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师斩(鱼章) 宋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在泉州宋将蒲寿庚背叛,元兵大举追击的险势下,9岁的南宋帝赵昰(先为益王)及其弟、 6岁的卫王赵昺,和同帝听政的杨太后淑妃,在左丞相陈宜中 (后赴安南求援而没返)、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民称之为“陆国师”,后为丞相)、枢密副使张世杰、主管殿前司苏刘义等文武大臣护送下,率宋军十余万众,从福慈乘船南下,撤至粤东饶平县所城下湾村,南面海滨的红螺山驻跸。舟师于海面下锚停泊。 少帝谕檄潮郡诸路忠义,同谋复兴,潮人颇多响应。 可是,不到两夜,军心浮动。何也?原来,是停泊于红螺山前的帝舟,连续二个晚上,莫明奇妙地失踪了6个御卫。 宋帝心慌,问国师陆秀夫道:“帝舟连夜失侍从,是当逃兵去,还是不祥之兆?” 国师陆秀夫,时年41虚岁。江苏盐城人,与文天祥同时考中进士。虽于景炎元年五月,受贬而迁居潮州辟望港(今属澄海市澄城镇港口村),但当南宋势危时,十一月奉命回朝,即驰至福州,护帝奔海来粤。后于景炎三年(1278)四月,帝昰翻船得病而驾崩。众欲散去之际,拥赵昺为帝,改号祥兴元年。他被封为左丞相。祥兴二年(1279)二月,崖山破,他先伏剑驱妻、子入海,即负帝跳海殉国,成为千古英烈。幸得在潮留下二子长郎繇和九郎(早丧),后裔至今有30代,分布于潮汕各市、县和泰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逾2万人。 听完少帝询问,陆国师禀道:陛下,臣经细思,这非御卫叛逃,可能有海怪吃人。待臣今夜设法除之,请陛下放心。” 是夜,风平浪静,月挂海空。陆国师在舱内灯下观书,耳听舱外动静。忽觉船身摇动起来,并传来异样声音,便手持尚方宝剑,步出舱外。一看,在如水月光下,只见一宠然大物(鱼章)鱼精,有艇船那么大,爬上船,伸张着充满吸盘的八条大触须,正在向一哨兵扫去,他猛冲上前,拼力挥剑砍去,那巨(鱼章)一条触须,被斩掉了一半。从此,(鱼章)鱼精再也不会作孽了。 巨(鱼章)惊慌逃窜,退回一块巨岩前的海里。 陆国师见此,知剑难置巨(鱼章)于死地,便迅速跑回舱内,提起皇帝用的御珠笔,再趋出舱,向着逃遁的巨(鱼章)那圆盘体的主身,猛力投去,正中突起的(鱼章)鱼嘴! 巨(鱼章)精受此致命一刺,被钉在石壁上,鸣乎哀哉了。于是,那块临海的旗头山麓石壁上,清晰地显现着一个巨大的(鱼章)鱼形迹,触须只有七条半,这(鱼章)鱼石今仍存在。当时陆国师转移南澳,后迁至崖门,背帝蹈海,一位留居红螺山养伤之遗臣闻之,登上石壁顶,跳海殉国。后人便在此岩上刻题对联曰: 丞相治(鱼章),除孽宁波,功绩历久益彰; 遗臣蹈海,精忠报国,英烈永世堪歌。 陆国师灭(鱼章)精后,翌晨护宋帝到西部约35公里远的高峰大北山,想察饶平地势,看能否建都。可是,一上峰巅,地动山摇,吓得君臣慌忙下山。 君臣返至下湾,站在红螺山之西北,三公里多远的风吹岭上观望。山虽低,但无动摇之感。他们眺望沿海,只见人们所推荐的,有大门、小门、三百门、大旗、小旗、马头、马鞍、七井、百洲,却原来都是备个小地之名,并非有“三百个门”、“一百个洲”,实是“旗头山有旗无带,马头山有马无鞍,大小门有门无闩,七夕井有井无栏。”不能建都。 于是,宋帝驻跸十余天后,便决定撤离红螺山,转移到南对岸的天险南澳岛去。 明代饶平县人、举人曹宗作《红螺宋山》诗曰: 龙湾螺跃变成耸,不罹渔人罗网中。 口欲吐珠屿对向,舌欲汲水港不通。 彩霞散去唇犹紫,赤日迟升介已红。 宋帝昔年曾驻跸,嵩山呼祝与之同。 (二)义鱼救驾 南漠虽弹丸一岛,但早在商代就有居民,于明万历三年以前,没有官府建制,岛为荒域,系倭之市、贼之巢。 这天,帝舟向南澳岛深澳湾驶去。俗话说:“冬无三晴,春无三风。”此际是腊月残冬,再晴之天也有三尺浪。帝舟四周的海涛,比红螺山浪涌大得多。它们此起彼伏,波峰浪谷。当一股呼啸而来的巨浪,疯狂地扑向帝舟时,一个大摇摆,翻船了。舟上皇家大臣,全掉进海中。 可怜的少帝,在海面哭着挣扎,全身被冻得酸痛难忍。杨太后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无法救他。陆国师,张世杰等在水里奋臂,向少帝游去,想救驾。可是,又一股大浪,向少帝劈头盖脑地轰了下去……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少帝忽感坐在什么软中带硬的物品上面,被托浮上来,向着南澳方向,似离弦之箭,破浪而去。他再看海面,杨太后及文武大臣,也都象他一样,在海面上,飘然向前,把众船抛在后头。 宋帝安然上岸,回首海面,见原来所坐之物,是一群个体五六尺长,满身或乌溜溜,或白滑滑的大鱼,便问左右:“这些救驾的海里动物,叫何名字?” 一位新来勤王的饶平渔夫答道:“陛下,这鱼名叫‘乌鹅’和‘白鹅’。它们全身滑溜榴;一夜泅九洲,会发出鹅一样的叫声。头脑发达,比猴子灵敏,有托物上浮的习惯哩!” 宋帝听罢,龙颜大悦,说:“朕即下旨,封乌鹅、白鹅为义鱼,绫网缠不住,铁钩钓不起!” 那群乌鹅、白鹅鱼,似懂人意,听完圣旨,一条条喜得上下翻腾,时露脊于海面,时潜踪于水里,良久方散。 自此,渔人用绫网或钩钉都无法缠住它和钓起它。直到今天,这些学名叫海豚,外表看来笨重,而实则头脑聪明的乌鹅、白鹅鱼,一旦有伙伴误进鱼网,众鱼便拼死咬断鱼网,救出受缠者;一旦有伙伴误吞钓饵上钩,众鱼同样拼死咬断钓绳,让上钩者逃之夭夭。故渔人很难网获或钓住它们,有“乌鹅白鹅,从有(指鱼上钩)钓到无”之俗话。它们真是有义气之鱼! (三)宋茶得名 宋帝登上南澳岛深澳湾,走没多远,就见到海边有座七星君庙,背东北,向西南。庙前有一个月眉池。 陆国师看完地理,连声感叹:“可惜呀可惜。山龙从上头连接这庙,若挖月眉池于庙后,则成‘七星伴月’,是好境地,可建都;今月眉池则挖于庙前,成了‘七星坠地’,是败局,我们走吧。” 君臣心情惆怅,继续前行。没多远,又遇一口水井。