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剧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明代中叶以来,潮剧便以祭祀演剧、喜庆演剧为主,演剧时间与祭祀和节庆密切相关,一般是节庆祭祀的前后几天聘请戏班演出,演出时间少则一天或一夜,多则半个月,这是明清时期潮剧演出的基本情况。明清时期,潮汕地区戏剧演出最集中的是农历二月,俗话说:“正月灯,二月戏。”(万历《广东通志》)当时潮剧的演出大多与游神、祭祀等活动共同举行,除农历二月外,端午、中秋等节庆演剧之风也十分盛行,张渠《粤东闻见录》载雍正年间粤东风俗说:“五月初旬,观竞渡。有大洲龙船者高大如海舶,具鱼龙百戏。” 至康乾年间,潮剧演出的风气愈盛。蓝鼎元《潮州风俗考》提到:“庙祀多而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放灯结彩,火树银花,举国喧阗,昼夜无间。” 乾隆以后,随着花部戏曲的兴盛,外江戏和西秦戏等地方剧涌入粤东地区,潮剧受其风气影响,潮汕地区组建了大量职业和业余的潮剧戏班,在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当时有名的潮剧戏班有老三正顺香班、老玉梨香班、老一枝香班、老正兴班、老元正班等,逢年过节一定要请名班来演出,故有潮俗云:“老元正,无看心头痛。”“无看老正兴,甜粿无爱舂。” 至新中国成立之前,除了往常的祭祀、节庆演出潮剧外,很多庆典都有演剧的情况,如会馆、祠堂落成,升官、结婚、生子等都有演戏的记载。民国年间又出现了大量的游艺场演出和戏院演出以及海外演出,形成了潮剧演出的热潮。 新中国成立以前,节庆祭祀演剧是潮剧演出的主要形式。在戏院兴起之前,潮剧的演出与祭祀活动紧密结合,一般在城镇或乡村的空地、广场或者祠堂寺庙门口临时搭台演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称“广场戏”,如今多称为“下乡戏”,演出时间与演剧事由大都与地方节庆、祭祀活动相关。 潮剧的祭祀演剧主要与农历新年、安济王庙会、天后诞辰(妈祖诞)、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祭祀活动共同举行。潮州地方志记载:“潮郡各邑,皆事迎神、赛神。潮安有安济王;潮阳有双忠会;揭阳有三山国王会;澄海、惠来乡社,自元宵至二、三月方歇。”(民国年间《潮州府志略》)粤东各地的祭祀演剧风气之盛可想而知。因此,在晚清出现了许多寺庙、家族祠堂附建戏台的情况,戏台正对祭祀的神坛,《潮安年节风俗谈》便说:“神厂(庵)对着戏台,作为排列香案的神坛。”祭祀先祖时则演戏助兴,可见一斑。 祭祀演剧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如年节祭祀演剧、庙会祭祀演剧等。娄子匡《新年风俗志》记载海丰有新年演“潮州曲”的习俗,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也有相关的记载。 光绪《海阳县志》记载青龙庙安济王庙会的演剧: 正月青龙庙、安济王会,自元旦后三日,掷珓诹吉郡落城各社(有上水门、下水门、下市、后巷等社),即命工人用楮帛、缯綵制为古今人物,如俳优状,而翊以木石花卉,名曰“花灯”,每社若干屏(俗称一台为一屏)。届时奉所塑神像出游,箫鼓喧阗,仪卫煊赫,大小衙门及街巷,各召梨园奏乐迎神,其花灯则各烧烛随神驭夜游,灿若繁星。 光绪《潮阳县志》提到中元节演剧说:“中元作盂兰盆会,曰‘施孤’,醵金演剧,乡俗尤甚。”中元节演剧是潮剧演出的常例,潮汕地区重视中元节,称“鬼节”,基本各地都有演戏的习俗,《海丰民众》记载1947年中元节风雨大作,但是仍然聘请戏班演戏,虽无人观看,也循例演出。 此外,天后诞辰也常演出潮剧。《岭东日报》1903年4月21日记载道: 闽粤滨海多敬信天后圣母,而潮之商民尤尊奉之,谓行商坐贾、航海梯山,皆实保护,故每岁逢圣母诞期前后,必演戏数天以伸报赛。昨天又值诞日,本埠□商循行祝典,会馆街坊咸结坛设,广集梨园子弟、鱼龙百戏,以引人游观者,不一而足。笙歌嫋嫋,裙屐翩翩,亦一佳会也。议者谓较上年更形热闹而所费犹不赀云。 天后,俗称“妈祖”,是粤东、台湾地区信奉的神,粤东各地皆有天后宫(妈祖庙),每年天后诞辰都会有演剧。天后诞辰的演剧少则三天,多则半个月。此外,商人尤其信奉妈祖,认为妈祖能保佑出外顺利,出海平安,所以商贾会馆演剧非常重视天后诞。《潮州汀龙会馆志》中记载潮州汀龙会馆每逢天后圣母诞辰则演戏十二天,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而演剧则从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二十九日,可见其状。 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祭祀演剧是丧礼演剧,丧葬白事本应哀悼,而潮俗有丧礼吹唢呐、丧礼娶亲冲喜之俗,更有甚者,演剧助兴。如“宝庆俗信师巫,父母丧,酣饮演剧。”(光绪《潮阳县志》)如今丧礼法会有时会兼演潮剧片段,也有冲喜之意。 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祭祀风气极盛,潮剧的很多演出习俗带有较强的祭祀礼仪性质,最典型的是“五福连”。“五福连”是潮剧开台演出之前所演的吉祥戏,一般潮剧演出祭祀戏或者喜庆戏时,在正式演出前会演出“五福连”,“五福连”分别为《净棚》《仙姬送子》《京城会》《跳加冠》《十仙庆寿》(林淳钧认为是《八仙庆寿》)。其中《净棚》是戏班演出前演员扮唐明皇出台开场,属戏班演出的开场惯例,其它如《仙姬送子》《京城会》《跳加官》《十仙庆寿》都有喜庆的寓意,庆祝“生子”“中举”“团圆”“加官晋爵”“寿诞”等。“五福连”是潮剧演出的惯例,也是潮剧演出的突出特色,在节庆祭祀演出时更为重视,带有较强的仪式意味。潮剧演出夜戏时,一般先演“五福连”,吃完晚饭后再开始正式演出。 近代以来,潮剧演出是节庆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近代潮剧演出在祭祀活动议程中到底处于哪一个环节,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乡村游神杂景”一则中记载,当时潮安的新年的祭祀议程大致如下:设坛迎神——演剧助兴——锣鼓乐班——扮装人物——游客云集——宴请戚友——挑粿酬送——灯首做酒——肩神竞走。 &p; 演剧助兴,俗称“请戏”,当时许多地方正字戏、外江戏和潮剧戏班都有演出,有时轮流演出,有时同时演出,而演出的时间大致集中在“设坛迎神”到“肩神竞走”(即“游神”活动)期间。在此期间,有时戏班会直接参与祭祀活动,有些祭祀活动直接在戏台上举行,两者有诸多交融。所以节庆演出潮剧,既是娱神敬神,求地方神明保佑,又是寓教于乐,通过人民大众的观戏,将地方文化教育寄寓于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社会教育功效。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