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传承发展英歌文化 最新 图1张

  林忠诚 1946年生,潮阳棉北后溪人,现为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他8岁开始接触英歌,16岁以后参与英歌队表演,19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文宣队队员期间仍念念不忘家乡英歌舞发展;回乡后积极融入地方英歌队,汇合集体智慧,大胆探索英歌舞步套式,在原来7下槌的基础上,演变出14、18、21下槌的套式,随后又创出潮汕著名的28、35、49下槌英歌套式。多年来,他带领后溪英歌队多次参加省市各项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应邀参加港澳等地大型会演,并登上中央电视台汇演比赛;多年来获得了金奖、银牌、“人气第一”等殊荣。2009年,林忠诚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传承人”称号。
  民间流传俗语:“南有英歌,北有秧歌”。在许多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具有阳刚之美、粗犷之美、“彪汉”之美的英歌舞却在潮阳这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中不断繁育、融合、创新、生长,以“舞”与“武”相结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逐步从古老文化走向现代广场,越来越多地活跃在田间地头、大众日常生活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活化石”。中国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甚至赞其:舞出了中华民族之魂。1996年,潮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汕头潮阳英歌舞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岁月洗礼,如今潮阳每个镇都有自己的英歌队,而要论及其中的“代表队伍”,就不得不提“棉北后溪英歌队”了。现年72岁的林忠诚是该英歌队的“领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传承人,更是潮阳后溪家喻户晓的“英歌大兄”。
  耳濡目染自幼与“英歌”结缘
  棉北后溪是潮阳英歌舞之乡。在后溪这一片区,不少年轻人因从小耳濡目染,对英歌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林忠诚便是这样与“英歌”结下不解之缘。72岁的老人回忆起与英歌的初次“亲密接触”,瞬间“回到”了4岁时的自己:“那时候乡里老热(有重大喜庆),老父亲被请去为英歌队敲锣,我也跟着队伍去看热闹,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花红柳绿的服装道具,妆容色彩也不够丰富,记忆里大多人腰间扎个毛巾就上场了”,但庞大的阵容、群情激昂的热闹却长久地留在林老的记忆里。“后来,我8岁,第一次进入英歌舞队,小个头跟在队伍后面帮忙挑水、捧英歌棒,跟着杨卫先生学基本功;再到后来16岁,才真正参加英歌舞表演。”
  从4岁第一次对英歌舞有了模糊认识开始,“英歌”似乎是埋在林忠诚心中的一颗种子、印刻在心里的一个关于家乡的印记,随着年岁渐长,心里的那颗种子没有被遗忘,反而渐渐萌芽、生长。“这是我们老祖辈落地的农根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织衍生出来的,在我们潮阳,特别是后溪这个小海角,有台风这种天灾,还有解放前遭遇海盗、倭寇的侵略这些人祸,英歌舞是作为一种抗争的形式应运而生。我们潮汕人比较迷信,英雄主义情结重,因此喜爱扮演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例如李逵、鲁智深、林冲、宋江这些角色,他们一身正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股正能量。英歌脸谱是一种特色印象,画得凶悍而又豪气,最能够体现这些英雄的气质。”林忠诚表示,后来参军,五年军旅生活,他始终对家乡的英歌舞念念不忘,“那时当文宣队员学了化妆,为如今化英歌脸谱打下了基础,我也常常留意导演如何辅导演员的基本功,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回到家乡,我要把我在部队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潮阳英歌中去。”林忠诚说。
  创新演绎焕发英歌风采