井虽仅人余深,但泉沛水清。陆国师说:“难怪南澳又名井澳,也许是这口井出名哩!” 他们再走一二百米,忽见东南侧金山脚下,有一座庵堂模样,左旁紧连七个渔舍门楼,众喜出望外,正想前去歇息充饥,却听国师阻道:“我观这庵堂格局,乃属‘七星伴月’是好地。但要进去之路,分生门、死门。咱们没把握进生门。我看还是往西部山中安歇为妙。” 杨太后点头同意。 路过深澳西门,忽觉地下象饶平县大北山那样,摇动不定,少帝大喊:“安稳门!”地即不动了。自此,西门又叫安稳门。 君臣向西沿着陡峭的鸡心石岭,攀登上去。再走约半个时辰,见右前方一山窝草木茂盛,便向那里奔去。 这里位于岛上高峰果老山之麓,龙潭坑正从这里往北穿山泻海。两侧峰峦峙立,避风安静,山花怒放。 忙于奔命的君臣,在此安歇下来。 山野美景,使杨太后及宫女们,脸上浮起了少有的笑容,众宫女就地摘了红花草之花,插于头上。 宋帝见上下皆悦,便赐其地名为“后花园”,赐花草为“满山红”。 君臣口渴肚饥,杨太后命厨夫,先煮姜茶水为大家解渴驱寒。 不一会儿,御厨来跪奏道:“启禀太后,奴才该死。所带之饶平茶,老找不着,可能是在翻船时丢掉了,今只存生姜。” 太后道:“既然如此,就煮姜汤算了。” 陆国师喝完姜汤,在山坡上溜达着。他走呀走,忽见一种小灌木,叶有锯齿状,似茶,不禁好奇摘了一叶,往口里咀嚼。“哎哟,连味也似茶矣!”他喜形于色,令侍卫摘了一大把,拿回去叫御厨煮水。 他返驻地,叶片煮水已成,试饮一口,顿觉甘甜似茶,精神爽快。 于是,他奏帝曰:“陛下,我们所带饶干名茶虽失,但这澳地佳土,却野生着一种茶树,我命人煮成茶水,试饮甘甜,未知帝要试尝否?” 帝感奇异,道:“你觉甘甜,定是好茶。”说罢,取一杯饮之,果觉味佳。龙颜欢喜,下旨道:“过海遇险,有义鱼救驾;居山无茶,有佳味爽口。此真天助宋也。义鱼已封,今再封佳叶为宋茶!” 那宋茶,实叫九节茶。是一种草药,主治劳伤咳嗽、跌打骨折等,当代科学家还认为它有治癌之功效。今后花园人珍重之,植于门口,枝上还缠着红布条子。其他地方很难种植它。清光绪年南澳同知刘传林,作《宋茶》诗并序曰: 果老山产九节仙茶,又名宋茶。以宋帝昺泊井澳(南澳古之别名)时曾饮之也。 宋室消沉不计年,君臣节慨寄茶烟。 一腔苦思悲重九,两腋清风赴大千。 野竹干霄空复尔,似蒲依涧白相怜。 武夷佳种能同否? 好浥江流细细(前火)。 (四)宫花杜鹃 宋帝驻跸后花园,忧心忡忡的皇太后杨淑妃,难得有短时的安宁。一天早上,忽想起头上的花,自从驻跸红螺山以来,已插了好久、萎缩干枯,早就该换了。可是,在这残冬海上弹丸之地,哪有宫花可摘? 她命陆国师前来商议。 陆国师想,刚为宋室寻到了佳树代茶,现在又要为太后觅宫花。今是腊月寒冬,孤岛上何处有鲜花?可是太后有旨,当这流亡朝廷的国师,真难啊。他不敢怠慢,只得再带几个侍卫,到山野上去寻觅,碰碰运气。 他冒着凛冽寒风,菲菲冷雨,外出走动,一坡走过一坡,东张西望。不觉登上南侧不远的果老山时,忽然见满山遍野,盛开着一簇又一簇的红色鲜花,似无数彩蝶飞舞于绿丛之中,形成一个红花世界,不禁大为惊讶,赞叹说:“想不到在这寒冬孤岛上,有这么多鲜艳野花,太后何愁无宫花?”就命侍卫,从这半米至1米半高的植物上,采摘了一大把红花。 他兴高采烈,把红花奉献给杨太后,奏道:“启禀太后,臣上果老山察视,见到处开着一朵朵红花,美丽芬芳。残冬孤岛,出此奇花,乃吉祥之物,天赐于宋。今奉上一大束,请定夺。” 太后接过红花,见它红滴滴,鲜艳艳,花冠似漏斗,稍歪斜,呈玫瑰红色,贵颜欢悦,拿到鼻子一嗅,芬芳入肺,余香无穷,更为高兴。便赞许道:“国师贤明,无茶找出茶,无花寻出花,就把这花定为宫花吧!”说罢,令太监为她插2朵于头上,又把剩余红花赏赐给宫女们。 陆国师奏道:“谢太后过奖。不过,这红花还不知叫何名字,请太后赐名吧!” 杨太后听罢,沉吟一番,然后说:“国师啊,你刚才讲红花开遍漫山遍野。就叫它为‘满山红’吧!” 陆国师欣喜地说:“太后英明!” 自此,这果老山上寒冬怒放的野红花,就被称为“满山红”,沿称至今。其实,它属杜鹃花,是半常绿灌木,今为世界四大名花之一。《本草纲目》记载这种花的枝、叶、根等用于治疗血便、阴道出血!而南澳人把它作为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降低血压的秘方。 (五)青澳疑塚 君臣驻跸后花园数天,闻元兵逼近,意识到驻在该山上,危急时难于下海撤走,便动身转移他处海滨。 宋军沿着果老山麓向东,过马鞍山、云探两澳交界山,直至海岛最东之青澳。 陆国师观察地势,认为青澳北有竹栖肚湾,南有月眉湾,舟(舟缉)方便。若能在月眉湾前,即东端鼻尖与西端园屿之间,牵来一屿镇立,则屿海成扼口之势,宜守难攻可建都。 他对少帝奏曰:“这青澳是宝地,又有七星伴月,那就是月眉湾右侧,金狮屿边,七块礁石连结一起,与月眉湾形成七星伴月。相传天上七仙女要找月亮姑姑,却老找不见,哭至眼蒙。后忽见她已到达人间青澳湾,便化为七块礁石,立在月眉湾内,伴随月亮姑姑,尽情诉说。今湾前太空旷,臣以为召屿立之,势成险扼,在此建都,以图北进。陛下以为可否?” 少帝钦准。于是,陆国师设坛做诀,召外屿前来屹立。外屿却奉召不来,却来个小平屿,不从命立于鼻尖与园屿之中间海面,却靠前移至港内。涨潮时,它长三四十米,宽七八米,形似一个死奴仔(小孩)堵港。这不仅未能为青澳地势添险,反而带来不祥之形。 陆国师大失所望,只得向帝奏曰:“臣观此局,已不宜久居,需撤它处。不过,山海甚美,宜作墓地,我拟设疑塚于此,以备元番追至,误为君臣已亡,不再追赶。陛下允否?” 帝曰:“可也。” 于是,陆国师选择了南山坡,以自己一套袍、帽、玉带埋在地里,筑为“秀夫陆公墓”,又筑宋帝墓。后来,君臣移驻澳前时,陆国师的九郎“保驾将军”不幸病逝,便葬于青澳南山对面之青蓝径山坡。少帝亲鞠悲哭,那坟被哭得承受不了而消失,故吏书载陆九郎葬青澳而坟不见。 如今,青澳只存南山坡上的陆秀夫墓和丞相石。历代官员,对满腔热血,蒙难至此的忠臣陆秀夫,是崇敬的,赋下好多感人肺腑的诗章。清南澳同知齐翀《寒食日拜陆丞相墓》诗曰: 先生遗蜕寄云烟,寒食东风不纪年。 沧海谁将马革裹,青山今有(虞)铭县。 平沙细草围荒径,落日寒潮上墓田。 