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鱼救驾
     南宋末年少帝赵星及其弟赵员,在景炎元年十二月,逃难经饶平县红螺山小屿,进入了四面波涛汹涌的南澳岛。
     大船向深澳方向驶去,不料,大海扬波,帝舟被巨浪打翻。可怜少帝在海面挣扎,眼看要沉没下去了,忽然,他感到有什么东西用劲托浮他,直载他到了彼岸。杨太后和群臣也跟他—真样,漂浮过海。大家都惊喜万分。上岸后,大家感激地看着还在海面上雀跃的“恩人”:原来却是一群身长五六尺的大鱼,有的满身乌溜溜,有的满身白滑滑,宋帝便问:“这些救驾大鱼,叫啥名字?”
     一位饶平籍渔夫答道:“那黑的叫‘乌鹅’,那白的叫‘白鹅’,一夜泅九洲,头脑机灵,叫声如鹅。”
     宋帝大喜:“朕封乌鹅白鹅为义鱼。绫网缠不住,铁钩钓不起。”
     自此,这种学名叫海豚的“义鱼”,一旦有伙伴误进鱼网或误吞钓饵,众鱼便拼死咬断鱼网或钓绳,救起它,渔人很难捕到它们。至今,南澳渔民中,有“乌鹅白鹅,从有掠到无”的俗语。
     海边宋井
     宋少帝兄弟一行来到临海的澳前山坡驻跸,却因缺乏淡水,军士们纷纷向国师陆秀夫告急。
     少帝和陆国师出门观察地形,只见有一道山陵从三宝寺山一直延到澳前山坡。陆国师命士兵掏开泉眼,但一品试,泉水苦咸难咽。这可怎么办呢?少帝也品了一口,咸苦异常,便眉头打结,大叫道:“我要喝甜水,我不要苦水。”说来也怪,这些泉眼,霎寸上下翻滚,片刻又清澄如镜。陆国师十分惊异,再品一口,大呼道:“老天有眼,真是清甜无比!”于是陆同师立即命军士挖了-三口井。廾水均十分清甜,便分别取名为“龙井”、“虎井”、“马井”。龙井,供皇室饮用;虎井,供文武大臣及将领饮用;马井,供兵士及军马饮用。三泉不息,满足了宋军的需要。
     帝舟走后,宋井时隐时现。
     因地处海边,潮涨水淹,但潮退即淡。水久又不臭,用井水抹眼疾炎退症消。千百年后,海边仍不时露㈩马井、虎井,而龙井不知隐匿何处。近年人们已将马井用护栏围住,井水甘甜如醇,游客不绝。
     太子楼蛤蛷
     宋室流落到南澳后,在海边搭起了简易住所。少帝住所称为“太子楼”。这一夜,少帝正要,入睡,太子楼四周传来一阵阵蛤虮声,吵得他烦燥不堪,难以人眠,便对着窗外斥道:“你们通通给我静下去,讨厌的东西!”
     只因这一斥责,蛤蛷真的静下去了。但这群生灵夜间啼呜是它们的本性,虽是“听旨”不敢叫,但毕竟是敝不住气,还是发出了微弱的短叫声。
     陆国师听了少帝的斥责声,知道了原委,便叫来太监引路,提着灯笼照明,在屋外抓到一只蛤蛷王,在它脖子上扎了一圈白纸,叫“担纸枷”,再拿到祭坛前,烧着祷祝,说:“众蛙听着,宋帝有旨,令你等不要喧噪,以免影响我主安睡,不得违旨!”然后把蛙王放进草丛。一会儿,蛙声全停了。
     天亮时,有将士发现,太子楼周围所有蛤蛷,脖子上都出现了一条小白圈。每到晚上,蛤仇再不敢喧哗了,真的忍不住时,也只发出了短促的“噫噫噫”的微叫声。于是,后来有俗语“太子楼蛤虮,会噫荟喽。”也称为“南澳哑蛙”。

你是本文的第103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旅游故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