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悠久历史的潮汕平原,由于远离中原、濒临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吸纳、积淀与综合发展,从而逐渐凝聚形成现今这种独特的文化结构整体——潮汕文化。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汕,历史上涌现过不少名人雅士,更有许多外来的名贤开拓和推动着潮汕文化的发展。其中影响最为深广的在古代要数唐代的韩愈.在潮州才八月的惠政,至今人民将山水都改姓韩来纪念他;而在近代,为潮汕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为潮汕人民所感念的,则首推丘逢甲了。
    爱国志士、教育家、诗人丘逢甲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台湾,26岁中进全,授工部主事,但他无意为官而回台湾各书院讲学。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他组织义军抵抗日本侵略军,是年六月兵败内渡。1896(丙申)年到潮州,在这里讲学,住了五年,后又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至 1903(乙己)年“功成告退,遂由汕进省”①,在潮汕居住活动了八年时间,改变了潮汕近代的教育状况,为潮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潮汕深层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对潮汕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他的诗集《海云岭日楼诗钞》中,在潮汕居住、活动期间所写的诗就达八百多首,其中直接描写潮汕风土人物风景的诗就近二百首,较之其他地区,更为集中地反映这里的人文状况。他饱含感情地描写潮汕的风情民俗,热情地讴歌当地历史上的名人贤士,赞赏当地的名山胜水,对历史故实做了考证、发表见解等等,形成他潮汕风物诗的文化特色。这里的“风物诗”取自丘氏《归粤十四年矣,爱其风土人物,将长为乡人,诗以志之》一题,将“潮汕风物诗”界定为关于潮汕风土人物的诗歌。本文对其文化内涵试行探讨,以管窥潮汕当时的人文环境、潮汕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的发展,并由此见出丘氏对潮汕文化的贡献及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再现潮汕近代的社会人文环境与潮汕人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文化,是不同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②,潮汕地区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原文化的不断输入融合,并且地处僻远,较少受到冲击,因此许多古风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存,这里的人民也因此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这正是构成潮汕文化重要部分。丘逢甲的潮汕风物诗就常深情地描写这些蕴含着浓浓文化味道的淳风民俗。请看《潮州春思六首》:
    其一,银花宝树影重重,衬出春光别样浓。歌管满城灯似海,珠帘齐卷拜青龙。
    其三,波光虹影接春城,泥梦时光半雨晴。鸡卜庙边春市晓,隔帘香送卖花声。
    其六,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第一首写潮州人民春宵时节赛花灯的盛况与游神赛会拜青龙的传统习俗,这时“歌管满城灯似海”,引得游人潮涌般前来观赏。第三首写潮州街市之上常有人用鸡骨占卜,小巷处处响着卖花之声。第六首则以行家的口吻写潮州人民用“竹炉榄炭”、且以小砂壶烹西湖山的处女泉冲工夫茶。在潮汕地区,每逢客来或人民劳作之余,家家户户冲茶闲话,经千百年的承传,至今潮州工夫茶已发展为颇具潮汕特色的文化,潮汕人民也形成热情好客的传统。《潮州春思》六首短诗分明是一幅幅潮州风俗画风情图。在《千秋曲》中写到男子戏千秋,这“本用事武备”的千秋后传入宫为妇女之戏。而在潮汕,诗人却看到这里仍保留着千秋的最初形式,于是感叹“何期岭外州,戏乃有古义”。在《东山重修景贤楼大忠祠次第落成喜而有作》写“春风游女飘遗悦(原注:妇女出门,以黑巾蒙面,曰韩公帕,潮阳今犹然)”的习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对当时潮汕民风民俗活生生的再现。
