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龄,清末棉城木坑宫人,是当时潮阳名气很大的医生。因其排行第三,故乡人皆称他为松龄三爷。这里说的是流传在潮阳的几则轶闻。
                        发愤学医
    松龄三爷学医,事出偶然。
    松龄10多岁时,有一次乡里演拜神戏,松龄也挤在棚脚看戏。
    旧时乡里演戏,一年到头也是一二次,男女老少,几乎是全部出动。棚前熙熙攘攘,秩序自然不是很好。等到戏开了棚,虽是安静一些,但也还有慢来的人往棚前挤。
    当戏演到紧张之时,就有一个女子,突然挤到松龄前面,把整棚戏都遮住了。年少的松龄因看戏心切,一时忘了古训,拉了拉女子的裙脚,意欲让她坐下。哪知那女子以为有人非礼,嚷叫起来。松龄眼看惹了麻烦,就想钻出人群,只是那长长的辫子被人揪住,剪了下来。
    松龄虽逃脱回家,没了辫子,自觉没脸面见人,自此困在家中,不敢出门,只待头发长了。
     松龄出身书香世家,家中藏书极多,且有不少医书。在父亲的引导下,松龄在家苦读医书。而松龄自幼聪明过人,尤其是记性极好,正所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松龄迷上了医书,每日废寝忘餐,每晚苦读至鸡叫。没几年,竟将家中的医书都读烂了。父亲见此情景,遂将他送往上海学医深造。
    三年后,松龄学成归来,在家乡为群众治病。
                             活人医死
    话说这当医生的,跟别的行当一样,也要有运气。这松龄三爷回家乡行医,开始时运气就不好。说来也奇怪,凡是病人请他治病,总是不可救药。一人找他看病,切脉诊视后,三爷说:不可救了;二人,三人……皆是如此。而这些病人也实在是病入膏肓,不日也真的死了。人们好些奇怪,怎么找三爷看病的都不可救药?
    一日午后,工厂里(他家开了一间烟丝厂)的几个年轻人在喝茶聊天,说起此事,觉得不可思议,便商量着要开三爷一个玩笑。
    一位体壮如牛的后生兄,躺在床上装病,让一个人去请松龄三爷,说是某人得了急病,速速来诊治。
    因中午吃的是稀饭,又多喝了茶水,躺了一会儿,后生兄便觉内急,刚要起身小解,在场的人哄他:“别动,别动!三爷来了,快躺下,快躺下!”后生兄因怕被三爷看穿了,只好继续躺着。如此反复几次,正当后生兄快憋不住的时候,三爷急匆匆地赶来了。
    看了看后生兄的脸色,松龄三爷顾不上喘口气,立即给后生兄把脉,还掀起后生兄的衣摆,按了按小腹。看着三爷认真严肃的样子,围观的人都忍不住掩口而笑。不想三爷立起身来:“不可救也!”
    后生兄听了,在床上蹦了起来,哈哈大笑:“我哪里有什么病?是骗你的!”
    松龄三爷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说:“你这是憋尿太久,已伤了肝肾,真的不可救了!”
    因其时受医疗条件限制,没法抢救,后生兄因开玩笑而致一命“呜呼哀哉”了!
                             死人医活
    有一天,松龄三爷坐轿出门,忽然发现路上有几滴鲜红的血迹。细心的三爷下得轿来,仔细观察。这鲜血顺着路道,断断续续,向前飘洒。三爷急命轿夫沿着血迹追去。终于看见前面不远处,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木在赶路,这鲜血正是从棺材里滴下的。
    三爷急忙下轿,拦住抬棺人。
    抬棺人一愣,问道:“你这人是怎么啦,为何不让我们把棺木抬走?”
    “这人还没死,怎么就要葬了?”
    抬棺人生气了,指着棺材说:“没死?没死怎么会被装在棺材里?你又没看见人,凭什么说没死?!告诉你,这死人早上还是我们帮着装殓的!”
    三爷道:“这病人还在流血,证明他还没死。死了怎么还会流血?快快开棺,救人要紧!”
