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救”了一演员 文化习俗 图1张

    戏剧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不仅创造过许许多多戏里的绚丽故事,而且创造过不少戏外的传奇故事,让戏里戏外人物的命运际遇峰回路转,变得充满戏剧性。如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昆曲艺人周传瑛、王传淞倾尽心血排演推出《十五贯》,让本已濒危的昆剧重获新生,创造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神话;本世纪初,一出《典妻》让日渐消亡的甬剧枯木逢春,重新复活。新中国成立后的潮剧在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下,虽未暴发生存危机,却几度上演过一出戏“救活”一名演员的故事。
    谢素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潮剧刀马旦,出身贫苦人家,少失怙恃,1952年考入怡梨剧团学“乌衫”行当,因练声不得法而倒了嗓子。所谓“无声戏仔,无力穷仔”,失声对戏曲演员来说是致命伤,相当于宣告其舞台生涯的“死刑”(终结)。那时剧团有规定,无戏做就得走人,成了“闲人”的谢素贞面临投止无门的困境。
    经历炼狱般的煎熬,山穷水尽之际,谢素贞得剧团艺人陈木龙传授武艺,转习武旦,于1954年以一出《打花鼓》参加广东省首届戏曲会演,凭借刀马旦应工的卖艺女一角获会演表演奖,使演艺生涯得以“起死回生”,重新走上潮剧舞台。尔后成功扮演了《铁弓缘》的秀英、《红鬃烈马》的玳瓒公主、《八宝追夫》的八宝公主、《挡马》的杨八姐、《辞郎洲》的许大娘、《江姐》的双枪老太婆等角色,跻身潮剧名演员行列,其《挡马》一剧曾被选进柬埔寨皇宫御前演出,备受赞誉。
    近年,宝刀未老的谢素贞向青年演员传承其成名作《打花鼓》,戏中大量精彩武工表演为广大戏迷所称道,其凤凰涅槃般的传奇人生成为潮剧史上的一段佳话。
    无独有偶。潮剧“老生王”张长城也曾有被“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舞台经历。张长城年少时为三正顺戏班童伶,初学小生行当。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对于演员也然,一旦入错“行”(当),恐怕演艺事业便难有出头之日。年长的观众可能还记得早年张长城在汕头戏院演出的情景。当时他演小生,观众觉得他貌不俊、身不高、嘴形不美,都不买他的帐,于是乎他在台上演,观众便在台下喝倒彩,要他下台。演员得不到观众认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苦恼至极的张长城,一时不知该何去何从。
    这样前前后后折腾了几年,直到1959年剧团排演《素月孤舟》,导演安排张长城转演老生,扮演剧中的洪承畴。穿上高靴,挂上长须,掩盖了演员形体的先天不足,“洪承畴”初试牛刀便大获好评。张长城从此开始华丽转身,转行演起老生,潮剧事业亦因此风生水起。往后他活跃在潮剧舞台数十年,成功塑造了《金山战鼓》的韩世忠、《闹开封》的王佐、《告亲夫》的盖纪纲、《刘明珠》的海瑞、《回书》的刘智远、《续荔镜记》的陈伯贤、《辞郎洲》的张达、《春草闯堂》的李仲钦、《铡美案》的包拯、《赵氏孤儿》的程婴、《汉文皇后》的刘恒、《飞龙女》的熊浩、《张春郎削发》的张崇礼、《陈太爷选婿》的陈仕颖等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老生形象,成为潮剧老生一代宗师,近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洪承畴”一角让张长城的戏曲人生发生“逆转”,每当谈起这段经历,张长城不无幽默地说是《素月孤舟》一剧“救”了他。

你是本文的第52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6、12
作 者: 陈泽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