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采访宫塘陈氏的过程中,曾听到一位老人提供这样的材料: 其先祖陈坦,于宋时来潮州任海阳知县。之后又有丁允元被贬来潮,任潮州知州军事。二人皆有政绩,丁允元慕陈坦之为人和才干,很赏识他,于是,一个知州,一个知县,结为好朋友。陈坦先卸职,在秋溪都定居下来。丁允元卸任后,也不回常州老家,携眷定居仙田乡。陈坦是为秋溪陈氏始祖,丁允元是为潮州丁氏始祖。 老者还讲,丁允元原来也看中秋溪这块地方的,说此地风水甚佳,背山面水,田野广阔肥沃,莲花山灵气于此聚结,将来于孙必定人丁兴旺,丰饶富足。陈坦也懂得风水之术已先得之。丁允元为人贤明,不夺人之所爱,便另择仙田这块地方,作为定居创乡之地。 此说如符合历史事实,实在很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你想,来自江苏常州府的知州老爷与来自福建泉州府的县太爷相约任满之后不回原籍,子孙永居潮地,而且同时看中秋溪都。可见两人友谊之深,更可想象出宋代的潮州风物人情在外地人眼里是多么有魅力,以至于甘愿抛弃祖宗园墓、田庄庐室,而一切重新开始,在潮州进行筚路蓝缕的开拓! 但拿古老的口头传说来对照史实,就发现口头流传既有与历史相符的地方,又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之处。首先是两人赴任时间招去甚远,陈坦任海阳县知县是从北宋元符年间开始的。丁允元因请赦免“盐铁”税触怒皇帝,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由大理寺正卿,被贬至潮州任知州军事。年号元符的最后一年是1100年,淳熙的元年是1174年,这中间相差74年之多。以此推断,丁允元与陈坦在潮州晤面似乎不可能,恐怕丁氏莅潮时陈坦已作古。但丁、陈两姓后人为什么流传这个掌放呢? 似乎有另一种可能:丁允元被贬来潮州,陈坦仍健在,两人曾见过面。这种猜测不是没有根据的,它来自《海阳县志》、《陈氏族谱》和其他杂记。《海阳志》一书记载了陈坦在这时间的政绩,如于宋绍兴年间重建学富,并迁址至制锦坊(今潮州市昌黎路尾)。海阳县学宫今尚在,是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末高宗绍兴年淘(公元1131——1140年),距1174年只有34年,那么,丁允元莅潮时陈坦虽已卸任而尚健在是有可能的事。以丁允元的为人,是会去拜访他的,倾听他对治潮的高见。此时,陈坦必定已子孙满堂,在此地安享晚年。秋溪都界于北溪、东溪之间,乃韩江三角洲早期的冲积地。河网纵横,土地十分肥沃。而在当时又地广人稀,风光十分迷人。直至清代未期,诗人丘逢甲乘船游北溪。他从涸溪塔下登舟,经官塘、秋溪、铁铺、十五乡,于东陇上岸。留诗一柬,咏叹秋溪风光之美。陈坦与丁允元,在当时必定两人披衣出户,徜样于山野阡陌间。丁允元极目远眺,或许会发出感叹:“嗟呼,此处乃人间又一桃源也,而陈公捷足先登,公之子孙有福矣。”他便在此时萌生日后卸职不归故里,而于此立籍的念头。 当然,志书记载的陈坦做知县能从北宋哲宗朝做到南宋孝宗朝是否有误?陈坦活了多少岁数?这些都不得而知。故此,只能取保守的说法:“知县、知州相继居潮郡。” 陈坦死后葬秋溪,今墓尚在。据其后代裔孙介绍,与这口祖墓有份的子孙,海内外都算起来共有的多万人之众。以陈坦为人潮始祖的秋溪陈氏,是潮汕陈氏重要的—支,除远迁它处及迁居海外的不算,光是潮安官塘、铁铺及澄海的隆都镇的陈氏便多为陈坦之后。其中铁铺、官塘两镇的主要姓氏是陈氏,在数量上占明显的优势。 陈坦后人于清代乾隆年间建陈氏大宗词于潮安县官塘镇巷下乡,这是一座座西向东、四进格局、每进约43米的大祠堂。门前有石刻对联;“闽海分派传旧德,秋溪卜世振新猷。”匾额“陈氏大宗祠”,背镌“清泉流派”,是一处规模很恢宏的祠堂。该祠堂南侧约一百米处,还立有一祠道坊,正面刻“宋歧国公之派”,背面刻“忠顺世家”,并有落款。陈氏族人根据《陈氏族谱》对”忠顺世家”作如下解释:陈坦父名宗庄,祖父名洪进。因献地于宋室有功,曾被封为歧国公,谥号忠倾。其实这是误记。陈洪进并非陈坦祖父。