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中有一朵民间文学之花——潮州歌册,它如一首七言的长篇叙事诗,又如一部诗体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吸引和影响着当时的人们。由于潮州歌册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已经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在潮汕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
   潮州歌册又名潮州歌、潮州俗曲、潮州歌文,潮籍俗文学家薛汕《书曲散记》中的《潮州歌册》一节开头前两段就说明了潮州说唱的名称和起源的问题。潮州歌册既是旧时潮汕民间说唱文学中最流行的一种,也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过去,在农村,各乡都有一个称为“闲间”的地方,是各乡男女的活动室。每当夜幕降临,乡人收拾妥当之后,纷纷到“闲间”来,聊天讲古,而妇女们多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潮州歌册。如泣如诉的唱腔、曲折生动的故事,往往使人流连忘返。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多为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潮州李万利、王生记、李春记、吴瑞文堂等商号的木版印刷,有《封神演义》、《翁万达》、《刘进忠》等三百余部。说唱朗朗上口,深为潮汕人所喜爱。正是因为潮州歌册在潮汕地区广大妇女群众中的普及,有人把其称为潮汕的“闺中文学”,如果按现在的说法,则可以说它是“半边天文学”了。其实,这种潮汕特有的“半边天文学”,何止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据考证,它辐射到同属闽南语系的福建省诏安、云霄平和、东山等周边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潮人移居海内外,广泛流传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潮汕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方扩散传播之势。
   潮州歌册是潮汕民间文学之花,它长期牢固地占据潮汕农村的文艺阵地,深深地扎根于群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群众之中。旧时代的潮汕妇女一般不外出抛头露面,大都在家里或到邻居家织麻绣花或做针线活。在社会信息闭塞的生活环境中,她们通过听唱歌册,了解社会,认识历史,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不少妇女不仅能够知道各个历史时代的一些英雄人物,甚至还能讲叙片断的历史故事,有的还借助歌册学会识字,潮州歌册是潮汕妇女的生活教科书,学习文化知识的课本,也是潮汕妇女的精神乐园。有的地方还流传不少关于用潮州歌册作为妇女陪嫁礼品的佳话。
   潮州歌册是从说唱文学演变而来的。说唱文学始于宋末明初,通过福建、江西流入潮汕,潮州歌册从说唱文学演变出来后,吸取本地的歌谣、畲歌等民间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由于歌册从说唱文学演变而来的,因此具有说唱文学的一些特点。除内容相同外,在形式上还保留说唱文学设章回目、开端及回末有插图特点。但后期的歌册逐渐形成自己特点,如四句转韵、押平声韵等。
   潮州歌册卷帙浩瀚,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多是从中华大文化宝库中吸取的,其中包括历史演义故事、各种曲艺、话本小说、宝卷、戏曲、本地时事等。总的来说,潮州歌册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本地题材加工创作,如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和传说编写的《苏六娘》、《陈三五娘》、《龙井渡头》、《吴忠恕》、《过番歌》等,根据地方乡贤或典型性事件编写的《刘龙图》、《林大钦》、《方大人办积案》、《潮阳案》、《沙溪案》等;二是根据历史演义、各种说唱文学移植改编,如《隋唐演义》、《仁贵征东》、《下南唐》、《十八寡妇征西》、《包公出世》、《东汉刘秀》、《正德君游江南》等。潮州歌册的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其主流。由于它是说唱文学演变而来,所以,在歌册的全歌或每个章节开头,常有一段宣扬因果报应的诗或歌文。
   潮州歌册之所以能吸引广大妇女群众,一是因为用方言口语写作;二是富有故事性,地方色彩浓厚,且演唱非常简单,不需任何乐器伴奏,调子也比较平直,一般不必经过专门训练就能掌握。演唱潮州歌册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自娱活动,非常适合潮州地区文化不高、以做手工度日的妇女群众,她们可以边做手工边听歌唱,从而形成当时潮汕很有特色的一种社区文化现象。
   作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的一种独特的样式,潮汕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潮州歌册让我们看到潮汕民众的历史意识与审美眼光,窥见一方热土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而蕴含其间丰富异常的艺术养料,其由韵文叙事到人物塑造包括口语修辞等等的独到技巧,对于现实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创造,也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和不尽的启示意义。
  
  
  

你是本文的第2099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6-04-05
作 者: 钟敏珊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