  退伍后,开过镜铺、写过对联、画过“玻璃画”,日子平稳且顺遂,但在林忠诚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不断地“撩拨”着他。上世纪90年代初,林忠诚起一班青壮年,酝酿成立英歌队,“一是为了不让英歌舞淡出人们的视野,把这一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二是组织英歌队不仅可以让群众生活更丰富,也可以引导村里的青少年走上正道”。于是,1991年,借后溪成立文化服务中心的契机,林忠诚拉起了一支“后溪英歌队”,并敲锣打鼓请杨卫老先生(2006年获评国家级英歌舞非遗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山,担任总教练。
  队伍拉了起来,如何跳出后溪特色,跳出英歌遒劲韵味,跳上更大的展示舞台,林忠诚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英歌舞要跳得好看,抓得住群众眼球,留得住群众的心就要求变,既要有‘雷打天惊’也要有‘清风明月’。”在林忠诚看来,传统英歌存在槌点变化少、表演时间冗长、动作单调、大场面大同小异、流派特点不突出等问题,还需花力气去提高与改革,于是,他融汇集体智慧,对古传下来的“7槌”套路作了大胆创新,演变出14、18、21下槌的套路,为后溪英歌队奠定下“中快板”代表的基调。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后溪英歌队又演变出潮汕著名的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不仅槌法繁多,且槌花滚动威猛快捷,姿势优美流畅;阵势队形上,以守化攻,高低起伏,转身踢脚、跃马挥刀、腾跳冲杀、正面对打、左右反打、背后逆打等套式层出不穷、变化多端,因而,群众多以“刚柔并济”“粗犷奔放”“气势磅礴”形容后溪英歌队的表演,古朴中现圆活,体现“力”和“势”男士阳刚之气的魅力成为其最受推崇的特色。
  英歌舞犹如再次“活了过来”,成为乡村街镇逢传统佳节、年丰喜庆、盛典剪彩、神游赛会不可或缺的开路先锋或压轴节目。当地乡民告诉记者,以前只有节日游行才能目睹到英歌舞“好汉们”的壮志雄风,现在在日常的广场活动中就能欣赏到潮汕民俗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如今的后溪,不仅有青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老年英歌队,就连幼儿园的孩子们也能耍上几个套式。
  “走出去”“引进来”在传承中发展
  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英歌舞也面临着传承问题。林忠诚与老一辈艺术家利用英歌舞参与人数众多,“舞”与“武”相结合对英歌舞的动作进行了改进,创出适合广场表演的新套路,不遗余力地在当地开展后备人才培养,使之走进社区文化发展行列,走进大小展演、比赛现场,隆登中央、省、市舞台,甚至将浩浩荡荡的百十号人拉出国门,让这一磅礴壮阔的潮汕传统民俗文化在他国展现别样风采。
  与英歌舞为伴60余年,过往一幕幕印刻在林忠诚心中,历历在目,而论及“最难忘的瞬间”,他的回忆即刻“倒带”回到2012年参加马来西亚庙会展演那一幕。2012年农历正月,后溪英歌队参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众多“梁山好汉”的惊艳亮相在当地引起轰动,在观众们的强烈要求下,原定的3个场次延加到6场次,盛况空前,成为庙会上最吸引眼球的表演队伍。林忠诚告诉记者,当年在马来西亚,围观群众多为旅居海外的潮人,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声声叫好,一口乡音让他与英歌舞队员们备感亲切,让他长久难以释怀的还有台下群众对他掏心窝说的那句“我们盼了多少年、盼了多少代,终于再见一回潮汕英歌舞,谢谢你们!”林忠诚表示,那一刻,他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展示对海外潮人所带来的情感慰籍是言语难以描述的,也深刻感受到传承弘扬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所在。如今的英歌舞已不仅是活跃在潮汕大地的古老舞蹈,也是走出国门,成为异国他乡潮籍乡亲维系乡情、联结梓谊的桥梁和纽带,受到各地潮人的欢迎。林忠诚表示,源远流长的潮汕文化是海外乡亲的心灵慰藉,是天下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能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更多的潮汕本土文艺团体走出去,开展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让海内外潮人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
  多年来,后溪英歌队积极“走出去”,参加省、市各项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应邀参加港、澳、马来西亚等地大型会演,登上中央电视台汇演比赛,屡获金奖、银牌、“人气第一”等殊荣,名声在外也吸引了不少喜爱潮汕传统文化的个人与团体慕名而来。多年来,英歌舞吸引全国各地无数专业舞蹈工作者前来学习;近年,更有不少潮汕自媒体找到林忠诚,表示希望通过拍摄小视频、纪录片的方式宣传英歌舞的传承创新;近期,一群由暨南大学AIESEC国际公益项目部带领的外国学生也慕名来到后溪天后庙,通过翻译了解英歌相关文化,并亲身体验英歌服装与槌法运用,欣赏到后溪英歌队员们的潮汕英歌舞表演。