最是村农能好义,野棠花下挂榆钱。 (六)石娘指路 君臣离开青澳,返至云深两澳交界山高处,观望地势定移军岛南。 眼前全无道路,披荆斩棘,且息且进。至柴寮尾坑、坎石边刺丛时,迷失了方向。 正当不知所措之际,忽见山坡上,端坐着一位老态龙钟的慈祥妇人。宋帝便命国师上前问路。 老妇见少帝问路,慌忙下跪奏道:“我主万岁。余乃山中贫妇,熟悉山途。陛下要趋岛南,可从我座前左侧而去。恕贫妇不能远行护驾也。”奏毕,老妇无影无踪了。 君臣深感诧异。四顾山野,也不见人影,只有她刚才所坐之处,有一块石头,高三尺,形似一位端坐不动的老妇,头打着鬃,在满足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栩栩如生。 少帝颇有听悟,对臣子们说:“为朕指迷点津者,此石娘妈也。待到岛南驻下,当造庙以谢之。” 君臣按老妇所指方向,命兵丁披荆斩棘,开辟路径,终于抵达岛南,在滨海澳前山坡上,驻跸下来。 宋军稍为安顿完毕,少帝即命人挑料凿石,在石娘所在山坡上,建起一座石娘妈庙。 庙背东向西,长、宽各数米。庙内正中,就是那尊貌似老妇端坐的大石头。庙后两侧,各有一条山坑水,潺潺绕墙而过。庙前坑面,各筑一小石桥,供往来云、深澳路人可过。庙匾刻着“行止自在”,庙联刻着: 地造清泉钟宝座,天生奇石化金身。 宋帝所赐石娘妈庙,历代有修建。可惜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毁。1986年春,虽在原位重律,青瓦红柱,吸引着路人,惜石娘奇岩已不复存矣。 (七)宋井甘泉 宋室幸临澳前,先搭帐篷栖身。军士多数住在兵船上。 “陆国师,这里淡水甚缺,煮饭怎么办?”—个侍从告急说。 陆国师听罢,二话不说,到海滩去踱步。这是他苦思良策的习惯。他边走边想:“这澳前山,系岛南入海突出部,北距深澳10余里,西距隆澳20多里,后有一小平原高山,前襟大海,与澄海、潮阳相望。又有—天然港湾可泊船,易守易退,颇符合宋军目前宜守则守、不宜守则退之战略需要。但这一带山地不高,又无坑谷流水,要供应—十余万军士之用水,实在难啊!” 他继续走着。登上附近的山峦,眼睛一亮,发现—条地龙,从三宝寺(清代起叫云盖寺)山起,至澳前山南止,不禁发出:“有水了,有水了!”的欢叫。于是,在澳前山南的地龙出口处,从西至东,各相距约三丈,选了三个点,作为“龙井”、“虎井”、“马井”之位。 经宋帝钦准,士兵们很快挖成了三井。井深都仅六尺左右,用长各约三尺之花冈岩石条砌成正方形,垫有北宋四帝所铸之“圣宋元宝”、“政和通宝”、“淳熙元宝”、“嘉祐通宝”青铜钱于石缝。 三井用途不同。龙井,供皇室饮用。虎井,供文武大臣将军饮用。马井,供士兵及军马饮用。三井清泉奔涌不息,汲之不尽,满足了宋军需要。虽临大海,井水却分外甜淡。 少帝对水井,如同对乌鹅、白鹅鱼、九节茶、石娘这些助宋善物一样,也封个号,叫“宋井”。 少帝走后之宋井,物换星移,山坡井高为海滩井,十分神秘。时隐时现,难睹“芳容”;海水灌之仍淡,水久(贝宁)不腐,抹病眼会红退症消。自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以来,只“浮”过马井、虎井(1969年“7.28’’台风时露出,笔者目睹),今存露马井,游客不绝。1986年12月11日,中国杰出的散文家秦牧伉俪、诗翁黄雨等前来参观。1987年2月22日,港澳名人庄世平先生,电影明星石慧女士等全国人大代表。来此赏井拍照,追思宋帝,留连忘返。庄先生题下“宋井”两字(今成石刻)。1992年春,由旅秦侨领谢慧如先生捐资,建成旅游区。 当今,有不少宋井诗,抒发作者各自的心境。 林国贤(南澳人,岭海诗社成员)诗曰: 宋纲失坠鼎湖殂,孤孽败逃此海隅。 倒换怒涛钟鼓歇,陷溲无复奉君娱。 荩臣虽往丹心在,凿井留将傲鄙夫。 莫道膏盲二圣隐,丰肌既朽亦同腐。 (八)蛤(虫九)上枷 掘井获水后,陆国师、张世杰等,征得杨太后应允,由少帝钦准,决定在此建都,负隅天南。 先抢建行宫。在一大堆石岩前,耸立起一座太子楼,供赵昺驻跸。此时他尚未为帝,仅称“太子”,至景炎三年五月才称帝。 这一夜,少帝躺在御床上,正要入睡,忽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噪声,惹得老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气恼地叱道:“这是什么噪音?” 太监出门巡查,只听“(虫九),(虫九)”声,知是蛤(虫九)在叫,便回奏道:“陛下,那是青蛙蛤(虫九)在鸣叫。” 帝曰,“真讨厌。快下圣旨,命蛤(虫九)止叫,免扰朕之安眠。” 这可难住了太监。他想:“蛤(虫九)是动物,那懂人意听圣旨?”但君命难违,只得跑去找陆国师设法。 陆国师尚在灯下看书。听了太监之告急,颇觉好笑。略思片刻,说:“咱们提着灯笼,到屋外抓几只蛤(虫九),看是啥模样,再定法子吧!” 由太监提灯照路,国师终于在一块石下,抓到几只蛤(虫九),其中有一只特别大的,然后返至屋内。 灯光下,陆国师端祥着那几只蛤(虫九),只见每只仅有母指头那么大,体近三角形,腹下浅黄色,与普通蛤(虫九)无大异。那只比其他大约一倍者,估计是蛙王。 陆国师踱着步,沉吟良久,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再由太监提灯照明,国师在屋外简陋地摆了祭坛。接着,在那只蛙王脖子上,圈上一条白纸,让它套上纸枷,以难发声。然后,点燃三支香,祷祝天地,曰:“众蛙听着,宋帝有旨,命你等不要鼓声,以免吵醒陛下安眠。不得违旨!” 读完圣旨,把蛙王放返地面。它几下跳跃,就钻入石堆里去了。 一会儿后,奇事出现了,蛙声全停。 天刚亮,更奇之事又出现了,所有蛤(虫九),脖子上都出现了一条仅有火柴枝那么大的小白圈。 自此,南澳及潮汕大陆,流传一句俗话:“太子楼蛤(虫九),会眛(潮盲读“圆”,睡之意)(不会)(喉鸟)(潮音读欧8,一种叫声)。”这种哑蛙,是确实存在的。但在太子楼几百米范围外,南澳及大陆都不见其影。