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春郎》誉神州 文化习俗 图1张

    《张春郎削发》无疑是不朽的潮剧经典,是已故著名剧作家李志浦呕心沥血之作,这是根据潮剧传统剧目《张春兰舍发》整理创作而成的,既是传统又是创新之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潮剧和正字戏均有此剧的演出,不过《张春郎削发》,戏剧冲突却更集中,保留了旧本精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加精彩夺目,难怪成为新时期的潮剧经典。
    推陈出新焕发光彩
    关于潮剧《张春郎削发》的整理创作,其实很有故事。李志浦先生对此有过回忆,他在《潮剧

问世录》中说,1980年春,广东潮剧院一团到澄海新溪乡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当地供销社一位退休职工的父亲曾经在旧戏班演老丑,家中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戏班演出的《张春兰舍发》手抄本,便将它买下。这个剧本好像旧式帐簿,封面是蓝色苎布,上写有“老三正顺香大宝班”,内页就是手抄的唱词、对白、科介了。其中错字很多,不过,却为新本的《张春郎削发》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不过,著名潮剧导演黄瑞英却对我说,旧本《张春兰舍发》未挖掘出来之前,当时的广东潮剧院副院长郑文风已看过海丰正字戏老艺人陈宝寿先生演出的同名剧目的提纲(没有唱腔和音乐,只有道白和锣鼓),他很感兴趣,曾经为我们讲述过戏中的表演艺术,引起我们的兴趣和羡慕。

    当然有了这些,要成功创作一部好戏,还远远不够,参与此事的黄瑞英还记得。原剧本情节芜杂,人物性格不够清晰,矛盾冲突不够强烈,而且是连本戏,还是很粗糙的。是剧作者李志浦的一番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才使此剧焕发了光彩。

    首先,旧本人物情节冗杂,糟粕甚多,但李志浦在阅读时,却发现有两个“关目”(剧中关键性情节)甚为奇特:一是相府公子张春兰在青云寺中化装为小和尚借献茶之机偷窥公主(未婚妻),被发现后勒令当殿削发;一是公主知错了,到青云寺要向张春兰赔礼,春兰逃避,公主紧追。这二折戏名叫“捧茶”、“追殿”。这也正是郑文风同志讲述的陈宝寿先生表演中最为精彩的两折戏。于是,他开始撇开原作,以此两折戏作为“戏胆”,进行谋篇创作。黄瑞英还清楚记得,当时她和志浦先生、吴峰先生,还有其他人都参与讨论,为完善情节出点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构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出以“削发”开场,以“结发”收场的《张春郎削发》人物情节梗概终于初步形成。此后,负责《张》剧导演的吴峰和她,连同改编剧作家李志浦一起由剧院司机马一鸣驾车奔赴海丰梅陇向陈宝寿先生求教。

    时隔多年,黄瑞英对宝寿先生的对潮剧关爱之情,记忆犹新,她说,宝寿先生毫无保留地把“奉茶”、“追殿”两折戏的表演艺术一招一式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专心地把这些十分宝贵的艺术记录下来,回汕后在排练中再转授给剧中的男女主角陈学希和孙小华。为了保证《张春郎削发》演出成功,黄瑞英说,临演出前,我们特邀宝寿先生前来审看。他老人家又亲自为陈学希、孙小华讲戏和一招一式示范演艺。黄瑞英犹憧憬当时所有人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她说,打造一个精品,要有合作精神,要有奉献精神。

    精心打造成经典

    是啊,多年之后,我们再看《张春郎削发》的阵容,那是集中了当时广东潮剧院的精英的,剧本整理创作是李志浦,导演是吴峰、黄瑞英,作曲是李廷波,舞美设计是黄精秋。而主要演员中有陈学希饰张春郎,孙少华饰双娇公主,方展荣饰半空,李有存饰鲁国公,张长城饰张崇礼,可为极一时之选的。

    至今黄瑞英犹显无比欣慰,她说,此剧于1982年12月底在揭阳地都戏院彩排首演。同年参加广东省直属剧院(团)创作剧目会演,获得成功。而剧本也获广东省1982—1983年专业剧本创作二等奖,并于1985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省内外不少剧种(团)及泰国的泰中潮剧团都曾先后移植上演此剧。

