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师爷(也称行业保护神)。戏剧界自元朝起有的祀“老郎神”,有的祀“二郎神”为祖师爷(也称戏神),演员则称“梨园子弟”。到了清初,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在《滦阳消夏录》中指出“伶人(演员)祀唐明皇”,此说影响力巨大。二郎神杨戬与戏剧毫无关联,而唐明皇曾自称为“李三郎”,故“老郎”该是他了。唐明皇精通音律,在宫中设置梨园,对戏剧的形成有所贡献。尊唐明皇为戏神实是名正言顺,深得民心。自此,京剧以及大江南北多种地方戏曲均奉唐明皇为祖师爷。
惟独我国东南一隅,南戏盛行的地区,不祀唐明皇。粤东的潮州戏与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台湾的歌仔戏,赣南粤北的西秦戏、正字戏等南戏流派都尊田元帅为祖师爷。 潮州田元帅庙,一名庆喜庵,也称梨园祖庙。位于潮州市区西平路与开元路交叉处(今毁)。该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咸丰九年(1859),为潮音班与外江戏班出资重建。庙中碑文记载:“咸丰九年八月初二日,祖庙被狂风拆毁,社里同众梨园子弟重做庙宇。十年(1860),梨园会议:正音班每年每班银二元,西秦班每年每班银二无,潮音班每年每班银一元,期约银项两次收用。”(收银用于祭祀)“六月二十四日圣寿(田元帅诞辰)致敬一天,十二月二十四日做平安敬一天。梨园子弟永之万年,照此规约,遵奉而行。如有违者,不是田府派下子弟。”(据《潮州市戏剧志》) 另一处祭祀田元帅的地方在上水门街头的外江戏梨园公所。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江老福顺戏班弟子59人,外江老三多戏班弟子63人捐资重修。(公所内碑记)中座供奉戏神田元帅塑像,旁塑童子二人(今毁)。潮音班也经常参加祭祀田元帅等活动。 田元帅庙又称田相公庙,起源于福建。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五载:“国朝汪鹏《袖海篇》云‘习梨园者共构相公庙,自闽人始。旧说为雷海青而祀。去雨存田,称田相公。’”雷海青为何有元帅的头衔?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五“雷海青”条云:“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兴化者(即兴化府,莆田、仙游二县属之),俗称元帅庙,有碑记唐肃宗时封太常寺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在泉州者,俗称相公庙。” 潮剧与闽、粤、赣、台诸多剧种为何要尊雷海青为戏神?雷海青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唐朝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雷海青是唐明皇乐师,尤精通琵琶。安史之乱,安禄山将梨园子弟掠至洛阳,在凝碧池上强迫众乐师演奏。“有乐工雷海青者,掷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示众。闻之者莫不悲痛。”如此忠烈乐官理当得到后世梨园子弟的尊崇。 戏神既然姓雷名海青,为何不称雷元帅,而称田元帅呢?福建民间传说:某戏班在山间遭难,祖师爷率天兵天将来救援。风卷帅旗,遮去雨字,只见田字。班众高呼“田元帅”而获救,故建田元帅庙祭祀。潮剧艺人传说:“雷祖曾奉旨平番,掌过帅印,因此称雷元帅。因遭奸陷害,得了杀头之罪。唐明皇念其前功,惜其身怀弹奏琵琶绝技,不忍杀害,以砍去其姓一半代替杀头,从此就称田元帅。 传说终究缺乏科学性,民俗学家研究后得出:过去福建人在说出姓氏时,有喜欢运用隐语的习俗,用相近的姓氏代替,如将“钱”姓说成“金”,“冯”姓说成“马”,“雷”姓说成“田”。这一习俗带有趋吉避凶的倾向。试将雷、田比较,可以看出“田”比“雷”寓意吉祥。“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雷”却多少带有凶险的成份。正是为了吉祥的缘故,而将雷元帅称为田元帅。 潮剧戏神田元帅从福建传来,与潮人大多从莆田一带迁入有关。因语言、风俗、习惯相接近,其宗教、信仰就很可能相同。潮剧与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有共同的渊源,都是南戏的流派。因地缘关系,从成型、发展至成熟,必然互相影响,从上演的剧目、角色的演技到伴奏的弦乐,必然彼此常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我们探究潮剧戏神,既可知昔日有趣的民俗,又可窥见潮剧成长的轨迹。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