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各乡闹热场面。 洪于乔 摄
“大团”,有着它的特殊含义。按潮州话读音,“团”与“传”是同音,“大团”有着传子传孙多,传财传丁多之意。置于坛前的大团,有公家的也有私人的,孚中乡民间习俗,去年出男丁的人家就要在今年的正月做一大团参加赛团活动,活动结束后,请回家,将团馍粳米糕揉合在一起炊熟,切成片,按邻里户数、自家亲朋户数分成小碟,虔诚地捧送到家中,让他们共同分享喜悦,也预祝他们新春财丁兴旺!以前,祖辈们曾有人漂洋过海、跋山涉水外出谋生,家乡亲人切切思念,多么祈盼着外出亲人赚了大钱早日回家团聚,“大团”又附上团圆的心愿。 这样,每逢到正月赛大团时间临近,做“大团”的任务就很重,它不像其他食品可以先储备,都是要现做的,除了一些物品事先可准备外,做成“大团”只好提前二、三天完成,如遇天气冷还好办,如果气温高点很容易发霉,要做好这些“团”,真是时间短任务,费了不少功夫呀! 每逢观赏着这制工精美,洋溢着喜气洋洋的“大团”,我总是不忘了那位传承着民俗传统文化的有心人——黄老伯。 几年前,就曾听黄老伯介绍,做“大团”都是手工劳作,要做好一个“大团”,手艺与备料、精神与用心同等重要。首先,用竹篦编成圆筒形,作为“大团”主心骨,与木制梯圆型团脚相衔接紧,以此为雏形。其次,制好团馍,每个团约需粳米粉20斤,糯米3、4斤,粳米粉分成二部分,一部分先用沸水边冲边搅拌,使水、粉比例配合适当,互相均匀渗透融合,再用手力适度揉合成可以捻成一小块一小块,做成一个个近似圆饼的粿坯,待锅中的水煮沸后,将粿坯放入锅中煮至浮到水面,将其全部捞起,与原先预留的那一部分粳米粉揉合到很有弹性,直至能搓成长长的米糕绳,就自下而上绕着“大团”雏形一圈挨着一圈地匝,一直匝至顶端;再用煮沸的水冲泡糯米,趁这半生不熟的热糯米有黏性,赶快用平板饭匙依次均匀地粘贴于围好的米糕绳上面,这就叫团馍。在上团馍时,如果糯米放凉了黏性差就难粘得紧,或是不好做或是易脱落,俗话说要“脚手溜目识紧”,这样才能准、稳、匀的贴好团馍,使整个大团米粒排序匀称,美观。做成后的大团,一般高约1米,上边直径约0.4米,下边直径约0.6米。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大团”也加了些点缀,面上彩花簇拥,外围节日灯环绕,更显得庄严稳重而又烁烁生辉,喜气洋洋。 如此的手工工艺制作过程,只能在赛“大团”日近时才集中人力着手做。而眼下,做团人日见老龄化,且人员逐年减少,现今社会,讲究实惠的人多,谁愿意学这不能用于谋生手艺?眼看做“大团”濒临失传的危险,真令老人家忧心忡忡。无奈的心情与不愿失传先祖文化习俗的决心,使黄老伯努力寻求着如何让年轻人来接班、如何带好新一代的办法。 这些年来,黄老伯在做“大团”时,有意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儿来帮忙,边做边讲解,边干边示范。甚至想办法让小朋友们来围观做“大团”,给一些料子由小朋友们自己揉揉捏捏,玩他们的小“大团”,从小投下做“团”的意识。 今年,黄老伯终于喜看儿子他们独立完成做“大团”,还比老一辈做得更秀气、更气派,他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他知道,祖先留下的这种民俗文化并不会失传!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