  项目传承 以老带新言传身教 家风传承一脉相连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传承人,林忠诚不仅大胆创新后溪的英歌风格,将英歌创新传承,还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及“祖孙三代四个人都参加了后溪英歌队”,他坦言备感欣慰。据了解,1991年,林忠诚大儿子林芳武加入英歌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演出后,他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专门为队员画脸谱,并对原本只打粉底、画眉毛、圈眼眶的简单脸谱进行改进,增加线条与色彩,突出英歌舞中的人物特色。更令人欣慰的是,林忠诚的两个孙子,也和当地不少少年一样,被英歌舞的魅力所吸引,加入到了队伍当中。
  在林忠诚看来,家风的传承与英歌的传承一脉相连,父传子、子传孙,潜移默化,影响巨大。林忠诚表示,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为多样化的文娱方式和快餐式的资讯所吸引,那些传统民俗似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我从老一辈身上看到他们对打英歌的热爱,老一辈影响了我,我的这份热爱也必然对子孙有影响,只有让英歌舞在乡土间‘活过来’‘火起来’,那么一代又一代人就能不间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林忠诚为一家三代同在英歌队表演感到自豪,同时,为传艺培新,弘扬传统文化,72岁的林忠诚仍不遗余力,招募培养年轻人进入英歌队,定期走进校园,走进讲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打基础、舞手槌、跳英歌。他慨叹:“如今英歌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失率太高!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太快,课业压力大,到了一定年龄要为课业、生活奔忙,就难以保证练习、排练、参演的时间了,慢慢就淡出了英歌队伍。但只要他们接触过,参与过,对英歌舞有了解,有感情,就犹如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总是或多或少会有影响的。”他希望青少年通过练习、排练,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让孩子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沉下心来,成为传统文化的接棒人,使英歌舞得到更好传承和繁荣发展。
  记者手记 循古而不泥古 敢于创新求变
  与记者接触的大多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同,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林忠诚言谈中并没有太多的忧心忡忡,在采访的过程中,年逾古稀的林忠诚始终提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干劲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心境,兴致勃勃地谈论英歌:“男子英歌展现阳刚,现在还有女子英歌队,那就不要一味地表现刚强了,就要有柔美,刚柔并济;现在还有些老年人的英歌舞加入了太极的动作,也是创新。甚至在英歌舞里加入拉丁、恰恰、伦巴等元素,让韵律、舞蹈动作动感更强,也是可以尝试的……”在他看来,英歌舞要革新,不要千篇一律,只要不离开根,不把精华丢掉,就可以以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去发展、创新。
  而恰恰是他这种循古而不泥古,乐于创新求变的态度和个性,使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充满自信,他坚持认为:未来会好的!英歌的发展和传承也是好的!“你看如今每个镇都有自己的英歌队,还派生出各种类别的英歌队,老年人、中年人、青年、妇女,还有少年儿童都舞得起劲,现代还有那么多传播手段和展示平台,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及更多发展空间。我们要想,更要做,踏踏实实地做,坚持一代代传下去,才是对的。”采访最后,林忠诚这样说道。

你是本文的第65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9、19
作 者: 撰文 刘佳纯/摄影 陈 史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