而是曾祖父,陈坦的父亲名叫陈宪。关于“忠顺世家”的来历,在上文巳作了解释。 关于潮汕陈氏已经谈了很多,这里有必要询大家较为系统地介绍一下丁氏。 丁这个姓氏,在百家姓中笔画算是最少最简单的,但探究起来却有不少复杂之处: 1.成分复杂。参加这个大家族的人马,至少有五支之多。 2.探源复杂。古代姓氏文献对丁姓的来源都谈得很含糊。大体说来,丁姓的来源主要还是以下两个支系:第一支了氏系出于商末周初的丁侯。《姓氏考略》这样写道:“武主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这段话说得很含糊,大概是说丁候不承认新政权周朝,丁国就因此灭了,后代子孙以国为姓。但丁侯叫何名字,丁国又在什么地方,没有交代;第二支丁氏来源稍晚,产生于周成王时代。齐太公封他的儿子极力齐丁公,以后公于极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封号“丁”为姓。由于这一支丁氏有源可寻,可以一直追溯到炎帝神农氏身上。在讲究名分、重视世自的古代,包括丁侯之后的那支派系,就先后归宗到公子假派下,认他为自己本姓的得胜始祖了。齐太公本姓姜,如此说来,丁氏源出姜姓,属炎帝旗下。对潮汕各姓氏人潮的历史进行探源,丁姓算是比较容易人手的姓氏之一,这是因为线索 比较单纯;人口也相对较少,只有了允元这一条线。 饶宗颐在《潮州志.民族志》的手稿本中也说:“常州丁允元,淳熙(公元1174——1189年)知潮,占籍海阳,为仙田丁始祖。”至明末清初,丁氏二世的二房裔孙,于清初移居澄海,占籍澄城、樟林、盐灶等地。又有一房于元末明初移居长乐。至清初,为逃避战乱,又有长乐丁氏携妻儿迂回丰顺汤坑乡居住(时汤坑仍归属潮州府揭阳县),就是潮州名宦了日昌的那一支系。至丁日昌这一代,汤坑丁氏已蔚为大族。所以,潮汕丁氏,皆遵丁允元为开基始祖,历来没入提出异议。丁允元卒后葬潮州磷溪仙田英山,其地名曰“风地”。墓坐西北朝东南,明代曾重修。碑高155厘米,宽153厘米。碑文云:“宋考朝奉大夫知潮州军事丁公她县君黄氏墓。”公元1981年,丁氏族旅泰华侨捐资再次重修,并在墓地两侧绘画配诗,歌颂乃祖治潮业绩。在这次祖墓重修工作中,丁日昌后人、泰国著名侨领丁家骏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潮州丁氏的发样地仙田乡,丁氏后人还于明代修建了丁氏大宗祠,崇祀把始祖丁允元。 潮汕丁氏虽然人口较少,但在潮汕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当然首推丁日昌,他是清代洋务派的重要人物,曾任虎门总督,官至江苏、福建巡抚。在京则会办南洋海防,任节度水师,并任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他学识渊博、藏书甚丰。他生有七子,繁衍至今,已遍布海内外,其中丁家骏是佼佼者。 丁允元后裔还出了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名医丁成发。”丁成发幼年时,曾遇一安徽凤阳府来潮汕走江湖卖艺兼行医卖药的武师。这武师受人戏弄,丁成发路见不平,上前帮武师说话。江湖武师见他小小年纪便有正义感,很是赏识。两人交往久了,丁成发常拿家中食物接济他。江湖武师便收他为徒弟,丁成发学习也很用功。到了晚年,江湖武师要回安徽风阳府,便把全身医术武术传授给他。丁成发结合自身实践,医术进步很快,特别是伤科正骨术方面,成为当时(清末民初)最有名的医师,全潮汕无人不知晓丁成发。他的医法很独特,能把鸡脚砍断后接在鹏脚上,又能把鸭脚移到鸡脚上,因此,他家中养的鸡不像鸡,鸭不像鸭。 丁成发医术虽好,但脾气极古怪。病者自诉病情,他就大发脾气,不让开口。有患者起道来治病,他不马上把脉,却有意用莫名其妙的理由刁难,过一段时间后再诊视。其实他这样做也是一种医疗手段,他认为病人远道而来,长途跋涉,血压必定上升,脉跳必然加快,此时诊断不准确,要让病者先安定下来。别人不明其用意,都说他脾气古怪,民间就有“脾气孬过丁成发”的俗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