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与普宁两县交界处有一座小山——石港山;山上有一小庵,叫石港庵;庵畔有断墙残垣的痕迹,相传这才是此庵的原址。
    传说地仙罗隐乃其母未字人家时,意恋老爷宫的英俊泥塑而怀孕产育,私将婴儿隐藏箩内放归神庙,由众人义养长大。他没有名字,人们便谐呼其为“箩稳”,后人又谐音雅呼他为罗隐。
    罗隐来历不凡,但却是乞食命,皇帝嘴。他到处乞讨淹留,可是说话都成现实。  
    有一年夏天,罗隐化装为行脚僧来到石港庵。他为人伶俐勤快,没几天使取得寺僧信任并在庵内住下来。
    一天,一位年迈村妇前来朝山礼佛。罗隐正在香案旁打扫,只见老妇在佛前叩头泣诉,样子可怜,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婉言劝慰并询问原委,始知其独苗儿媳因生孩“带虾”死了。老妇还说:周围村子因产育“带虾”而母死子亡的不幸事情经常发生。  
    地仙罗隐听在耳里,记在心头。他忖度必是这里水土的缘故。次日,他登上石港山巅,放眼环顾,只见练水绕山而过,条条山坑自南山伸下,汇成练江无数支流。时值炎夏久旱,山坑晴砂灿灿,热气腾腾。
     他慨叹道:“流虾循山坑爬下来,它乃瘴气所结之孽种,产妇饮用它爬过的坑水临盆着虾是必然的!”    
    翌晨,他准备了一支长钓竿和一条长钓索,大摇大摆地扛着钓竿走下石港山。他向南顺着一条淌着汩汩山泉的小河,溯源走到南山附近。这里河涸沙赤,一条三板小石桥横跨小涧之上,有一条羊肠路通向附近的小村子。罗隐驻足察看一番,然后在离石桥不远的缓冲沙窟旁边坐了下来,并向沙窟内抛下无饵钓,声称流虾就在这附近。他决心用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将毒虾钓出,为民除害。
    幸好这里距石港庵不远,罗隐每天清早饭后即到这里垂钓,闻钟声即回庵用餐。转眼好几天过去了,他丢开庵内事务,终日危坐烈日之下,俨若姜太公渭水投竿。
    庵内僧众渐渐厌恶他,而村民们则以为这个行脚僧发疯了。
    一天早晨,一群麻雀在距罗隐垂钓不远的那座小石桥上跳跃啁啾。他为了逗开围在身边观热闹的小孩,便以钓竿划指小桥说说:“孩子们快看,那群快乐的麻雀将把石桥跳断了!”
    话音刚落,小石桥中段应声断塌了。
    群童惊呼传告,消息顿时传到石港庵,寺僧大惊,忖度此人必是那个既讨人厌又招惹不得的乞食仙罗隐。
    大家私下计议:罗隐圣君嘴,乞食命,有得吃,撵不走,得罪他,开恶口。我们临时改变寺规:先吃饭,后敲钟。他闻钟归庵,我们已连残羹剩菜都倒给牲畜吃掉了。他是个聪明人,领会我们的用意,便会悄然离庵到别的地方去揾食,消除后患!
    果然,罗隐一连三天闻钟回庵吃不到饭,只得忍饥到邻近向村民乞点糊口,并向好奇的村民慨叹道:“石港庵常住已默下逐客令,我明天就得离开这地方了。可惜时日未满,流虾钓未到,今后产妇带虾的悲剧依然要经常发生……”大家都认为疯子说狂话,报以轻蔑一笑而已。
    当晚,月色朦胧,罗隐饥肠辘辘,翻来复去睡不着。他叹了口气,轻轻地开了庵门,借着月光,用木炭在庵墙上题了一首诗,然后踏着月色,慢步走下石港山。
    清晨,僧众发现庵门虚掩着,门外庵墙上有一片字迹,便不约而同地念道:
    “吃了饭,敲了钟,风吹门,月点灯;倒了庵墙又重蹭 (重建)!”
    当大家念到落款——“罗隐”二字,顿时飞砂走石,庵墙应声崩裂倒塌了。众人悔之莫及,而罗隐已不知去向。
    寺僧集资重新修建,可是将竣工庵墙便崩裂倾覆,一连数次都是如此。大家知道罗隐口毒,无可奈何,只得延请一位高明地师,重新筹划,将庵址分金位置略为改变,才最后将此庵重建成功,至今故址遗迹犹存一鳞半爪供后人凭吊。
    据说,石港庵虽不因此“风吹门,月点灯”,但从此香火渐淡,而石港山附近那条石桥,因修建时没移改地点,中间那片“雀踏石”仍然不时折断,至于产妇“带虾”的不幸事情,当然仍偶有发生。只有那些相信科学的人,懂得此乃妇科病“子痫’,并及早治疗而免于不幸。

你是本文的第1844位读者
来 源: 《潮阳民间故事》第二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