    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当地文化形成及其文化特点的重要因素。潮汕地区以平原为主,但仍有丘陵山地,且韩江横穿其中。所以以传统的农业文化为主,沿江多有航运业,而海边港口,则以商业文化较为发达。
    潮州地处沿海,并跨韩江两岸,因此当地人们充分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发展经济,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社会风貌。这在丘逢甲风物诗中也有所记载,如《广济桥四首》:
    (一)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世变屡新潮汐改,驿程依旧粤闽通(原注:由粤入闽,官道由此出)。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
    (二)城东锁钥俨天然,雁齿虹腰递接连。一水官如分界守(原注:凡守桥夫及修费,桥东属知府,西属运同),四朝人不及桥坚(原注:桥创始于宋)。长消难准仙无碣(城东旧有碑曰“洪水止此”,俗传为仙笔,后拓税厂失之,城遂屡有水患。)开闭当关吏有权。何处骑牛寻醉汉,凤凰山上日云烟(原注:潮谚云:“凤凰山上无日无云烟,湘子桥上无日无神仙”)。
    (三)花里素云事岂诬,中桥有庙祀清夫。此江驱鳄关文字,终古飞虹化险途。石鲤春浮洲浪活,铁犀夜立舫灯孤。题诗莫误传仙笔,湘子桥头一钓徒。
    (四)汀赣循梅万派强,济川终赖此津梁。涨痕雨急三门信,夹道风喧百果香(原注:卖果者,万筐千篓毕集于桥)。江水岂能流石转,神仙原为渡人忙。乘潮怕有潜蛟起,独立飞亭看剑光(原注:桥每洲有亭)。
    第一首“五州鱼菜行官帖”诗中原注:“潮、嘉、汀、赣、宁食盐,皆由桥分运,故曰‘广济桥盐’。又凡腌鱼曰鱼盐,腌菜曰菜盐。每鱼、菜出为行盐旺月。”地处沿海的人民自古就有渔盐之利,而潮汕系沃土平原,稻莱常年丰收,人们常以盐腌鱼腌菜,所以“每鱼、菜出为行盐旺月”。而盐运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三省二州官盐由此分运,可见广济桥不仅是闽粤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荟萃之地。但广济桥在每年韩江春水涨之时,屡有水患,第四首“涨浪雨急三门信”原注:“大水,则城东三门闭,每视桥痕以为闭门准。”就是写出当地人们为克服这种地理劣势,充分了解了韩江的水文特征,从而更好地生活、生产。诗中有“两岸莺花集妓篷”,“夹道风喧百果香”的描述,是对当地物产阜盛,韩江歌舞繁华的社会环境的描画。当然,诗中还写到人们在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民间传说,如仙碣、驱鳄事,限于篇幅,此不赘述。在潮州之外,潮汕的其他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呢?诗人在《春暮游揭阳作》中写到“三月春江放棹行,水田漠漠万车声。空山废堠秦人戍,落日平芜汉代城”,“北来岭势连山越,南徼民风故陆梁”描画出春天农民耕作水田的情景,点出当地古朴的民风。《三饶述怀》中写到“三饶设治初,颇用忧山贼。孤城依山立,陶筑资民力……寇盗海上来,东风战云黑。濒海虽蹂躏,严城晏游息。”这里地理位置本来较为险恶,但人们筑城防盗防贼.从而也能较为安稳地生活。“山田岁两熟,民生在稼穑。”人民主要靠耕种山田生活。以上各诗写出了潮汕人民利用各地不同的地理特点,形成各自的生活方式,但基本上都以传统的农业耕作为主,人文状况也较为相似。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汕头,作为一个新辟的港口城市,它的发展已向海洋商业文化靠拢。丘逢甲的长诗《汕头海关歌寄伯瑶》写到“风雷驱鳄出海地,通商口开远人至。”但是在清朝后期的特定时期,这里的海洋商业不能正常发展,海内外文化不能正常平等交流,当时汕头已成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侵略的据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民族工商业,“日日洋货输人口,红头旧船十九废。土货税重洋货轻,此法已难相抵制。况持岁价两相较,出口货惟十之二。入口岁赢二千万,曷怪民财日穷匮。”诗中还写到当地大批劳动力被拐卖去做苦工的“卖猪仔”情形,“以其发来以人往,大舱迫窄不能位。岁十万人出此关,偻指来归十无四。”丘逢甲痛切地指出了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当时的汕头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个缩影。
