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初年,揭阳城里的涂石巷口,有一家姓周的婆媳两人。周大嫂早年丈夫去世,靠周家的唯一财产传承下来的一家小店,做小生意度生。但因连年农业失收,生意冷淡,且杂税繁重,以致倒闭。周大嫂为奉养七旬的婆婆而给大户挑水度日。
     时逢冬至过后,寒风呼呼,周大嫂照例到楼仔下(地名)挑水,走至溪边踏阶时,俯首看见—个蓝色包袱。她打开—看,里面一件枣红色的男上衣裹着一锭银元和几两碎银子,约有半斤多重。这时晌午,行人稀疏,这使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银子的孤寡妇人,怎能不心跳呢?
    “谁家丢失的呢?”周大娘迟疑不决,水也不挑了,立即跑回家中去。
     回到家里,周大嫂把拾到银子的经过告诉了婆婆,又说:“这银子若是穷苦人家丢的,这就难了!”婆婆说:“是啊,若是和我家一样的穷人,那就惨啊!”
     周大嫂拿着包袱,三步并作二步地向着原地走来。
     当返近溪边,她看见许多人围着一个中年的妇女。那个妇女神色慌张,哭泣着说:“我苦命的丈夫还在监房呀!这钱是卖掉幼子得来的,为往衙内赎出丈夫,早间路过小河,在踏阶洗手时忘记带走……啊,,我的命好苦……”
    “银元在这里,是我去挑水拾到的!”周大嫂捧着包袱挤进人群,送还失主。
     那妇人跪下千恩万谢地说:“恩人啊!:我的丈夫有救!”
     两年后的大年除夕,涤石巷爆竹声喧,鼓乐齐鸣,那个丢失银元的妇人伴着她的丈夫,挑着一担果品,到周家答谢人情。她并建议涂石巷改名为孝义巷。
     从此,这条巷的门亭上写着“孝义巷”三个大红字。“孝义流芳”的佳话至今流传。
    

你是本文的第1376位读者
来 源: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东卷》之《揭阳资料本》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