1981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所登《害虫的天敌——蛙》,说“南澳岛上有一种‘哑蛙”’,就是指太子楼蛤(虫九)。 海岛当代诗翁林国贤,有《咏太子楼白颈蛙》诗曰: 一自帝昰陷泥涂;蛙子伤亡长喟吁。 颈系白线示国孝,腹吞黑炭表情沮。 山河兴革由来有,演进天规岂遽殊。 奉叱劝箱应早悟,勿须千古作迁儒。 (九)公鱼再生 宋帝在澳前驻跸后,因时值残冬,常刮大风,这里仅有的数户渔人,又难于出海渔猎,故御餐上老是没有鱼腥味。陆同师为此苦恼着。 一连数天,宋船哨兵,发现海潮上涨时,刮着南流,有一些小鱼,浮海随流而飘外;退潮时,刮着涸流,又有小鱼随流而飘内。皆感怪异,议论纷纷,给陆国师知道了。 陆国师向渔人打听,原来它们叫公鱼,每条长仅四五厘米,是一种热带近海浮水鱼类,冬春有成群随潮流卷进卷出之习惯。 陆国师想:“这种风天,渔夫不能闯海捕鱼虾,若能捕到这浅海飘流之小鱼,不是能使陛下有鱼食吗?” 于是,他命士卒,蹲在船舱上,用双手下海捧公鱼。 士卒们忙碌了半天,以手捧鱼,才获十多条。餐桌上,宋帝见到了久违之鱼,喜上眉梢,便问:“天寒地冻,海风猛吼,这鲜鱼是从那里来的?”太监作了回答,帝若有所思。 宋帝用筷子夹了一条公鱼,往口里慢慢咀嚼,品尝其味,觉得倒是鲜甜可口,这在海隅逃难处,能尝上这种鱼腥味,也算是有口福阿!便对太监说:“这公鱼虽小,肉质还可口,惜其产量太少。这样吧,朕把每条公鱼的肉吃了,留下头部及肠肚、小骨,让它们回到海里繁殖子孙吧!” 御厨遵旨,小心翼翼,把十多条熟公鱼,都用筷子夹下肉,留下头、肠肚、小骨,包在布里,轻轻放下澳前湾,比它们去重新长肉,再繁殖后代。 此后,每年冬春,公鱼产量大为增加,不仅澳前湾,而且长山尾之凤屿、黄花山之猴鼻尖、九溪澳之北宫屿等浅海,公鱼资源非常丰富。待到明祟桢年间,福建人英阿六,来南澳传授竖木柱放网的桁槽定置作业法之后,网获甚丰。时至今天,尚有此作业,鱼产量居全岛各种鱼虾量之首。渔人说,这是宋帝放生,让公鱼大量繁殖之善果。 (十)海螺无尾 南宋君臣在澳前度过春节后,一天早上,帝舟向西,转北,来到海岛半腰,隆澳北面的后江哨船澳海滩巡视。 当地渔家百姓,闻知宋帝到来.便想进贡礼品。但是,时逢乱世,又遇冬天鱼讯淡季,故没什幺高级食物奉敬君臣。一个渔夫,送来一盘沙米螺。 中午,在海滩渔舍举行的简单御餐上,宋帝望着那盘未曾见过的煮熟小海螺,看它们每个只有6寸长,不到人手尾指的一半,螺旋形,头大尾尖,壳呈红色。不晓得怎样吃它。只好发呆。一会儿后,问陆国师:“卿啊,这螺全是壳,不见螺肉,要怎样吃呢?” , 曾被贬到潮州闢望港,吃过沙米螺的陆国师奏道:“陛下,需用嘴齿把螺尾咬掉,让空气进入螺尾,再用嘴巴对准螺头往口里吸气,螺肉就从壳里被吸出来。这种沙米螺,潮州沿海海滩上都有生长,分红壳、乌壳两种,这红壳的肉比乌壳的甜。来,我吃一颗给你看。”说罢,便作了示范。 那宋帝便照样把沙米螺的尾巴伸进口里,要用嘴齿把它咬掉。可是,毕竟是孩童;没有成人的大气力,故不仅咬不断,反而坏了—个门牙,痛得“哇哇”哭了起来。 陆国师见状,慌了手脚。要想自己先咬断螺尾,再送给少帝吸吮,怕对皇上饮食不尊,就只好派侍从,把螺拿去先用刀背通通敲掉螺尾,然后奉来给少帝吮螺肉。 少帝再仿效陆国师动作,右手拿着螺的后部分头,使劲吸气,好不容易才把螺肉吸出。咀嚼起来,颇觉鲜甜。便破涕为笑,把一颗颗沙米螺的肉,吸出来吃,津津有味,美餐一顿。 御餐完毕,少帝嗽了口,叹息道:“这螺肉鲜美可口,但为何生此螺尾,弄得朕很难吃。沙米螺,你们应当无尾啊!”厨师随意把螺壳倒进海里,说:“宋帝有言,你们应当无尾!” 当日午后,君臣又乘帝舟返澳前驻地去了。 此后,哨船澳海滩沙里的沙米螺,变成无尾螺了。南澳岛四周海滩沙里沙米螺,都有尾巴,至今惟独这哨船澳的沙米螺无尾。 (十一)薯叶护国 潮涨潮落,光阴似箭。转瞬间,不觉过了一月,宋军食粮告急。南澳岛田少粮缺,大陆难以来接济,而岛上驻扎的宋军,竟有十万余之众。筹粮真似登天难啊! 陆国师发动官兵,四处征集米粮,都空手而归。只得下令官兵,搜寻各种野菜,以便充饥。 这时,几位老渔妇,挑来一担青色的番薯叶早巳被人吃光了,存下这些叶子,比野菜还好吃肚子不愿吃,特送来朝贡宋帝。 尽管这些番薯叶,味道平淡,平时作猪食被人瞧不起,不当作蔬菜用,但在饥荒年也属宝贵食物,好比市上无鱼沙马贵。因此,陆国师感谢送薯叶来的渔妇,朝贡宋帝之举。遂吩咐御厨,煮成叶汤,敬奉宋帝吃用。 宋帝开始时,误为又是非常苦涩的野菜,便皱着眉头,望汤发愁。无奈饥肠辘辘,只得硬着头皮吃起来。 “哎,今日野菜汤,为何不比往日苦涩?”龙颜欢悦,提出疑问。 陆国师见少帝高兴,很是欣慰,便奏道:“陛下,这是南澳渔妇,所采摘的番薯叶,特意来孝敬君王的”。 “啊,难怪味道甜美,比野菜好吃多了。”少帝说罢,狼吞虎咽起来。 餐毕,宋帝想,鱼、螺都有封赐,这番薯叶,犹如雪中送炭,是充饥的好食物,不能没有封号。便说:“国师啊,难得民妇对朕一片忠心,朝贡薯叶,今封番薯叶,为‘护国菜吧!” 陆国师大喜,说:“陛下英明!” 自此,潮汕人把番薯叶称为“护国莱”,并作为至今仍常见的宴席上的高级菜谱之一。当然,如今酒桌上的“护国菜”,是用鸡汤,熬被捣碎的新鲜番薯叶,所精制出来的佳肴,满碗青绿甜美炙口,不是宋帝当年那薯叶加点盐熬成了汤的平淡味道了。 潮汕当代文坛泰斗、诗翁张华云(1910—1993),有《竹枝词·护国菜》云: 君王蒙难下潮州,猪嘴夺粮饷冕旒。 薯叶沐恩封护国,愁烟惨绿自风流。 (十二)海沙变米 话说宋帝数天后,不仅薯叶吃光,连野菜也快要完了。这可急坏了他。 清晨,他召文武大臣朝会。陆国师照例最早到达。时虽插迁流移,陆国师每逢朝会,俨然正笏,立如治朝。即使行迁途中,也多次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杨太后对他感激涕零,称之为“南宋孤忠”。 这时,朝会上众臣议论了半天,仍想不到等粮良谋。 散朝了,陆国师心事重重,又照例步到海滩,走走想想。正慢步着,一阵大海风呼叫着,夹着飞沙,从东扫来。 他手遮额头,挡着风沙,眯眼向东望去,只见白兔石下,立有前后相连两座各约六十尺高之大沙滩,不觉心生一计。 