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蒲节,是我国民间传统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节最主要的风俗是赛龙舟。唐代诗人张说有诗:“铙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响千雷。”描写了赛龙舟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
   赛龙舟始于何时?人们熟知的传说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楚国百姓闻讯纷纷驾舟搭救,并把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想让鱼龙虾蟹吃饱,不去咬损屈原身体。从此发展为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传说乃是人民群众发挥集体智慧和想像力创造的,而事实是怎样呢?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列举了几十则战国以前的文献,进行考证。他摘录《说苑》和《战国策》中有关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族的记载,这些先民“断发文(纹)身,以似龙子”,以及常在水中渔猎捕捞,逐渐生发了对龙蛇等类的图腾崇拜。得出结论:赛龙舟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百越族娱神的图腾祭仪式。近期出土的楚墓葬帛画绘有划龙舟图象,鄞县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其图纹铸有头戴羽冠的几个男子划着龙舟。这些文物证明了闻一多先生的论断是科学的。但几千年来,人们把远古的风俗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巧妙地、牢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入人心的传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主张继续保持纪念屈原的传说,指出这个传说有弘扬爱国主义的深远意义。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其它赛龙舟起源说,如: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纪念越国战胜吴国等逐渐淡化,很少再被提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赛龙舟内涵不断丰富。例如江浙一带赛龙舟,除了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外,还兼纪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拓展了夜龙舟的新风俗。夜龙舟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面景色迷人,别具情趣。湖南岳阳市于1991年端午节,在屈子祠前的汩罗江举办首届国际龙舟节,增加了吸引外资、发展经贸的内容。赛前举行降重的传统仪式:领导给龙头披红(披红带)、开光(点睛),运动员抬龙头进屈子祠举行“龙头祭”,并读祭文,然后才开赛。此次竞渡盛况空前,经济效果显著。尔后,湖南每年端午节都举办国际龙舟节。
   潮州境内多江河湖海,自古盛行赛龙舟。民谣“五月节扒(划)龙船,溪中锣鼓闹纷纷,船头打鼓别人婿,船尾掠舵是阮君。”传唱至今。潮州赛龙舟颇具特色。农历四月初四俗称“龙出洞”,就开始训练或初赛。各乡多用海船、江船改装成龙舟。一般在船头斜插一根木柱,固定后系上画有鳞片的花布作龙颈,装上精美的木雕龙头,龙头上有能活动的龙舌、龙须、龙髦(都是装上弹簧)。两舷坐上六至十对桨手,中间站着一个敲锣的和一个打鼓的。(海上比赛则多只击拍船板),船头站着一人,俗称“骑龙头”,指挥全船。当到达终点时,“骑龙头”者一脚顶住龙头木柱,一手挽住龙颈,另外一脚一手悬空摆动,看准锦旗,用脚钩住标杆,用手抢下锦标。参赛龙舟往往相距甚近,谁机敏谁获胜,这就是惊险而精彩的“赛龙夺锦”。锦标一向被当作最吉祥之物,常被送给资助龙舟赛的回国探亲的华侨或大商家。
   城镇地区赛龙舟比较考究。多采用双头尖的“公鸡船”,装上龙首、龙尾。船舷和船腹漆上不同颜色,画上鳞片,或加上双金钱、双凤凰等吉祥图案。俗称绿色的叫“龙船公”,红色的叫“龙船母”。每船有一个鼓手(指挥)、一个锣手和一个舵手,桨手则视龙舟大小而定,庵埠、彩塘一带,采用18米长的龙舟,有桨手17对,全舟共37人。其它地方桨手最少的6对,最多的有25对。各地比赛前要到妈祖庙或其它水神庙前,龙尾朝庙门,按讯号划进划退参拜三次,俗称“三参灯”,以祈赛事顺利。开赛时几艘龙舟一字排开,讯号一发,龙舟似箭离弦,船桨飞舞,激起一片水花,势若倒海翻江。锣鼓声、助威声、喝彩声、鞭炮声,声闻数里。赛龙舟一般延续至五月底,潮州民谚云:“五月小禾埔(疯男子)”,可见男子汉喜爱划龙舟的痴迷程度。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破妇女不能下龙舟的封建陈规,1964年,澄海县首次组织了女子龙舟赛。
  

你是本文的第1872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8-06-08
作 者: 陈文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