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历史文化资料丰富,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明珠 惊艳世界 文化习俗 图1张
                                                《陈三五娘》造型。

     潮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潮汕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资料十分丰富。

  今年开馆的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正是致力于收集、保留潮汕文化遗产,同时用现代的方式,向市民、社会乃至全世界展现潮汕本土文化。

  文化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是文博业: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今年开馆的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诗情画意 潮韵悠长

  对于传统遗产的利用,能让大众喜闻乐见的莫过于意境的营造,即诗意的陈列形式设计。传统文化中“诗情画意”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那是形式设计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潮剧《陈三五娘》的人物造型。与造型一同亮相的,还有一系列展示该剧演变历程的戏文影印件、剧本及剧照——从明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的《班曲荔镜戏文》剧本影印件,到1581年的《荔镜记》和1644年的《荔枝记》的剧本影印件,再到1962年《续荔镜记》剧本、1989年由潮州市编写的大型古装潮剧《益春》剧本,潮剧《陈三五娘》的演变历程一目了然。分别于1956年、1979年、2001年演出的剧照及《续荔镜记》、《益春》、《观灯》等由此剧发展而来的剧目剧照,则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该剧几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像这样以宝贵的史料加上现代工艺制作的模型互相结合的形式,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场景,在博物馆还有很多。

  活灵活现 寓教于乐

  今天潮汕城里的年轻人很少会走进戏院看潮剧,即使在家中,长辈们打开电视机欣赏潮剧,年轻人就会马上走开。为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潮剧“土”。年轻人认为潮剧是老年人的专利,我们不应一概而论概括为他们不懂欣赏潮剧,而是我们有没有让年轻观众真正了解潮剧,在宣传力度上,传播媒介就很不够,鲜见到有介绍有关如何欣赏潮剧艺术的内容。但是在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里,潮剧变得很“活”,很“洋”。

  现代都市人都在快节奏的环境中生活,作为博物馆,其重要职能之一是“教育人民”,如果单是教科书的延伸,往往不合时宜。对此,有关负责人说,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把根留住”,将潮剧宝贵的历史资料收集起来。可如果只做到这一点,无法吸引年轻人来了解,接受潮剧文化,潮剧艺术博物馆就成了“死”的博物馆,无法“活”起来。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不但要把本土很“土”的潮剧优秀文化变得很“活”,让年轻人能够接受,更要变得很“洋”。

  精巧道具 琳琅满目

  除了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搭配文物展示,笔者在博物馆中还看到大量的道具。据潮剧院制作道具的老技师陈升广师傅介绍,如何让道具变得既真实又好用,也是一门学问。比如有些道具在使用的时候,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是可以被“摔坏”的,但是在舞台上被“摔完后”,又能马上被恢复,下一场可以继续使用,如何掌握这样的分寸,有很多技巧。

  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为笔者现场表演了如何在舞台上使用道具的一些心得,他随手拿起一把船桨,或划或舞,摆出变化万千的姿势,令笔者感慨万千,小小一只船桨,居然可以表现得如此有层次变化。看着华丽的潮剧服饰,笔者很想穿上一套来个留影,据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像这样与参观者互动的一些服务还在建设中,相信很快,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会更多,更好。

你是本文的第84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10-11-06
作 者: 高昂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