翌晨,在太子楼前,宋兵筑起了一个祭坛,近午,侍从先烧银纸。陆国师双手握住三支香火,向祭坛扬了三下,然所插在香炉上。再跪拜天地,口里念念有词:“天神地神,宋帝为抗元蛮,蒙难此间。今军粮告急,将士心慌。为救宋室,请神赐怜,将白兔石下两座大沙堆,变成米堆,以解燃眉之急。” 说罢,抽子一个竹筒里装的一百支小竹片制成的签诗中的一支,往下端一看.见编号写着:“十”字。接着,手握两片竹头所制的竹杯,献了三下,恳求道;“神啊,这签诗,若合我宋变米之急,请赐我圣杯吧!”然后把手里两片竹杯丢下地去。一看,果然是圣杯。于是,取来签涛薄,一查,第十号写着“大吉”两字。他喜出望外,连下面—首诗电顾不得看了,便挥手欢叫:“有米了,有米了!” 这签诗一百支,按编号查对,各写着大吉、上吉、中吉、上上、中平、中下、下下,并各写一诗,一历史故事。若抽后无圣杯则再抽,以见圣杯为准。抽签获圣杯,则按簿里所注而知事情可为或不可为。这次,陆国师得上大吉签诗,当然大有可为了。 可是,需8天才能变物。这样,君臣焦虑地度过7个昼夜。 第8天早上,君臣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前往白兔石下看米堆。一眼望去,向海一侧的沙堆,已变成雪山般的白色米堆;后面的沙堆,也已变成尚欠加工的赤色米堆。大家欣喜欲狂,欢呼奔去。 可是,走近一看,却还是沙子,只不过是改变了颜色而已。一堆沙呈雪白色,一堆沙呈浅赤色。很明显,这是变米时,半途而废所造成的。君臣有无穷的惆怅,望洋兴叹。 陆国师满腹愁怀,在白米抄堆、赤米沙堆周围徘徊着,思索着。“内侍,去问一下哨兵,这几天有谁来过这里,速速来报!”他下令说。 不一会儿,内侍回来禀报曰:“陆大人,哨兵们说,这七天没发现过什么人来过此处,仅有昨天黄昏,一渔妇来至警戒线之外,佇望良久。” “快把那渔妇抓来!”士兵们从二里远的大乡,迅速查获那位渔妇,押来见陆国师。 陆国师叱道:“你是何人,从实招来!” 渔妇战战兢兢,跪在地上,说:“国师啊,我是大乡一位穷渔妇。” 陆国师见那渔妇衣衫褴褛,全身发抖模样,估计是位善女,便缓和了语气,说:“你是渔妇,昨晚来这澳前海滩何干?” 渔妇答:“我夫在天未亮划竹排去讨海,本该午后归港,不知何故,一直未归。奴心急如焚,只得来此海滨,想望夫归,但老是不见排影……”边说边伤心地饮泣起来。 陆国师听罢,不禁产生怜悯之心,以柔和口气,说:“妇人,你可起来。” 那渔妇流着泪,站了起来。陆国师再端详她,见她腹部隆起,心里便明白了沙变不成米之原因了。这是沙变米时,遇上偶然而来的孕妇而作废了。于是,抚慰她几句,再命士兵赠些银两,送她回家去了。 那赤米堆、白米堆,真实出现在宋井东侧,十分奇特。 (十三)官屿听旨 陆国师来至行宫,拜帝奏曰:“陛下,臣已查明,沙变米之夭折,系孕妇靠近所致。变化之物,最忌孕妇。经盘查,她实是良妇,来望夫归港,并非恶意。臣已释放之。今虽粮食难筹,但可设法派兵船往大陆运来。臣想,治标不如治本。播迁海上,颠沛流离,不是出路。若能在此建都,招纳闽粤沿海义士,共图大举,阻元南进,宋室复兴有望矣。请君王思之。” 杨太后听罢,点头称善。帝曰:“臣你所言有理。但是,南澳这弹丸之地,能建都么?” 陆国师说:“臣想,可设坛传旨,把左侧两座屿,召近前来峙立左右。这样,后有高山设防,前有两屿天险,南澳固若金汤矣。元兵虽多,水战占不了便宜,我军联络大陆,乘机而出击,大业可图也。”宋帝准奏。 这一天,早朝刚毕,陆国师烧香作诀,向大海拜了三拜,大声喊道:“小屿听着,今宋帝幸岛,准备建都。为保南宋江山,你等皆有天职。今宋帝有旨,命你俩速来澳前近海,峙立左右,守住海门,同护帝都!” 陆国师读完圣旨,海面一切如常。张世杰急得直跺脚。少帝巴眨着小眼珠。杨太后听天由命。 陆国师巍然挺立着。那心象被烈火烧着一样焦痛,那脸象礁石一样严峻,静候着海屿变幻。 过午了,大海依然平静。张世杰急不可奈,奏道:“陛下,依臣看来,那些海屿是不遵圣旨的。不然早就该移近而来。我等另想妙策,免在此挨饿受冻!” 陆国师奏道:“陛下,张将军所言差矣。耐心至诚,感动神明。既然圣旨发了,也等了半天,我等再待,会有好报的。” 正当文武大臣争执不下,少帝与太后也难干定夺之际,晴朗的海空,突然灰灰濛濛起来,远方的海屿,更加模糊起来。接着,静海忽地大浪翻腾,卷起千堆雪,惊涛拍岸,吼声如雷。继而,那远海两座小屿,有一个随着轰隆巨响,冲开千涛万涌,呼啸着朝向澳前山,滚滚移动而来,激起了一阵阵滔天白浪,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轰响。君臣们被吓得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大海恢复了平静,波浪不惊,风和景明。宋帝和大臣们向前望去,只见离岸约二里远之左侧近海,新浮着一座椭圆形的岛屿,峙立涛中,象一个披着盔甲的壮士,踩波踏浪,威风凛凛,护卫海门。 这真是旨下而来,少帝立即封它为“官屿”。 君臣再向右侧海面了望,半天也看不出屿影。远眺之下,才发现左侧远海另一个屿,竟违抗皇命,原地不动。 见此情景,少帝脸浮怒色,气愤地说:“这座该死之屿,竟敢违旨不来,乱我建都设防之策,真是乌心肝肠。从今日起,就称它为‘乌屿’!” · 至此,君臣们心里都明白了,在南澳建都之事,是没指望。经—番商议,宋室准备朝着西南方向撤退。 如今在澳前海面,仍存在着官屿与乌屿。近处官屿,长得象动物体内的肝(潮语“肝”与“官”同音)。远处乌屿,石头皆乌。真是奇妙。 (十四)石室藏宝 宋室要离开南澳时,为留下后路,把一大批金银财宝在太子楼后面的一个天然石室里。 那天,由陆国师主持,作诀打开了石门,把财宝搬进石室,然后再作诀让石门自动关闭起来。 为使日后这笔财宝不会落到他人手里,又能在陆国师不能亲宋作诀时,宋室人员能取到它,得想个法子才行。为此,陆国师又在石室周围漫步,苦苦思索。 经过绞尽脑汁,陆国师终于想出一个妙策:置一石马在门口守卫,又在正门石壁上,刻下楷书:“汉韶路 贵人士门 山为 黄文秀 起尘 广三页 丁酉年 壬寅生”能全部读懂石刻文并解释之的人,石门才会自动打开。否则,取宝者进不得石室半步。 此计得到少帝、杨太后之钦准,便照办了。 