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火帝庙会 陈 史 摄

樟林火帝庙 姚望新 摄

“游火帝”活动从每年二月初一开始至二月十五游神正日结束,历时半个月。二月初一至十四的主要活动是以“八街”为中心的“坐厂”,这也是商户展示经济实力的良机。

樟林中山路有一座庙宇,位于大路上,而且占据近半路面。庙宇不大,樟林百姓却无人不知,它便是闻名遐迩的火帝庙。

所谓火帝即赤帝,是樟林人自己创造的社神。相传清代,樟林八街常遭火患。那时,商铺鳞次栉比,船坞船舶紧挨,人来人往客商云集,一旦发生火灾,便势不可收。

清乾隆七年(1742),署澄海县事杨天德(云南封川县人),通晓堪舆学,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樟林常遭火患,是对火神不尊所致,必须在该地段建一座庙宇,供奉火帝爷。次年,樟林居民在长发街北尽头河沟地带建立火帝庙。

或许是机缘巧合,自从火帝庙落成后,火灾骤减,百姓大喜,信是杨天德之功。后来人们还在火帝庙为他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赐进士澄海县正堂杨天德之神位”,摆放在火帝旁边,供人祭拜。

客观地说,潮汕人的民俗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如此大张旗鼓建庙,而且立于繁华大路中间,其实,便是一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消防教育,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在百姓眼里,谁家有火患,就是谁得罪火帝爷。这种思维影响百姓的生活习惯,大家提高防火意识,加强用火管理,小心行事,火患自然而然就减少了。也许,杨知县早就料到这一点。不然,他为何要选择时机,选择地方,在当地众多有影响人物面前,煞有介事地讲出他的主张。

《游火帝歌》描写这一情节:

马路尾一火帝庙,神灵显赫万古传。

此是乾隆三年间,二甲进士杨大人,

到任来做澄海县,遇逢拜客樟林行。

杨爷地理精万千,从路直入长发街。

举目一望直过箭,顺途游到马路前。

吩咐住轿就出来,抬头一望心内知。

当面一山成火局,火煞迫近成火灾。

此街生成一烟筒,冬天一至火自红。

不时定欲走火祸,为何无人识形藏。

当时上轿游入城,直入武庙帝君厅。

和尚闻知来迎接,接入县主到大厅。

杨爷下礼拜神明,和尚擂鼓共敲钟。

拜毕进入后堂去,小僧捧茶无延停。

樟林司爷一闻知,慌忙亦到武庙来。

六社乡绅也就到,礼毕坐下言东西。

杨爷开口说一声,本县路过大街行,

我观此街生大煞,切须料理快施行。

众人听着喜冲天,大人明镜无差迟。

正是年年遭火难,一年一次真惨凄。

大人有何好计施,可来示阮众人知。

如若得保平安福,感戴大人恩如天。

杨爷开口说一言,若欲调理不艰难。

市嘴建一火帝庙,可保合埠稳平安。

县主说完就起行,摆道回返澄海城。

众人听伊就调理,择日兴工庙建成。

火帝庙建成之后,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火帝诞辰和九月十五帝后诞辰,前往烧香膜拜的樟林百姓络绎不绝。农历二月,樟林还举行声势浩大的游火帝活动,后来发展为闻名遐迩的樟林二月花灯盛会。

潮汕地区,正月游神活动是普遍现象,但“游火帝”习俗却是樟林独有。樟林的“游火帝”与众不同,活动从每年二月初一开始,至二月十五游神正日结束,历时半个月。

二月初一至十四的主要活动是以“八街”为中心的“坐厂”。长发、古新、广盛、仙桥、洽兴、顺兴、永兴、仙园每街各设一厂,分别摆放火帝、帝后和6位太子神像,其中摆放火帝和杨天德牌位的一厂为“大厂”,余为“子厂”。

当时所谓坐厂,为商户提供了充分展示其经济实力的机会。活动期间,街路盖上篷布,搭成敞篷,铺户设置灯橱。樟林灯橱名闻遐迩,内容丰富,是一次具有浪漫色彩的民俗漫画大展演,还有花灯纱灯,二十四马景,雕“树头景”以及民间艺人以足攀椽悬空“倒吊弹月弦”等精彩技艺表演。

十四日下午,游神正式开始,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前面“杀首”开路,涂戏和大锣鼓助威,这些充满潮汕特色的游艺活动队伍边走边舞,常常吸引成千上万群众驻足观看,场面热闹蔚为壮观。

火帝庙是樟林的主庙,崇拜火帝是樟林民众的共同信仰。每到游火帝这个日子,许多乡民都会呼朋唤友;出门在外的乡亲也会想方设法赶回来。这天,是樟林的盛大节日,是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