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动乱结束,恢复古装戏演出,文艺事业重新迎来了“春天”。潮剧艺术出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潮汕地区的戏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大演古装戏,为传播文化艺术焕发着青春活动。那时候,剧团在一个戏院一演就是十天半月,是常有的事。
在众多的戏院中,揭阳地都镇的戏院最受广东潮剧院青睐。广东潮剧院一团、二团,经常在地都戏院安营扎寨,一住下就是一月半月,不少剧目都在这里排练和“杀青”,比如风靡一时的古装潮剧《张春郎削发》(下称《张》剧),便是于1982年12月8日在地都首演的;到了1987年,《张》剧被选中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广东一团继续在地都戏院进行淬磨加工,接受领导与观众检阅。其时主演剧中双娇公主的孙小华刚生完小孩,亦不辞劳苦随剧团“大军”驻留在地都戏院排练了近一个月。1988年初,由潮剧院一团方展荣、詹少君、林少珊主演的剧目《八宝与狄青》亦是在地都戏院首演,后来该剧还参加了广东省艺术节,获得多个奖项……整个80年代,广东潮剧院一二团多次出访东南亚一带,每次出发前几乎都是在地都戏院彩排,那个剧目就更加之多不胜举。 不仅排演和彩排如此,剧目的录像亦喜欢选在地都戏院进行,其中就包括中央电视台1983年录像的《柴房会》(方展荣、吴楚珊版)、《井边会》(吴丽君、陈瑜版)、《飞龙女》(吴玲儿、方展荣版)、《王熙凤》(孙小华、吴玲儿版)、《金花女》(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版)以及《梅亭雪》(姚璇秋、陈瑜版)、《刺梁骥》(李有存、林舜卿版)等一批潮剧剧目。 进入90年代,由于文艺日渐多元化等各种因素,地都戏院潮剧演出日渐减少,那段辉煌的日子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成为潮剧艺人与观众共同封存的珍贵记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