诵。

    潮州鼓乐工艺的生产作坊自宋代开始兴起,到解放初期,市区的乐器作坊已达到20多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长合、方潮盛等店号。

    他叫张文声,是张长合乐器店的第15代传人,乐器店创办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大约是在清朝中叶,祖上留传下来的是一套制作乐器的精湛手艺和张长合这个老字号招牌。

    张文声;潮州奴仔吵架,“做呢?”“做‘弦’,张长合;我爷爷人称长合兄,父亲也被称长合兄,现在人们称呼我也叫“长合兄”;“弓长”就是弦,合拢就是张,长合是指要长期合拍,老祖宗起这个招牌名特有心机。

    方潮盛铜锣作坊开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据说有一次,有一个戏班派人专程把一面失音的铜锣送到方潮盛修理,并表示不计工钱。店中的师傅先用手指在锣面敲敲击击,然后用大锤子就锣的背面猛力一击,失音的铜锣顿时恢复原音。此时戏班来人便嫌师傅开价过高,师傅说:“那我不赚这笔生意了,行,铜锣还给你”。然后又用锤子往锣心一敲,铜锣又失音了。于是方潮盛师傅“一锤复音”的故事流传开来,成了佳话。

    刊登在报纸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一把 胡弦和着孙女的古筝,其乐融融。老人叫做陈林和,今年已经是83岁,在潮州象这样的老艺人不多见了。就在三年前,新华社记者把陈林和老人一家制作乐器的情况拍成照片,并刊登在《澳门日报》上,于是,不少外地顾客闻名前来光顾陈两兴乐器店。

    潮州民间音乐在传播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兴起了有固定演奏组织和场所的音乐团体。例如解放前潮州市区的十三班锣鼓、外江儒乐社和潮乐儒乐社,由于这些团体彼此之间竟争媲美,促进了潮州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发展,并形成了千姿百态不同的演奏流派。

     解放后成立的潮州市民间音乐团是在继承、发展传统潮州民乐基础上成立起来的研究、演奏团体。建国以来,该团的新老艺人济济一堂,致力于潮州民乐遗产的发掘整理、创新传授工作,并且多次参加对外演出,让潮州民乐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国内外音乐界有关专家学者,在研究潮州民乐之后,不由发出这样的惊叹;潮州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韩江和黄河殊途同归,汇聚大海。一千多年风雨的洗礼,古老的潮乐始终悠悠缓缓,余韵绵延不绝。她的一招一式渗透着生命气息,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既是那么缠绵悱恻,典雅玲珑,却又如此坦荡磊落,荡气回肠。她把韩江母亲河的血脉与我们古老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紧紧连结起来,踏着这些古韵,可以追溯我们生命的源头。

你是本文的第2246位读者
来 源: 潮州广播电视中心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