帝舟离岛后,不久在崖门全军复投海中,宋亡,宋室无人来开门取宝了。于是,太子楼石室,惹来了一个又一个取宝者。可惜大石层层叠叠,无门可进,无计可施。 有一天,一个大陆商人,梦中受—道士指点,带着儿子,来这石室前,想取宝发大财。他有超群的智力,对每个石刻字不仅认识,且能释意。他放开嗓门,大声对石刻字朗读并解释起来。当解释接近全部完成时,巨石竟然提前裂开—条大缝,里面传出金银碰撞的铿锵之声,真惹人心花怒放啊!古董商人当场竟忘乎所以,把剩下的几个宇也顾不得解释了,就手提起布袋,一个劲地往石缝里冲去,想快点进窟取宝。可是,刚跑进去一步,石缝却忽然合拢起来,人被夹进石里,只留下辫子在外。 他儿子先是吓呆了,后稍为定神时。双手攫住父亲的辫子.拼命往外拉,想把父亲救了出来。但是,不仅拉不出,而且其辫变成树支,长成如今的鸟屎榕,面向大陆。 那头石马,至今也还卧倒一旁。那石刻字,今也依然留存着,令人如入迷魂阵,谁也不解其意。 (十五)璧娘辞郎 宋景炎二年(1277)正月,当君臣打定从南澳岛撤走时,在海岛西部长山尾前的凤屿上,陈壁娘正在悲壮地辞别郎君张达将军。 饶平县人的张达,是个文韬武略的爱国将领。在宋帝初宋潮时,带头捐谷作军饷。宋帝奔南澳,他没随往,仍留在饶平。待至元兵逼近,宋帝有险时,夫人陈璧娘劝道:“张郎,朝廷虽可恨,国破家也亡。请莫记前怨,率兵赴南澳勤王去。” 张将军道:“我三次勤王遭奸谗,今不愿勤王。” 陈壁娘道:“文丞相遭谗,陆侍郎也曾被贬居潮州,如今两人都忠肝义胆扶宋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张将军沉吟—番,问:“我赴南澳,那饶平谁来防守?” 陈璧娘道:“妾愿留守。我联合畲族许大娘,及闽南陈吊王所率义军,誓死守饶平,定教元虏人仰马翻,不能迫近宋帝半步!” 这样,张将军就听从忠告,率领八千子弟,赴南澳勤王。 出征时,张将军指挥船队,从东界启帆,驶过海山岛,朝着南澳岛西部海面驰去,想在长山尾海再转东向,赶至澳前海面会师护帝舟。 陈璧娘送夫从东界出发,路过汫洲三里亭歇息。再送至南澳岛西端长山尾近海的凤屿,难分难舍。 凤屿,以形似凤鸟故名。位于南澳岛之西3公里多,海山岛之西南10多公里之处,面积仅o.23平方公里。离帝舟所在之澳前,仅20余公里远。壁娘送郎至此,知事不可为而为之,故曰“辞郎”,凤屿自此成了名扬古今之辞郎洲。 朔风啸啸,浊浪滔滔。伉俪诀别,无限感伤。祖父、父亲、胞弟都中了进士,自己也文武全才的陈壁娘,佇立洲头,目送帆影远去,万千思绪。 辞郎后,她返至饶平,在高埕山上设下壁娘寨,联结许大娘、陈吊眼等首领,率义军给入侵之元兵以重创。潮州长官马发也率军与元兵决战。这拖住了元军,减轻了帝舟的危险。 二年多后,当弟弟陈植要赴崖门护驾时,陈璧娘又写下遥寄崖山,悲壮的《平元曲》: 三年消息无鸿便,咫尺凴谁奇春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闱。 无术平寇报明君,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若当年未嫁夫,愿学明妃献西虏。 元人未知肯我许,我能管瑟又能舞。 几回闻难几欲死,未审张郎能再覩。 不久,闻元兵围攻帝舟,她率义军前往助战,但见宋室倾颓,败局已定,只得购来夫尸葬之,然后绝食而殉国。真是夫忠妇烈,白骨委天崖,贞心结石铁! 后人有许多诗文讴歌陈璧娘,现代也有潮剧《辞郎州》感人肺腑。著名颂诗,有清朝张学举《辞郎州》: 送郎郎须归,辞郎郎不归。 可奈何,义徒树帜郎横戈。 横戈不复顾伉俪,洲边一诀明大义。 路人环观为慷慨,是夫是妇,岂有儿女态。 同惘惘,洲之草,悲风生。 洲之树,妖鸟鸣。 崖门君臣一烬空,斯人死必为鬼雄。 吮血蒲寿庚,监脑陈宜中。 壁娘招魂魂应归,魂归澳岛何因依? 青径上有丞相冢,化作孤魂相傍飞。 (十六)九龙欠一 宋景炎二年(1277)正月,在澳前海滨,君臣和宋兵,怀着悽怆的心情,乘船辞别南澳岛,向着西南面的惠洲甲子而去。 紧接着,在江西募军抗元的忠臣、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南下来寻宋帝,至潮阳县城10公里远的海滨海门海边,闻帝舟已离开南澳,从峰前海面奔赴而过,已达甲于,不禁顿足长叹。脚下巨石,霎时被踏裂,成为似莲花的石峰。又在其对面一块矮石上,刻下“终南”两字(尚存)。那“南”字很特别,里面的“”,刻成“午”,是以纪念午时抵此之意。文丞相率军转赴海丰县,路过潮阳县城郊东山麓,拜谒悼念唐朝讨伐安禄山的忠臣张巡、许远的双忠庙时,填《沁园春》词云: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嗟哉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卤,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停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他往西至县内蚝坪时,因爱女监娘丢失御赐玉扇,而村民捡获送回,便题“和平里”三字(尚存)赠村民,蚝坪也自此改叫“和平”至今。他后来在海丰县之北五坡岭方饭时(后人建有“方饭亭”)被俘。受押航行往崖门,张弘范叫他写劝降张世杰书信时,他满腔正气,题《过零丁洋》诗云: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连张弘范阅毕还说:“人是好人,诗是好诗!” 文天样不管元帝多方劝降,仍坚贞不屈,在京城引颈就义。今莲花峰尚存文天祥祠,还于近年竖起高大挺立的文天祥石刻像。 景炎二年六月,帝舟又从甲子逃至广州湾。十二月,至井澳,飓风大作,恶浪怒卷。阵阵小山似的大浪,发出怪兽般的吼叫,猛打帝舟,令帝昰心惊肉跳。船被撞坏入水,幸得众兵冒死堵塞,辕以止水进舱。但飘泼而来,似猛雨般的浪花,仍泼进船舱,寒流侵袭君臣。一阵浪花撞入泻在帝昰身上,令他感上风寒,病倒了。旬余,被风涛冲散的兵船,才集中在一起;但士兵溺亡者过半。 