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苑奇葩——潮州戏
潮州戏,又名潮腔、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是南戏的地方化。潮剧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潮剧是潮州地区的地方戏,潮州文化的精华,最具地方特色的标志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纽带。 潮剧源自宋元南戏,到明代逐步形成潮腔潮调,到清代发展成独特的潮州戏。在这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以宋元南戏为基础,派生出潮泉腔,曾受弋阳腔、昆腔、西秦、外江等声腔剧种的影响,并吸收潮州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如歌册、畲歌、疍舞、纸影、弦乐、锣鼓、佛曲、道调等等,从而逐渐汇成具有地方风采的独立剧种。 戏谚云;“正字母生白字仔”,潮剧历来尊正字戏为师(正字戏是南戏的一支,以正音演唱)称正字戏为大戏,在路上与正字戏班相遇,毕恭毕敬地侧立路旁,目送正字戏班通过。若与正字戏班同一场所演戏,刚安置好住处,班里头人或戏先生即领着众子弟,前往正字戏班住处拜谒师父……。 新中国的建立使潮剧获得了新生。潮剧在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改革废除童伶制,在保留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从美学的角度,对潮剧的传统剧目和传统艺术进行系统的收集、清理和整理,推陈出新,形成比较完整的潮剧艺术理论体系和表演程式,整理、移植和创作了大批好剧本(现有各类剧目二千多个,各种曲牌、牌子、弦套伴乐近千首),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造就了大批潮剧艺术人才,使潮剧面貌一新。成为不仅是潮州人喜爱而且是国内海外更多人喜爱的潮剧,曾多次到京、津、沪、杭、赣、闽等地巡回演出,到海外演出并拍摄成电影、电视在海内外播映,震动京华,誉满大江南北,位居全国名剧行列。 (1)既优雅又通俗。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注重语言本色,既有文采,又善于运用潮州方言的民谚、俚语、歇后语,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雅俗共赏,广大群众包括妇孺老幼看得懂听得懂,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也感到典雅不俗、有戏可看。 (2)唱腔优美抒情。潮剧以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和小调融化而成。潮州方言语言具有八声变化,行腔出字讲究“含、咬、吞、吐”,轻婉低回,准确优美,具有特殊的地方风格,而潮剧伴奏音乐采用装用南戏的潮州音乐的乐曲和演奏形式。 (3)行当特色鲜明。过去,潮剧的行当,有生、旦、末、净、外、占、丑等七种脚色,新中国建立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有小生、老生、武生、花生等;旦行,有青衣、闺门旦、衫裙旦、彩罗衣旦、老旦、武旦等;净行潮俗称为乌面,有文武之分,武乌面也称为草鞋乌面。此外还有性格诙谐的丑乌面;丑行,有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女丑、裘头丑、褛衣丑、长衫丑;老丑、小丑等10类.各个行当表演,注重技巧,富于写意(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如手的活动区位,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老生到下颏,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花脸的身段动作,要“拉架势’,要有阳刚之美。丑要“蹲、小、缩”……等等。 (4)技巧优美丰富。生、旦表演轻歌妙舞,优柔俏丽。旦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丑行滑稽诙谐。特别是各个行当的演员注重技巧的发挥,把人物身上的穿戴或携带的道具变成种种特殊技法.如旦行的水袖工、手帕工、伞工;生行的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工;丑行的折扇工、梯子工、椅子工;以及官袍丑的想计、挨打科介,裘头丑的草猴动作科介等等。这些身段技法,融化在人物与剧情之中,达到“情、理、技的统一”,显得特别优美动人,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总之一句话,潮剧表演艺术优美细腻,抒情动听。 (5)舞台美术广泛采用地方的特色,尤其是莽甲采用传统金银绣(垫绣),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有主体质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