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12日,王敏降生于揭西县棉湖镇贡山村大寨南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取名自求。九岁入学启蒙时,老师王维景为其起了一个学名,按宗族辈序为义,加一勉字,意思是勉励自求。
    王先生大半生所经历的,正是中华民族最为激扬跌荡的岁月:抗战、内战、土改、肃反、四清、反封资修、反右极左、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几乎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先生都亲身体验过。他曾经历过三餐无继、徒步半月前往省城,也曾经因为穷困潦倒辗转潮汕各城市苦寻生计;也曾当过教员;他拉过板车、做过小贩,进过工厂,曾于城隍宫前摆摊说过书,也曾于各酒店现场表演:“炒过饭”;他曾赴海外演出受到国家总理接见,也曾下过乡蹲过泥土地,与农民兄弟喝过稀饭,咬着菜根谈天说地、笑语风生……
    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表彰一批建国五十周年对曲艺事业有特殊贡献的曲艺家,全国受表彰有120多人,而广东省粤东地区仅有他一人获此殊荣!
    据他所讲,自己的上半生几乎都处在变化之中。生活的困窘使他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环境的穷僻让其不得不在无数次选择中备受艰辛。或许,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是他那处于光环之下的高大形象,是他功成名就之后的伟岸身影,可是,谁也不会料到,先生一生困境挣扎,并没有过上多少舒坦的时光,哪怕到了1983年,先生有一次应邀到香港演出,随身仅带一套能上得场面的“像样”的衣服,连领带都是向弟子杨展明借来的。
    生活让先生的命运不断地产生变化,让先生在不断的选择中一次次地发出对生活的拷问,然而,先生自言,他此生尽管历尽变化,却有两种东西始终都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而且是历久弥坚。其一就是对曲艺艺术的热爱,其一就是对亲人的感情的执着。
    其实,纵观先生一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也是因一情字所牵起。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父子、夫妻、师徒、朋友,先生感念至深,哪怕是些早年对其有点滴之恩的人或事,先生至今仍不能忘怀。先生一再说到:渴时一滴如甘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类的话语。苦难在先生心目中所留下的,并不像常人所想象的那种嫉妒或忌恨,并没有让他感到有任何不平或抱怨,而是感恩。先生说,人对待无论何事何物,都不要太聪明,世上事,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或许,也正是先生一直以来怀有的感恩和宽容的心胸,才让先生在无数次曲折命运前坦然面对,对人生苦难遭遇一笑了之。先生说,我现在衣食无忧,子孙满堂(王敏先生膝下有两男两女,内外孙子八个),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1958年,王敏考入汕头专区文工团,开始人生正式的团体生活。1959年,文工团改名民兵文工团,为迎合当时政治形势,民兵文工团改用普通话演出。王敏因普通话不过关,转入新成立的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
    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是一个新建的地方民间艺术团,以演奏潮州音乐为主,兼演地方曲艺,拥有以林玉波、徐涤生、何天佑、林木高等潮乐高手,曲艺演员却寥寥无几,除了讲古的陈四文外,只有两三个女演员,通常排练的都是一些音乐节目和小潮剧,逢周六、周日两个晚上,在外马路青年会草地上搭木篷棚进行演出,票价一角钱。
    时年,王敏27虚岁,正值年轻有为,加之以前学过一些文化知识(自抗战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潮汕地区的文化普及工作相当落后,无论是城镇或农村地区,大部分人根本就没上过学,不识字,其中包括一些干部也是因为所谓的“根红苗正”而被直接任命起来),而王敏从前还当过教师,学习和领悟能力较一般人要好,因此,较受领导重视。
    1960年,王敏第一次走出潮汕,到武汉说唱团学习,并借此机会向中国第一代相声艺人王树田、康立本、杨松林等人学习了相声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技巧,使自身的表演水平和理论功底得到较全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学习,王敏还有意识地把北方的相声艺术进行移植和再加工,改编成适合在潮汕表演的曲艺节目,如《哭笑论》、《庆大寿》等剧本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这一年,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队伍得到加强,如林毛根、郑诗敏、林运喜等艺术骨干加入创作和演出,接着,又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水平上得到提高。时至今日,王敏每当谈起当年事,仍兴味盎然,他甚至开玩笑说毛根、诗敏、运喜、四文等人都相继离世,这回,到玉皇大帝那里重新去组个团,也是绰绰有余了。