刘深率元兵来袭击井澳,帝舟奔谢女侠,再入海,到七星洋,想去占城(今越南)而不成。 景炎三年(1278)三月,帝舟返至广州附近的硇洲(今雷州湾一带)。四月,小娃娃皇帝赵昰驾崩,终年11岁。他自从在泉州下海逃亡,历经粤东饶平红螺山、荒岛南澳、陆丰甲于诸海面颠簸,心惊、晕船、缺食,狼狈不堪,体质颓败。4个月前在井澳又差点船沉人亡,受冷浪淋泼,染疾无药可治,好似狂风吹残烛,小小年纪就驾崩了。 屋漏又逢连夜雨。少帝一崩,臣于们慌张、沮丧,乱成一团,多欲散去。陆国师咬紧牙关节哀,极力抚慰杨太后,梗咽着禀告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虽崩,还有卫王赵昺,我与张世杰将军诸臣,拟立卫王为帝,太后意下如何?” 杨太后听罢,心头更酸,泪水四垂,饮泣一番。她无可奈何地说:“陆军师啊,难得你一片忠心。我们寡妇孤儿,只有全靠你们这些忠臣义士,赤胆救国了。为了兴宋抗元,就拥末子赵昺为帝吧。” 于是,陆国师集文武高官在帝舟上,传杨太后立赵昺为幼帝之命,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古人有以一旅一戌中兴者,今百官皆有,士率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可图大业也!”众拥护,情绪从低沉转为高涨。于是,年仅8岁的赵昺被立为皇帝,于五月改年号为祥兴元年,杨太后继续垂廉听政。 经众臣商议,决定向南方的香港岛逃亡。 香港位于南中国海,南澳岛之南180浬,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其它235个大小岛屿所组成,总面积约1070平方公里。海多深水,是中国海防要冲。 宋军船队,向南颠沛流离,驶过大鹏湾、牛尾海,后从鲤鱼门,靠近了伶仃洋之东,香港岛对面的半岛官富场(即九龙。明洪武年筑寨,清道光年建城)以南一带地方。 此际,由叛军引领的元兵船队,也追赶至此。陆、张拼生死护送帝昺、杨太后他们登岸。 在混战中,于一座小山岗上,帝昺失散。他是个小孩,跌跌踵踵,跑步那有大人的元兵来得快?眼看就要被活捉……忽然,一声震天巨响,面前一块巨石,裂成两半,小皇帝乘机躲进裂石的缝里。待元兵在石破天惊中苏醒过来,却不见了帝昺人影,老是搜捕不到。 这时,当地渔夫义士,惊悉宋朝君臣蒙难来此,闻风而动,纷纷前来救驾,拼命冲杀。宋军有了援兵,士气大振,合力血战,遂把元兵击退,驱赶他们从海上遁去。 那小山岗,位于马头涌,距离城寨不远。其西南边有二王殿村,东北边与九龙湾接址。后人在山上筑台纪念帝昺,并把小山岗称为“宋王台”。清嘉庆丁卯年(1807)重修它,并在一块巨石上刻下“宋王台”三大字。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后,它也获得重视,于1898年,由港府拨款,在其四周建起围墙,竖碑保护。1942年夏,却被日冠借口拓建启德机场需要,而夷为平地,仅有“宋王台”三字大石搬迁保留至今。现九龙建有仿宋建筑体的“宋城”,让游客怀古思宋。 话说元兵被战败赶跑之后,君臣稍为安置下来。宋帝驻跸于小山岗附近,属马头涌的一个小村里。后人便把它名为“二王村”、“二王殿村”。英国人开发九龙时,把它和其它小村落,一起夷平了。 杨太后等女眷,住下来后,想梳妆,但战乱中早把镜子丢了。于是,婢女发现城寨里,有一块光滑照人的方石,便它当作梳妆的镜子。后来,元兵再度调动强大的船队,追踪至此时,南宋君臣已不见影迹,搜索也毫无收获,偶然间见这梳妆石镜,从石中发现了杨太后的容貌。那块梳妆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存在,仅是一块长方形石块,表面不光滑,今已难觅了。 宋帝驻跸后,有一夜,作了一梦—— 神仙见他愁容满面,忧郁不乐,便说:“宋帝啊,你们这么东躲西藏,流离海上,兵家大忌也。应择地建帝都,聚兵集民,抗元反攻,收复失地,恢复大宋,才是上策也!” 帝员说:“多谢神的开导。你所言极是,无奈我等在南澳岛时,想建都,但岛小粮缺,结果放弃此议。今陆地几乎全落敌手,宜于建都者,何处也?” 神曰:“建都应看风水。由你自己观察,凡看到有九条龙之地方,就是宝地,你就下旨建都!” 天亮觉醒,帝员甚感奇妙,告诉了母亲。杨太后大喜,便召陆国师、张世杰来,转达神的昭示。 陆国师云:“此乃天意,不可违也。是神怜悯宋朝国难,助宋灭元也!臣看这一带地方,不少峰峦,也许正是神所点化的宝地。按神旨意,请宋帝到外面视察,若见有九条龙,就在此建都可也!”众称善哉。 ’ 帝昺便登上小山岗,极目远眺,环顾四方。大半天后,仍没发现龙。陆国师道:“帝啊,神说的九龙,应指九座山峦,你可远望细察,算—下能见到有多少座山。” 帝员再放眼四顾,不禁龙颜大悦。“哎呀,龙有了,1条, 2条,……8条。咦,怎么仅有8条,差1条?”他再清点,仍是只有8条。不禁龙颜沮丧,异常惋惜地说:“九条欠一,此地非帝都,此乃天不助宋也!”众皆叹息。 于是,在九龙呆不上一旬,帝舟于五月初转移,出海它去,想再寻九龙之地,终末找到。月底移至新会县南部的崖门。 但元将已调动各路人马,以大兵连破广州诸地,层层包围了宋军,有瓮中捉鳖之势。南宋君臣危在且夕,回天无力。 有一夜,忧心忡忡的帝昺,又梦见神来找他,曰:“君在小山岗清点龙之数目时,已算出8条,加上你皇帝自身之龙,不是共有9条吗?为何还要转移来这崖门死地?”晨醒,帝员遂觉悟,可惜大势已去,悔之晚矣。 自那以后,香港岛对岸小山岗周围一大片地方,总名叫九龙,沿称至今。 (十七)铁甲将军 祥兴二年(1279)春二月,即帝舟泊崖门之越年,又遇飓风肆虐,天悲海惨。 帝舟似树叶,在风雨交加、雷电闪闪的汪洋中,剧烈晃荡着。怒涛滚滚,浊浪排空,天昏洋暗,帝舟危甚。 陆国师坐在颠簸的帝舟舱中,敏捷地为少帝添穿棉衫裤,缚紧于自己背上,步履踉跄地走出舱来,弯着腰,爬至船尾角的舵牙边,手按船舷站住,预肪万一。水手送来一二块船盖板,为帝备用。 一阵又一阵的巨浪,冲击着帝舟。船摇晃得更加猛烈。船上生活器具,忽左忽右地滚动着,发出各种响声。