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平县古县署(在今三饶镇)始建于明成化十四(1478)年,历经弘治与天启年间两次改建重修,宽敞堂皇,可与南方诸县署衙媲美,但至清康熙年间,因年久朽蛀,大门、仪门颓废,大堂崩塌。于康熙二十二(1683)年莅任的饶平知县刘忭(音便),面临的问题是应不应立即重建县署。 政在养民 县署是治理全县的政治中枢,也是体现一县风貌的关键所在,故吏役及乡绅士庶都请求刘县令重建县署。刘汴经过了解县情与深思熟虑,决定不兴土木修建,只用茅草修茸大堂,自己愿在茅棚里理政。 刘汴的决定虽然出人意料,却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县名饶平,象征着乱后思治,“欲使饶永不瘠,平永不乱,政在养民而已”。按当时的情况,历经明末清初的战乱及清康熙初年海禁的迁界、复界的板荡,饶平人民多数家园破碎,满目疮痍。经复界后数年的医治创伤,社会刚刚安定,但黎民生活仍十分困苦,官库也空虚。此时若大兴土木,势必再加重处于艰难境地的人民的负担,也为下属开创奢侈之风,刘忭此举,表明他“政在养民”,“示民以俭意也”。 登楼望耕 刘汴廉明勤政,把握施治要领,在茅棚里治出显著政绩。 首先,他采取措施鼓励力耕,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即所谓“养民”。他除了多方面了解全县农耕情况外,特将顺治年间被吴六奇命名为尊君楼的城楼改名为望耕楼,并捐俸银修葺一新,以表重视农业的决心。此后,他常登楼望耕,及时了解农事,曾吟《登城隅望耕楼》一诗抒怀,其中有句云:“但见揉蕉还采葛;才经脱粟又栽秧。炎方丰稔唯耕凿,不使篙莱占陇岗。”这里,他欣慰地见到在自己推动下所出现的新景象:农妇“揉蕉”“采葛”为织布勤集原料,农夫刚为早稻“脱粟”就转人为晚稻“栽秧”。此情此景,使他更坚定了信念:炎热的南方要获得丰收,只有靠勤耕力作,不使“蒿莱”等杂草侵占田陇山岗。刘忭重视农业的举措,终于使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推动了其他的事业。 剔除三害 其次,他针对多年社会动荡遗留下来的时弊,剔除三害:药赖抄抢、刁讼、包当。所谓药赖抄抢,即有些“愚夫愚妇”因与家内或家外之人争吵而以服药等方法自尽,图赖对方偿命,造成死者家属及其家族向对方家庭乃至家族大肆抄抢殴打,影响社会安定与耽误农时。刘县令贴出告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戒莫轻生,并指出“自尽无抵命之条”,借此抄抢者必严惩。经过对此害的治理,杜绝了祸害。所谓刁讼,指“不务正业”之恶棍,常对稍有积蓄之家进行勒索敲诈,如有抗拒者,则借题诬告,状词中的原告不具真名。受害者被传到案,传原告时则查访不得其人,致受害者长期守候,既心惊脉跳,又耽误生产。刘县令发文公告此害,查处此类恶棍。所谓包当,即当时各地税赋,皆由当地有学籍的生员以年龄为次序轮流收解,每年一人,但当地的权势者强行代包当任。这种人“遇公务则推诿抗违,计私囊则借名科派”,“半年之后,积弊既深,己腹也餍”,便卸责任还应当选之人,使其受累受害。’刘县令查明这类恶习,惩罚包当之人。 重视教化 再次,他重视教化,防患于未然。他编了一本《铎书》,即警戒人们的书。书中收有律令纲纪及案例,分发下属吏役及乡约耆老,让他们时常讲诵,旨在导人向善弃恶。他还编纂《饶平县志》,弘扬历史文化,以名宦、先贤事迹激励后人。 在刘抃的重农、除弊、兴教的治理下,饶乎人民收入渐丰,官库渐盈。康熙二十四(1685)年,他应官绅士庶之再请求,为观瞻而先建县署大门、仪门,隔两年又再建县署大堂。他在茅棚理政四年,政绩卓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复建县署之后,其他事业相继发展。后世将他人祀名宦祠,赞他在任期间“百废俱兴”。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