    由于领导的赏识和支持,此一时期的王敏,无论在表演方面,还是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2年与朱绍琛在汕头市大观园演出时,潮曲对唱《禅房会》博得观众满堂喝彩,连续谢了三次幕才得以下台。王敏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曲目《张桂香》、《夸潮汕》、《姐妹们谈心事》等,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潮汕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曲目,几十年来在舞台上经久不衰。
    在他的骨子里,正与邪,是与非,是沟壑分明,不容混淆的。王老先生在生活中是个极为谦细的人,无论是时光过去多久,只要当时曾经对他有过好处的地方,他都会事无巨细地屡屡提及,这种浓厚的感恩思想使王敏先生天地广阔,到处都有朋友。
    潮汕多英杰,音乐有奇才。
    曲艺唱新声,乡音最和谐。
    这是王敏先生赴港演出时写的一首即兴诗。诗中体现了王敏对家乡潮汕头的眷恋和对曲艺艺术的追求境界。1983年,由庄世平带领的香港潮商会莅临汕头市,王敏应汕头市人民政府招待处邀请,前往演出。演出大获成功,庄世平、叶庆忠、汤炳达等知名人士遂请王敏等赴港表演。据王敏后来回忆,当年,他在香港新观戏院演出,他所演唱的“柴房会”、“夸潮汕”、“戏曲与方言”等节目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次年,在欢迎泰国同乡会的文艺晚会上,王敏的曲艺节目又大放异彩,在场观看演出的普宁同乡会理事长陈克修先生邀请汕头曲艺团出访泰国演出。
    泰国一行45天,王敏作为此次的领衔为主演身份得到了领导的大力肯定和泰国乡亲的高度赞扬。泰国演出所带去的不仅是一场场为生活在异国的乡亲的亲情慰问,从政治的高度上讲,也是起到了连接中泰友谊的纽带桥梁的作用!此次成功的演出,也将王敏的曲艺生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继泰国演出之后,1992年,王敏先生再次以艺术指导的身份随团赴马来西亚访问演出;1993年起,先后三次赴新加坡演出;1997年,应台湾高雄市潮州会馆理事长薛仰梅的邀请,一团20人赴台演出,在台北、高雄受到台湾潮藉乡亲的热烈欢迎。
    至此,先生在潮汕曲艺史上也奠定了个人不可动摇的地位!王敏式的幽默、诙谐、风趣深入人心,无可替代。其后,弟子杨展明等人将王式幽默进一步发挥,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也在潮汕曲艺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王敏多年来热衷创作、热爱表演,并将潮汕说唱风格与北派曲艺风格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机智风趣、诙谐丛出、大俗能雅、独出机杼。
    王敏因多年在曲艺舞台上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获得了上级文化、宣传部门的各项荣誉和奖励,其中包括1986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汕头市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为建国五十年来对曲艺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曲艺家;2006年,其创作的《潮汕赋对》获第三届广东省曲艺大赛文学金奖;2003年和2013年,因其对潮汕曲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被汕头市委宣传部分别授予特别奖和成就奖。直至2015年,王老依然保持着时代的敏锐和艺术的追求,而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抗战题材的曲艺作品,并集结成册。特别是欣闻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强强联手在粤东办校的事情,王敏老先生更是以洋溢的热情谱写了《满怀豪情说汕头》,体现了一代老曲艺家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创作激情和辽阔如海的博大情怀。然而,先生一直念念不忘的是编写一部《潮汕百年曲艺史》,力求让潮汕曲艺能够从此找到根源,能够较好地得以传承、发扬。
    王敏先生自从1959年正式参加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以来,从艺50余年,赴各地演出超过两千场次,从不早退、不迟到、不误场,不摆架子、不耍大牌、不搞花样,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直至终年……

你是本文的第75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3、13
作 者: 谢初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