    二、凭吊历史上潮汕文化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们的精神影响鞭策着后代潮汕人,逐渐积淀为潮汕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
    历史上有许多到过潮汕的名贤,他们有的是被贬、有的是避难、有的是零落至此,但多是朝廷命官,到这南荒之地后,这些官员仍秉承着“入世”的儒家思想,教化民俗、开拓民智、传播中原文化,为兴邦治国尽心尽责,实现其经世致用的人生宗旨,对潮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历史人物也早已记入潮汕历史,成为潮汕文化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他们的精神也积淀为潮汕人的主体精神力量。
    丘逢甲的五古长诗《说潮》就历数潮州或到潮的先贤,有“一疏晨叩阙,夕贬大海南”的韩愈,有将“七闽拓为八”的陈将军陈元光,有“牢落南荒放”的赵将军赵鼎.有“谋国心何苦”的王尚书王大宝,更有“报国志未终”的文天祥,誓死守睢阳的张巡、许远;潮汕本地名贤有死守潮城抗元而全家殉难的马正将马发,还有明进士薛侃、翁万达等等,都是在潮汕流传千古的人物,为潮汕人民所崇拜的人物。这些潮汕文化的创造者与开拓者都令丘逢甲仰慕不已,他不禁感慨万千:“居潮而言潮,稽古为悠然。先畴尚可取,旧德犹能传。东南此雄镇,保世心拳拳”(《说潮》,先贤的德行、操守、精神品格为潮汕人世代传颂。诗人常到纪念先贤的地方凭吊,写下大量诗篇,如《金山吊宋安抚使摧锋正将马发墓》、在《潮阳东山张、许二公祠为文丞相题沁园春词处,旁即丞相祠也,秋日过谒,敬赋二律》、《风雨中与季平游东山谒双忠大忠祠兼寻水帘亭紫云岩诸胜叠与伯瑶夜话韵》、《祝文信国公生日得伯瑶风雨中见怀诗答寄叠前韵二首》与《林氅云郎中寄题蚝墩忠迹诗册,追忆旧事,次韵遥答》、《饶平杂诗》等。这些英雄人物的忠贞爱国、誓死报国,刚直死谏与丘氏的遭遇、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诗人指出了“昌黎文山皆吾俦”(《东山酒楼放歌》),在这一点上将自己与古代名贤并提了。在《和平里行》一诗中,首先盛赞文天祥在“三闽四广何苍黄,胡尘上掩天无光”的情况下“力支残局赖丞相,间关万里来潮阳”平定刘兴、陈懿之叛,为里人改地名“蚝墩”为“和平里”事,然后联想到自己,“平生我忝忠义人,浪萍还剩沉浮身。壶卢墩畔思故里(原注:壶卢墩在台湾县北,近予故乡),义师散尽哀孤臣。凌风楼头为公吊,振华楼头梦公召(原注:丁酉夏,在韩山书院梦见公,振华楼,书院中楼也)……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与先贤共同的愿望。在《饶平杂诗》中诗人凭吊潮汕本地抗击外敌的女民族英雄许夫人:“战裙化蝶野云香,百丈埔前废庙凉。碧绣苔花残瓦尽,更无人拜许娘娘。(原注:百丈埔在潘段,为宋张公世杰夫人许氏大战元兵殉节处,旧有庙,土人称娘娘庙,今废久矣。)”在《金山吊宋安抚使摧锋正将马发墓》中对坚守潮州城抗元而全家殉世节的马发,诗人盛赞其“并代汗青丞相节,全家葬碧使君坟”。历代先贤的这种誓死报国的思想与行为,在和平时期发展为潮汕人投入、执著的事业心。诗人还歌颂了潮汕历史上有重大开拓贡献的历史人物陈元光,“桓桓陈将军,将乃出将门。七闽拓为八,千里张军屯。”“想见辟土时,仗钺群蛮奔。抚绥闽越人,兴舆营感恩”(《说潮》)。诗中描绘出一幅开拓蛮荒,发展文明的历史画面,让人想见闽粤一带的文明化进程。公元669年潮漳发生“蛮僚啸乱”,朝廷命陈政、陈元光父子平讨,陈元光从闽南打至揭阳,平乱,置漳州,割潮州、泉州归其所属,元光为首任刺史。丘氏诗中歌颂了他勇于开拓、奋力拼搏的精神。对敢于直谏、关心民瘼、开教著述的名贤,丘逢甲充满着钦敬之情,如《谒潮州韩文公祠二首》:
    (一)一疏真教佛可焚,中朝无地得容君。孤臣去国关初雪,逐客呼天岳不云。金石流传鹦鹉赋,风雷趋奉鳄鱼文。寻碑独向城东路,古木萧萧冷夕曛。
    (二)江山得姓总公道,有客观潮发古思。失路英雄凭吏笑,投荒心迹岂僧知?千秋道学重开统,八代文章始起衰。北斗声华南斗命,海天来拜使君祠。因耿直而去国的孤臣能为民除害、“道学开统”、“文章起衰”是韩愈坚持儒家文化思想,不失其志,努力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明进士薛侃身上也得到体现,诗人在(《说潮》)诗中写到他“死谏节已卓”,冒犯权贵贬官后.在揭阳仍坚持著述,兴办教育,这实际上发展成为后代潮汕人的实干的精神。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鼓励着诗人在台湾抗日失败内渡之后不失其志,努力思想强国以求救国,从而在潮汕一带创下不灭的文化功绩。
