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汕头市政协岭海诗社建立已经三十周年了。 回首三十年前,市政协里几位老同志发起组织一个诗歌团体,似乎带有若干偶然因素,其实偶然之中也有必然。一、上世纪80年代正是“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文革”,社会上人文精神一度失落,文坛诗坛荒芜,人们有压抑不住的心灵诉求,有许许多多的精神向往,渴求有一方自由的艺术天地;改革开放,就提供了一个契机。二、广东潮汕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对外交往的频繁,使得人们能够较早冲破种种禁锢,敢于迈出新的步伐。三、潮汕又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地方,远的不讲,就拿近现代来说,曾习经、丘逢甲、詹安泰、许伟余、丘玉麟等人的歌声还没有远去。而“文革”后,潮汕诗歌急需保存一线生机。四、发起成立诗社的张华云、郭笃士、陈谦、蔡起贤等老同志学识深厚,各有一段丰富甚至是非常曲折的人生经历,许多有关社会的反思,有关人生的反思,也渴求有一个与同道、与世人交流的场合和机会……正是这许多条件的聚合,岭海诗社便适时地出现了。 岭海诗社成立之初,全国性的中华诗词学会、全省性的广东诗词学会还没有诞生。岭海诗社自己要迈出脚步,打开一条自我发展的路。我们欣慰地看到:一、它勇敢地指出诗词必须反映生活、反映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现实的大方向,提倡当代人写当代的诗,反对守旧,反对返古;二、它珍视我国悠久的诗歌遗产,主张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雅与俗的统一;通过对诗词的革新,使诗词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三、在诗词艺术方面,主张学习前人丰富的经验,保持诗词的形式美、节奏美、音乐美,在构思、立意、炼句、炼词上认真下工夫;主张用宽对、用宽韵(写诗可用词韵),慎用典尤其要慎用僻典,以便今天的读者易于接受。四、它敞开胸怀,广结诗友。除了潮汕各县市的诗友,还有海内外的潮籍或非潮籍诗友。五、它推动了各县诗社的建立,而且在诗社内部营造了一种不论民官、不计长幼、不排座次、不计报酬的富于艺术气息的平等友善的社风。现在看来,这一些主张和做法是比较成功、有效的。 叙述到这儿,我们禁不住深深怀念当年诗社的倡建者、播种者张华云、郭笃士、陈谦、陈厚实、蔡起贤、黄翼、李志浦等已经离我们而去的老社友、老同志。 我们诗社走过了三十年。在欢庆、纪念的同时,也应当面对并积极处理一些当前遇到的问题。 一、诗社历来重视培养中青年后续力量,比如开设诗词讲座、举办中青年诗词大赛以及多次组织中青年诗词笔会、为中青年诗友适当降低入社门槛等等。这使得我们拥有一批生气勃勃的后继力量。可是不容否认,随着一批诗坛耆宿的故去,我们一些诗友的学养、经验仍嫌单薄。“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还应该力促年青诗友健康成长,使他们不但能够积极向上,还应当做到沉潜致远。 二、我们不必把诗词创作、诗词艺术看得很神秘,但也不能将它等同流俗或视若等闲。写诗难,写出好诗更难。这既有诗内工夫,也有诗外工夫。要深入生活,与时代、人民同呼吸,要发展艺术思维,懂得一些艺术辩证法。要善于学习,取人所长。在诗风上要平易而不是率易,要通俗而绝不是媚俗。这是一个漫长的推进过程。每一届社长多次号召我们力争多出佳作精品,我们都应该朝着这一方向不懈努力。 诗社成立之初,蔡起贤老师为诗社撰书一副对联“岭上梅开诗境界,海中珠现社精神”,至今还高挂在诗社会议厅。诗似岭上梅开,高雅脱俗而不失绚烂;社如海中珠现,圆润生光而绝不自炫。这些话对我们是一种永远的策励。 我们还将继续歌唱下去,为延续中华诗词文化、为潮汕的精神文明建设尽自己一份微力。 本社志由诗社理事会决议撰写。黄赞发社长自始至终给予关怀;钟勇华社友从会议记录、撰写的通讯报道、保存的资料中提供了许多翔实重要史料;而李汉庭社友与编写组成员一起担任撰编之责,用心至勤,出力最多。希望社友们此后以自己的爱社情怀,自己的创作成果,将这部《社志》更充实、更生动地续写下去。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