人在船里,随船起落,象荡秋千一样,引起一阵阵恶心。君臣几全晕船呕吐。少帝吐得更厉害。连青色的胆汁也吐出来了,脸色苍白。一场可怕的海难,随时威胁着帝舟。 对这种突来而凶狠的鬼风,帆船应速落帆,以免惹风,减少船的摇摆度,一般不会翻船,让其飘荡,要触上暗礁才会腹破下沉。若没速落帆,则易翻船。在此节骨眼上,帝舟却发生了一件倒霉之事,就是渔夫解开律索至舷上的结,让它放松,以使悬在桅上的帆下落,虽落了二领帆,所存一领,因桅顶过索的滑轮发生故障,索被咬紧而过不了,帆也就落不下!恐惧笼罩着水手们的心。 又一阵狂风,夹着小山似的巨浪,象一头怪兽,张开血口,向帝舟猛扑了下去!帝舟再也经受不住轰击,终于翻了过去,腹朝天了。 陆国师背着少帝,手抓舱盖板,掉在海里飘浮。风浪太大,脚手冻僵,又一个急浪冲击,盖板脱手面去…… 少帝沉海。这是他离开红螺山,进出南澳的第二次落水。他尽管是个娃娃,但毕竟是个帝王,其生与死,关系到一个朝代的存与亡。 君臣下沉了,南宋政权下沉了……骤然,奇迹又出现了——背负少帝的陆国师,踏到了一种动物,被托浮上海面。就是风浪扑来,双脚移动,所到之处又有物体来托住。少帝被解下来,吐完了几口海水,苏醒过来。听了奏报,有气无力地说:“义鱼,义鱼又来救驾了!” 陆国师细察海面,见脚下不是庞然大物的乌鹅、白鹅鱼,而是形似关公脸,俗称“九载”的小蟹。其壳呈圆形,每个直径仅约五厘米。他便奏报曰:“陛下,今来救驾的,不是进南澳的大鱼,而是一群关公蟹!” 少帝垂泪,曰:“关公蟹,好名字,就象关公一样忠义。不用赐名封号了。天这么冷,来载朕过海。今赐你们每人一领锦被御寒吧!” 话刚说完,每只关公蟹壳顶,就都突然长出了一片椭圆形,似被子的绒毛。至今,该蟹很怪,壳面上每逢寒冬,长有一片似被绒毛,而春夏秋却没有。 附近的甲鱼,学名叫大甲鲹,见关公蟹救驾有赏,也纷纷游来护帝,以表忠心,也望赏赐。 关公蟹体小力弱,怕得罪甲鱼,只得让位。 少帝踏蟹前行时,感到脚下平软。赐被后,忽觉脚下异样,便问:“陆国师,脚下路为何变得不平稳了?” 陆国师再观察海面,只见关公蟹全部不见了,变成一大群小巧玲珑的浮水鱼,酷似他被贬潮时所吃到的大阔目巴浪鱼。它们每条体长仅10厘米,肤呈乌青色,鱼尾部嵌着一片片浅白色坚硬铁甲,怪威武的。便奏曰:“今来救驾的,已不是关公蟹,而是尾巴长着铁甲的甲鱼。” 帝昺听后,感叹不已。然后说:“这些海洋动物,争相勤王救驾,真有义啊。义鱼之号,已封给乌鹅、白鹅,这长有铁甲的鱼,就封它为‘铁甲将军’吧!” 自此,铁甲鱼及类似的巴浪鱼,被人们誉为铁甲将军,沿称至今。 却说那一大群小鱼,竟会听人话,说人语,当听到帝昺封官后,竟异口同声地说:“谢主隆恩!”说罢,竟高兴得忘乎所以,都想去做武官,打个水花,全部泅走了。 于是,帝员与陆秀夫,转瞬间沉海溺亡了。南宋朝就此可悲地告终了。 (十八)缶猫咬玺 南宋君臣沉海后,皇帝印玉玺,也沉在海底了,它是无价宝,成为世人梦寐以求之物,但都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 有个烧缶的南澳人,连续烧了几次缶都烧不成。他只得拆掉缶窑重建。挖地基时,忽然挖到一只口里仅有2颗牙齿的缶猫,感到奇怪。便小心翼翼,把它完好无损地挖出来,然后摆在缶铺前观赏。 1位商人路过,见铺前摆着一只带泥土,口里只有两齿的缶猫,不禁异常惊讶。他昨夜刚做过一个美梦,用地下两齿缶猫,下海咬住玉玺上水,眼前这缶猫不就是梦中神猫么?问明它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更加高兴,便不讨价还价,一开口就出价一百两银,买下它。 烧缶者分外诧异,这只普通缶猫,为何能值银百两?那商人见他神情疑惑,便说:“这么多钱给你买,你该满意吧?我身上只带这20两银子,先放在这里,回家再带80两来,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丢下20两银,就自行先走了,。 烧缶者想,这只小缶猫,究竟有什么大用处?恰巧妻子忽然想起昨夜梦见缶猫下海捞宝之事,便告诉了丈夫,说:“也许这缶猫能捞宋帝玉玺印呢!” 丈夫恍然大悟。他迫不及待,即雇专船,带着缶猫,直驶宋帝下沉之海区。 到了目的地,他怀着侥幸的心情,把缶猫从船上放到海里去。 不一会儿,缶猫果然咬着白晶晶的玉玺。冒出水面,爬上船舷!早就在船舷等待的烧缶人,惊喜交集,迅即伸出两只手,上前去捧印。可是,双手刚接近帝印时,“卟”的一声,玉玺竟脱下猫口,掉进海里去了。缶猫爬上船顶。它口里一个牙齿丢掉了。 烧缶人深感惋惜。只得再把缶猫放进海里。不一会儿,猫又咬玉玺上来。他吸取首次接印不成之教训,猫头刚出海面,就伸手去准备接印。猫嘴又幸运地咬着印出水,可是说时迟那时块,“卟”的一声,那帝印很快又丢下海去。缶猫所存的仅有一个牙齿也丢掉了。 烧缶人又深感惋惜,只得再放猫下海。但上水时,口里空空如也。它的2颗牙齿脱光了,无法咬印了。连放下海数次,却再也不见咬印上来。烧缶人没精打彩随船从海上返来缶窑。 当时,那位订购缶猫的商人,携80两子,前来铺前取货时,却不见了主人魂影。一段日子后,路过铺前,见那缶猫仍摆着,可是它口里的两个牙齿却没有了,不觉大吃一惊。烧缶人只得把赴海捞印失败之事如实转告。那商人跺着脚,对天长叹:“哎,真没福气!你为什么不懂礼仪,没在船上摆香案,没穿朝服,没有下跪,没有端红绸布铜盘去接印?!” 自那以来,再也没有发现神猫,也没有其他妙法去捞帝印,宋帝玉玺至今仍沉在海底。南澳(鱼免)鱼,常去吸到玉玺的分秘物,故鱼胶(膘)的补血功效盖闽粤哩。 (据1986年至1988年,南澳县人康木垒、洪婷、张任、许德润、柳茨根,及饶平县大埕区埕南村人陈暹淡等,1993年11月港胞马楚坚、章振平等先生口述,及1992年夏采风) 备注: 1.本文月份分为农历,岁数皆为虚岁。 2.据清《潮州志》、《南澳志》载,宋帝昰、帝昺于景炎元年十二月驻跸南澳,居约1月。据《宋史》记载,陆秀夫与帝昺,是在祥兴二年(1279)二月,在崖山兵败而投海殉国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