    潮汕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拜,在各地建立祠庙纪念,除了歌颂他们的功绩外,更主要是以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代,先贤的精神实际上经千百年的积淀,已经化为潮汕人民实干、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
    三、反映湖汕古今的教育情况,表现丘氏兴新学的教育思想与办学主张,揭示近代潮汕深层文化的发展。
    作为文化的承传者与传播者,丘逢甲在潮汕主要的活动是兴新学、办学堂。丙申( 1896)年冬,丘逢甲受潮州知府李士彬聘任为韩山书院主讲,而后又主讲于潮阳东山书院、澄海的景韩书院。对潮汕的教育有充分的了解,所以他在潮汕风物诗中反映了潮汕古今的教育情况,将自己化入潮汕的教育文化中去,在诗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这也是潮汕近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潮汕古时被称为南荒之地,韩愈到潮以后,“先立学校登秀良”(《韩祠歌同夏季平作》),兴起教育,教化当地民众,使得潮汕“新邑弦歌开瘴户,大湖云气起甘霖”,但“建校谁知刺史心(《东山景贤楼》),丘逢甲在他的诗中感叹当时的人民还不理解韩愈建校兴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可实际上韩愈的教育深入人民心中,韩愈之后,潮汕人民深深体会到他“止八阅月教泽长”,并且要光大其志,“推公遗教道益彰”(《韩祠歌同夏季平作》)。他们建起了祠庙来纪念韩文公,并以这祠庙为中心建起了学校,“讲院前辟环书廊、后翼以楼奉文昌,祀朱子兼周程张,斋舍书声夜琅琅”(《韩祠歌同夏季平作》)。学校里除供韩公像外,还供奉了程朱等历代大教育家,教育与激励后代青年学子,潮汕兴起了一片琅琅的读书声。但到了近代,潮汕的教育已渐衰落。
    丘逢甲在与潮汕当地青年的接触中,发现“潮中人才犹不弱”(《潮阳三生歌》),但这里的教育情况并不理想。“教师授课内容依然是历代沿袭下来的老八股、老教条,学生也只知埋头于应付科举考试,一心猎取功名、光宗耀祖,全然不顾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③。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濒临灭亡之际,汕头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愚昧不醒,正如诗人在《汕头海关歌寄伯瑶》一诗所写“关前关后十万家,利窟沉酣如梦寐。先王古训言先醒,可能呼起通国睡?出门莽莽多风尘,无奈天公也沉醉!”因此丘逢甲决心开民智、张民权,重新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韩山书院新栽小松》最为集中体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的苦心。
    (-)郁郁贞蕤夜拂霜,十年预计比人长。要从韩木凋零后,留取清荫覆讲堂。
    (二)不惜阶前尺地宽,孤根未稳护持难。何须定作三公梦,且养贞心共岁寒。
    (三)森森高节目分明,莫作胥涛作愤声。大厦将倾支不易,栋梁材好惜迟生。
    (四)出林鳞鬣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又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
    据传韩愈曾在韩祠手植橡木,所以在诗中诗人以“韩木凋零”暗示近代教育已经衰落,“留取情荫覆讲堂”表示他决心振兴教育。他提出“何须定作三公梦”,指出教育不是为了做官,这是对中国千百年来读书求仕的科举制的否定,他希望培养出能支大厦的栋梁.能自强救国的高新人材。因此他坚持”以实学训士”④,“课文外兼课科学”⑤,向青年学生介绍新思想和东西方文化。虽然环境险恶,本地顽固守旧势力必然反对,靠他一个人“孤根未稳护持难”,并且知道栽护时间很长,“栋梁材好惜迟生”,但他充满希望,“已觉干霄势崛奇”了。要培养新进人才,就必须敢于改革现状,诗人在《纪兴宁妇女改妆事与刘生松龄》一诗中写到兴宁妇女改妆兴女学:
    (一)山川奇伟数齐昌(原注;齐昌,兴宁县古名)不独男儿解自强。要使金闺兴女学,银钗先改蝈蛮妆。
    (二)维新殊有九州风,新绾盘蛇髻更工。预祝英雄出巾帼,武婆城在碧云中。
