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特区晚报合力开辟的《潮汕文化》园地,经22个春秋的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在数百园丁的悉心呵护和汗水浇灌下,四季春满园,寰宇荡芬芳。
    这块园地是新闻媒体和学术团体传输潮汕文化的窗口。潮学先辈蔡起贤先生说:“潮学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和文化。”正如蔡老指引的,这个窗口把潮汕历史信息奉献给读者放在重要位置。但并不是把鸿篇巨制的历史典籍,向读者按章节作文字宣讲,而是刊用社会自由来稿。稿件只看内容质量,不问作者门槛。出人意料的是潮史稿件丰富多彩,精品连连。写较为重要历史事件的,其题材涵盖考古发现,史前潮汕,时代变迁,祖先移民,姓氏宗族,港口沧桑,抗敌御倭,革命斗争,华侨春秋,历史英杰……如《古揭阳:潮汕历史文化发展履痕》勾勒古揭阳在秦汉时的历史文化轮廓,把一个重大题材浓缩在一篇短文中,时、地、人、物、事件过程都很清楚,信息量大。《濠江发现距今7000年的史前文明遗址》,揭示7000年前达濠小望山麓已有先民生活,十分鼓舞人心。作者亲往勘察遗址并请专家鉴定,很难得。《从沙汕头到汕头》用新的史料,对汕头的存在时间作新的论析,有新意。《樟林古港昔日辉煌》用翔实史料述说樟林港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令人信服。还有不少写日寇肆虐潮汕及潮人同仇敌忾奋起抗日,以及革命领导人在潮汕领导开展革命活动的,也很精彩,意义重大。
    写史的文章,还有写一山一水,一桥一塔,一碑一亭,一寺一庙,一井一泉,一木一石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与人文景观。其中属碑记的就有10多篇,内容有颁禁令发警示的,也有为清官良吏立碑的。此类文章虽口子小但注意开掘,有血有肉,也颇受喜爱。《潮汕文化》专版已结集6册,潮史文章有数百篇,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读者从中形象具体地理会了潮汕历史的发展轨迹,感悟到它的博大精深。
    潮汕僻处祖国东南隅,远离中原,开发滞后,唐代仍很荒凉,“学废日久”,朝廷贬潮官员至此,却推动了潮汕的发展,尤其韩愈刺潮,兴学育才,振兴州学。北宋至明清,州学、县学、社学兴旺起来,书院、学堂、书斋拔地而起,文风鼎盛,儒学风行,英才俊彦脱颖而出。宋代潮人中进士的就有172人,明代160人;举人则数以千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潮汕士子沿科举之路踏上仕途者也颇可观,值得称道的是入朝为官潮人,多为清官廉吏,泽被后世。被我们的作者推举上榜的贤达就有近百人,他们或刚正不阿,勇斗权奸;或秉公执法,为民请命;或艰苦奋斗,尽忠职守;或廉洁奉公,舍己为民……他们的功勋业绩,打开各册《潮汕文化选》便历历在目。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众多先贤不只是为赴试夺科才十年寒窗,以后为官旅外或居家赋闲,仍惜时如金,勤读书,忙著述,硕果累累。除诗词结集,据方志载,文史哲医等各类学术成果有170多部目录。这令潮汕文坛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文人学士的创作著述固然珍贵,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学艺术,更是璀璨夺目。在我们园地上的潮剧、潮州歌册、潮汕歌谣、潮汕民间故事、潮汕楹联等,或辟专栏报道,或多视角、多层次介绍、论析,各得其所。民间文艺是民族文艺的根,是精英文艺的源泉和基础,值得珍视。
    我们园地上地方色彩最浓的是民俗文化,包括礼仪民俗(含生老婚丧)、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饮食民俗、语言民俗(含俗谚、掌故)、禁忌民俗等,类目多,范围广。民俗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世代相袭。潮汕民俗是中原民俗、闽南民俗,本土民俗融合而成的。潮人大多数是唐以后中原移民来的,中原人避乱南方,先占籍福建闽南,以后人口拥挤再转徙潮汕。他们给潮汕带来中原民俗,也带来闽南民俗,如岁时节日民俗基本源于中原,而潮汕方言则是受闽南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古时潮人不吃蛇,还建青龙庙祀蛇,至今宴席不置蛇馔,也是受闽南人以蛇为图腾崇拜蛇神所影响。这正所谓“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琳琅满目的民俗文章,令这块园地百花竞放,异彩纷呈。民俗文化泰斗钟敬文先生说:“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民俗传统的效用,看作是一个国家历史地位的证明。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更应如此。”可见民俗文化的价值。
    愿我们的园丁和各方人士珍惜这个园地,继续关爱它、支持它,使它更翠绿绚丽,永吐芳香。

你是本文的第86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7、13
作 者: 吴奎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