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新街中段,有条小巷,原名为“涂石巷”,后来改为“孝义巷”。因何而改呢?因为这里发生了一件感人之事。
  清朝咸丰年间,涂石巷里住着一户姓周的人家,丈夫早丧,只有婆媳两人,家境贫寒,只靠周大嫂在巷口摆卖些小食过活。但因年情不好,农业歉收。俗话说:“一农败百商”。农民收入少,便不常进城买东西,因此也影响了周大嫂小食摊档的生意。开张不久,只好停业。为维持生计,周大嫂便为邻近几家大户挑水,赚几个工钱,婆媳勉强度日。
  一年冬节过后,寒风呼呼,天寒地冻,路上行人稀少,周大嫂照常去为人家挑水。他挑着水桶,走过楼仔下(地名),来到溪边的台阶上,见脚下似有一物,俯首一看,原来台阶上有一个蓝色布包,持起有点沉重。她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件枣红色男人上衣,裹着一大锭银子和几块碎银,估计有半斤多重。这时,天色尚早,天气又冷,周围没见一个过路人,是谁遗失的呢?这个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银子的周大嫂,一时呆住了。这是天送之财,既可做生意的本钱,也可免再受寒受冻为别人挑水。但又转想:若是穷苦人丢的,生活怎么办?若是极需此钱办事的人丢的,岂不是误了大事?犹豫不决,周大嫂乃挑着空桶回家,把包袱放在桶里。把经过告诉了婆婆,周婆婆对包袱看也不看,就对媳妇说:“不管是谁丢的,反正都不是我们应得的。快去原地等着,交还失主吧。”
  当周大嫂来到溪边时,见有一群人,围着一个中年妇女,周大嫂挤进人群,见那妇人泪流满面,边哭边说:“我丈夫被人陷害,在狱中,须用钱才能赎出。我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才凑足了钱,谁知早间经过这里,捧水洗脸时心烦意乱,竟将包袱遗忘了。”说罢更是放声大哭。周大嫂问明了包袱的色样、银子多少,妇人一一如数答复。周大嫂见无差错,便从水桶里拿出包袱,送还那妇人。那妇人见了包袱,千恩万谢,跪下叩头不已。妇人走后,周大嫂又挑起水桶,为人家挑水去了。
  两年后的除夕,涂石巷口挤满了人,爆竹声喧,原来是那个丢失包袱的妇人,带着丈夫,挑了一担礼品,来巷口找寻恩人,答谢人情呢!由于当年匆忙,来不及问恩人姓名,只知住在此巷附近。所以借着燃放爆竹,引动左邻右舍,寻找拾金不昧的好人。
  四邻群众,见周大嫂平时十分孝敬年老的婆婆,又见利不忘义,是个有孝有义的人。所以,建议把“涂石巷”改名为“孝义巷”,以表彰此人。一倡万和,巷名便成了。

你是本文的第990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12-05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