    诗人热烈地赞同、支持兴宁的这种革新运动,并指出其意义所在。要兴女学,妇女必须改变这种繁琐旧妆为简便的新校,敢于改革,妇女接受了教育,就有希望“英雄出巾帼”,这样中国人民自强救国就有希望了。
    虽然丘逢甲在旧式书院的讲学实践中努力推行新学,宣扬维新思想,但他越来越体会到:专重“括帖之学”的旧式书院难于造就新进入才。《东山酒楼放歌》一诗就写出对旧学的彻底失望与兴西学的深沉思考:“人师我愧东家丘,儒书无能解国忧,仡仡食古心不休……坐令机械生西欧,古制破裂不可收,天地日月驱作球。”旧式书院不能摆脱旧式的儒书教育,但儒书却于救国无用,在近代,外国科学技术已充分发达的时候,要救国强国,必须学习西方文化。要推行西方文化教育,必须建立全新的学校。意识到其迫切性,丘逢甲加快了自己的教育救国活动。已亥( 1899)年冬,丘逢甲辞去东山书院和景韩书院的讲席,致力于办新式教育,开始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辛丑(1901)年春,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在汕头正式诞生(校址在今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聘请了熊泽纯之助等外国学者担任教授,讲授东西方文化。这所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全新的学堂,培养了潮汕许多杰出人才,后来辛亥革命的人才多出于此。
    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历史上二次大的文化输入时就指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大发展是西学东渐与融合。季羡林也就此谈到中国一方面不断反抗西方文化的侵入,另一方面不断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有用的东西来改造自己的原有文化,从而最终形成既非原有文化也非西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结构整体,这样中国文化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丘逢甲在潮汕兴办新学,不仅只是对潮汕文化的冲击,而是将潮汕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系为一体而对西方文化的涵化,使潮汕不因偏于一隅而失去其这次文化大发展的机会而停滞不前,甚至于他把岭东同文学堂设在与外国接触最前沿的汕头,对带动整个潮汕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从丘逢甲潮汕风物诗中反映出来的关于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可见出潮汕近代文化的发展轨迹。
    综上所述,丘逢甲的咏潮汕的风物诗不仅再现了近代潮汕人民生活方式,展示了潮汕这片有着长期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人民生活的人文环境,而且对为这里的文化作出贡献先贤的凭吊,揭示他们的精神力量对诗人与潮汕人民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在这些风物诗中,表达对时事的感发,力开民智,兴办教育,将东西方文化引进当地的教育中,写出了潮汕近代深层文化的发展。从丘连甲的潮汕风物诗中,我们可看到一个热爱潮汕热爱祖国的诗人、一个献身于文化的教育家推动文化发展的艰辛。他已与其他历史上到潮汕的先贤一样融化为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潮汕文化正是在这些先贤的推动下,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缓缓发展。

    注释:
    ①⑤丘瑞甲《先兄仓海行状》
    ②、林骧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序》
    ③徐博东、黄志萍《丘逢甲传》
    ④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

    (本文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九九级研生)

你是本文的第4231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czpp.com
作 者: 张介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