    却说这开棺,乃是大事,送葬的家属已回,几个抬棺的哪里主章得了?但这三爷偏偏拦住不让走,抬棺人无奈,只好派人去告诉“死者”的家属。
    救人如救火,一刻也耽误不得。三爷见一时开不了棺,赶快开了一张处方,叫轿夫到附近药店配药煎药。当“死者”家属赶到时,轿夫也已端来药汤。
    “死者”家属听了松龄三爷一番话,认为反正“死马当作活马医”,就让你试试看吧!棺木打开,只见里面躺着一个妇人,面色惨白,真像死了一般。三爷让“死者”家属帮忙,撬开妇人的嘴巴,把药汤一点一点地强行灌下。
    大约过了一顿饭工夫,这妇人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终于慢慢地苏醒过来。
    “有救了,有救了!”三爷高兴得像小孩似的拍手叫起来。“死者”家属卜通一声跪在地上,感谢松龄三爷救了他的妻子。
    因这妇人已穿了寿服,进了棺材,不便立即抬回家,松龄三爷便吩咐在附近空地上搭了一个简易的篷棚,让病人暂住。三爷则每天来诊治、施药。
    三几天后,病人痊愈回家。家人千感万谢,松龄三爷也因此医名大振。
                        非凡的记性
    松龄三爷因医术精深,医德高尚,故不仅周围四乡六里,就是外地的病人,也赶来求他看病。
    三爷应接不暇,便定下规矩,每天上午看25个病人,下午出诊。因怕来晚了看不上病,每天早上,病家早早就来排队挂号,等候看病。诊室里备了几条长凳,供病家候诊时休息。排满了25个号,第26人就得回家,明天再来,一个也不多看。
    松龄三爷用完早餐,慢步来到诊室,按照号数,逐个诊视。这三爷看病,与其他医生不同。他看完一个病人后,并不立即开药方,而是将25个病人全诊视后,按照挂号单子的号数,一一开出药方。然后叫着号数,让病人取方回去。
    有一次,一个外地来的病人,看完病后,见三爷不开药方,觉得奇怪。询问来看病的本地人后,才知道三爷的规矩。他心里叽咕:你一连看了25人,这药方会不会开混了?
    待药方拿到手,这人就想试一试三爷的“道行”①。他走出门去,把药方藏在衣兜里,转身又进门来。
    “三爷啊,”他学着本地人的叫法,“实在对不起。我刚才拿着药方出门,不慎被一阵风吹走了。”
    “无妨,我重开一张给你好了。你刚才挂的是19号吧?”三爷抬头看了看病家。
    “正是,正是。那就麻烦您了。”
    这三爷不假思索,提笔开了方子。病家出得门来,将二张药方仔细对照,并无一味差错,连剂量也是一钱不差,遂对三爷佩服得五体投地。
                     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
    一日,松龄三爷的母亲生病。
    三爷是个孝子,母亲病了,自是精心诊治,细心护理。他自己到药店抓药,自己蹲在炭炉边煎药,亲自端药汤到床前给母亲喂药。从早到晚,守在母亲床前,连诊所的生意也暂搁下。
    可是过了几日,母亲的病不见好转,高烧连日不退。松龄三爷是当时潮阳首屈一指的名医,自然无更高明的医生可请。家里上上下下愁云密布,三爷也束手无策,只管在厅中来回踱步。
    忽然,一位随三爷学医的学生听见三爷低声自语:“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
    学生一听,顿开心窍:三爷母亲的病,用“白虎汤”不是正对路么?只是这汤药太“霸”②,三爷不忍对母亲下重药,反而延误了病情。
    于是,学生对三爷说:“三爷啊三爷,太夫人的病,已有些时日。俗话说,贤医生治不好自己的病。您医不好太夫人的病,这道理想必是相同的。不如让学生试试看吧!”
    松龄三爷沉思良久,双手一摆,无可奈何地说:“就让你试试看吧!”
    学生即用了“白虎汤”中药,果然立竿见影。第二天,三爷母亲高烧消退,病情好转,又经三爷细心调理,不几天病就痊愈了。
    注:①道行,本领的意思。
    ②霸,厉害的意思。

你是本文的第1436位读者
来 源: 《潮阳民间故事》第五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