    但故事并未结束,黄瑞英说,连她也料想不到,《张春郎削发》还有此后的精彩。

    她说,1982年底,《张春郎削发》参加在汕头举行的广东省戏剧调演之后,便于1983年3月赴上海、杭州、漳州等地作交流演出。1984年又由中国新闻社与香港志佳影业公司联合摄制成潮剧电影,成为第一部宽银幕潮剧电影,发行海内外。影片突破了舞台的限制,场景更为开阔。戏的内景是在珠影摄影棚拍摄的,随着主人公双娇公主与张春郎的感情纠葛的展开,潮州开元寺的巨佛金塑、庙宇飞檐,西湖的山光水色都被搬上了银幕。除了潮州开元寺,其中“削发”和“追殿”两个场次,以及一些外景还在揭阳市学宫,以及西樵山、从化、佛山祖庙等处取景拍摄。广东省的一些古庙佛壁、飞瀑流泉等名胜古迹也都入镜《张春郎削发》。当时,潮州开元寺的法师不但把念珠袈裟借给剧组拍摄,还为大家讲解礼佛的有关礼仪。

    而为了增加电影的影响力,一直在舞台上演乳娘的朱楚珍也顾全大局,让位给著名潮剧表演大师洪妙先生。她说,当时她毫无怨言,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张春郎削发》推向世界。

    据资料记载,1985年春节前后潮语电影《张春郎削发》在汕头地区城乡全面放映,历时两个多月,据悉有一百多个电影队,每日上映八场以上。

    1985年7月文化部戏剧专员叶锋带领“中南戏剧选拔组”到汕头观摩《张春郎削发》,一致通过列为可获“金牌”的优秀剧目;1986年3月,《张春郎削发》初次访港,紧接着便多次到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演出;而1987年可谓是《张春郎削发》演出最繁忙的一年:一月以“优秀剧目”资格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作为“观摩剧目”演出;二月文化部艺术局长李刚来汕观摩后向文化部大力推荐;三月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专程赶到潮阳谷饶戏院审评,前后这三场演出都是由新一轮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员詹少君演双娇公主。

    幕后故事感动人

    在《张春郎削发》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为保证的演出,剧院、团领导和导演吴峰等先后共安排了4个演员扮张春郎(陈学希、林舜卿、林潮光、何丽芳),3个演员扮双娇公主(孙小华、吴玲儿、詹少君),让他们共同为潮剧事业作贡献。

    为使《张春郎削发》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文化部戏剧专员肖甲和张迈同志亲莅广东潮剧院帮助打造。1987年9月7日,《张春郎削发》正式在北京人民剧场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首轮演出。9月中旬回广州汇报演出,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省剧协重奖。

    为使法聪长老这个艺术形象演得维妙维肖,吴木泉师傅,真的“削发上京华”;在舞台上露光头,日常生活却要戴假发的男主角陈学希和“为婴儿断乳”的女主角孙小华、吴玲儿都为此剧付出了很多的贡献。尤其是男女主角陈学希、孙小华每次都随着剧本的修改和表演艺术的提炼而吃尽了不少苦头。如拍电影时,因和在舞台上演出的场景不大相同,陈学希在镜头前为了集中表现张春郎将被削发时的内心气愤和激动表现出来,就在硬地上(舞台是在地毯上)做“抢背”“甩发”等表演,危险性高,难度更大,但陈学希却是反复了多次。当镜头拍摄完成时,他已周身是汗,膝盖、腰腿疼痛难耐,而他还是不喊一声苦。

    说到对《张春郎削发》的贡献,黄瑞英提到了,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中秋和艺术处长关汉同志。陈中秋是剧作家出身,知道创作上的甘苦,从此剧的上演到上京前后,他始终“视如己出”,上京前还专程来汕找李志浦,详细了解剧本的修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地予以完善;而关汉同志的帮助则更为具体,他特地向李志浦借《张》剧的旧本,反复细看,连上洗手间时都手不离本。

    春去秋来,《张春郎削发》还是潮剧舞台上不朽的传奇,有多少参与其事的艺术家仙逝了,演员也换了一茬一茬,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张春郎削发》所展现的集体精神,终将与其艺术的力量同在。

你是本文的第62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10、23
作 者: 林伟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