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县锡场镇有石林、石杨二个行政村,这二村从前是合在一起的,名叫“石部羊”。现在村中居住着林、杨二族人家,故而形成了两个行政村。石部羊村子不小,昔年曾是个小市集,名叫“石部羊墟”。每旬的三、六、九日的早晨,便是墟期,邻近乡民都来赶集(俗称“逗墟”),主要是买卖柴草、蔬菜、猪崽及麻、豆竹器等山货土特产。因与石部羊地理重要条件较佳,北面是半山区,锡场、华清等有许多山中土特产;西部东仓、前围、后围、江突等村编织竹用具、工艺品、木屐、竹笠、蓑等。南临榕江北河,运货方便;西面潭王、蔡乡及对岸磐东的许多乡村,是最大的消费者,故市场十分热闹。市集属于“露水墟”,只有早晨6-8点才有买卖,日出露水干了便散市,故称“露水墟”。因山区家事多,日出便须上山劳作,只能趁早晨天未亮便挑点土特产上市出卖,也顺便买点油、盐等家用品回来,这类市集,在山区很多,也称“麻雀市”。石部羊墟曾经兴旺一时,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便渐冷落,被锡场寨前的每天早晨市所代替。
    那么“石部羊村”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原因是:这里本是一片平原,但村内村外,寨前屋后,埕头巷尾甚至住宅之内,零零落落散布着许多黑色的山石,有大有小,大的如一间小屋,小的像只椅子,都属于花岗岩石。奇怪的是,这里距离北面的马鞍山、藤吊岭、麒麟岭都有十多里遥,且隔着几个乡里,别处没有石头,唯这里独有,就是村界相连的浦边,三担、溪头等村,都未曾有,在最边界处,也只零落几块。过去人口少,房屋稀,石头隐现,更像一群黑羊在草地上觅食,故而有“石部羊”之称,石部羊,就是石头的羊。
为何平原有山石呢?有一神话传说。
    榕江南河有条支流叫官溪,发源于普宁广蔡山,经金玉、古溪、篮兜而流入榕江南河。这条溪也叫“古溪”。在经篮兜地段时,河面宽,水流湍急,这里又是交通要道,设有渡口,却时常发生船翻人亡事故。元朝末年,赤脚大仙云游经此,大发慈悲,要用仙法在此建造石桥,以利行人。大仙于是到各处山头选择合适石料,以供造桥之用。有一夜,大仙在北山征集了一批石头,把它们变成一群黑羊,乘夜赶向工地,路经现在的石部羊村界,天色将明,当时这里尚无乡寨,没有人烟。恰巧碰到一家趁早赶路的人家,有一小孩,忽然大声喊叫:“奇怪,石头怎么会走路?”大仙见法术被看破,知此子定非寻常人物,便放弃石头,独自走了。因此,在这平原地方,便留下许多山石。这家过路人,原是外地避乱者,见此处属好地方,便在此创立家业,这小孩便成了石部羊村之祖。
    这是民间的传说,把石部羊乡的石头,与官溪建桥联在一起,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至于官溪建桥,则确有其事,据雍正年间修编的《揭阳县志》载:“官溪桥,一名硫冈仙桥,长21丈,宽1丈3尺,分9孔。”这是人工所建,并无涉及神仙相助之事。因为这里水深流急,建桥实在难度很大,疑为神仙相助,才能建成。因此,这条桥被称为“仙桥”,溪也叫“仙桥溪”,山也叫“仙桥山”。到今天,也将半个官溪都地域,也叫“仙桥镇”。
    那么,石部羊的石头,究竟是从何而来?据一些对古揭阳地质地貌较内行的人说,石部羊地方,古时是一条山洪冲刷的大坑沟,形成了一条山石垒垒的石坑拦,像藤吊岭今天存在的石坑拦一样。这条大石坑拦,是从华清山麒麟岭等一带的山洪冲刷而成的。山洪从这里流入了榕江北河。经千百年来的泥沙积聚,逐渐把山坑沟填为平原,石头便被掩盖。而石部羊这个地方,地势较高,故而石头便不会被全部掩盖。还有许多露头,就是今天见到的“石羊”。
    过去,石部羊村的石头很多,被视为吉祥物而加以保护,有的被建在房屋里,虽有点妨碍,但也不会毁掉它。后来,人口增多,建筑上需要石料,便有人就近取材,石头便被打碎使用了,故而石头日见减少。解放后,农田平整耕地,田洋中的石头,又被清除了许多。现在,石头更少了,显眼之处已经不见了,只有一些散布在角落里。石部羊村便失去了原义,改为“石洋”了。

你是本文的第94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04-24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