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潮汕一些地区以前有“九县十城隍”的说法,其意思是昔年潮州府有九县,每县一个城隍庙,其中揭阳县于清嘉庆年间在棉湖设立揭阳县佐堂,
分治揭阳县西部,相应再建一座城隍庙,便成“十城隍”了。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造成的原因是从前交通不便与信息闭塞。潮州昔年除揭阳外,其他的县并不是每县都只有一个城隍,仅饶平一县就有四城四城隍。
    有城才有城隍庙,这是封建时代的传统,故谈城隍必先谈城,而建城的地方必有其历史原因与地理条件,所以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应是属历史研究的范畴。现将饶平四城略加介绍。
    饶平县城明成化十三年(1477),两广都御史朱英奉朝廷之命,析海阳县之元歌、信宁等八都建置饶平县。他经勘查,确定县治设在元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并着手建城池以保土卫民。十四年(1478),饶平第一任知县杨昱到任,把建城工程续成。该城后又历经多次修扩建。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饶平北面有萧晚、张琏的农民起义,知县林丛槐十分惶恐,增建城楼燎望观察,命名为镇北楼;清初总兵吴六奇,因形势不同,觉得清朝国都就在北京,原名不妥,就在扩建城时改名为尊君楼;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刘什深知历经动荡后的人民生活困苦,须务实发展生产,便捐俸修葺尊君楼并改名为望耕楼,经常登楼望耕,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一个城楼,历经三个名称,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云与不同人物的
不同思想倾向。据说,朱英因建县及筹划建城有功,民众把他奉为城隍庙里的城隍神。
    大城所城这座城的名称有点费解,因而略加说明。明代的地方军事体系是卫所制。潮州府设卫,下面的要塞设所。饶平宣化都东部濒海处,因可扼控闽地人粤的航路,又可防御海盗,地位显要,故设所又同时建城。所与城相因而名,分称大城所与大城所城,后者意谓大城所之城。该城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由百户(武官)顾实创筑,并建城隍庙奉城隍神。这里曾有一椿历史教训:洪武三十一年,倭寇海盗数干突然袭扰,周围村民欲逃难人城,守卫东门的百户颐实开门以纳,拒贼于城外,但守西、北、南三门的韩、谢、马三位百户却闭门不纳避难民众,以致死伤惨重。后来朝廷闻知,嘉奖顾实,严惩谢、韩、马三个百户,斩首示众。颐实创城及卫民有功,若被奉为城隍神是当之无愧的,可惜
未有所闻。
·    黄冈城黄冈地临南海,而且是浙闽从陆地入粤的要道,曾筑有土城。明嘉靖十—匕年(1538),倭寇攻破土城,民众遭殃。事后,居民余廷仁等联名上书官府,请求筑石城御盗。当时的潮州知府郭春震十分支持此事,立即亲自勘探地势,因官库不充,便决定费用采取官三民匕的办法。第二年黄冈城竣工,城内外皆瓷以石,周围一千二百余丈,设四门,计费银七干余两。其中官府拨银二干
余两,民众捐银约五千两。这种做法按现在的说法,可谓“民办公助”了,黄冈城建后,官民多次击退来犯的倭寇海盗,不再受蹂践。民众感谢、怀念郭春震亲自督建城池之功,便把他奉为城隍神。
    南澳城南澳原属饶平县信宁都,因隔海远离大陆,故常为倭寇海盗聚集之地。明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曾到此剿贼。后明朝廷吸取历史教训,于万历
四年在南澳设副总兵镇守,可指挥闽粤之漳潮二府兵马打击倭寇海盗,但其行政管理仍一半版籍隶属饶平。南澳设镇后即着手建城,由副总兵晏继芳创建。城
高二丈二尺,厚五尺,围五百丈,皆整以石,设四门。各门的名称很有特色,东曰朝旭,西曰扬威,北曰候潮,南门因傍金山,虽设而不开,名曰金城。南澳城建后便相应建了城隍庙。该城后来又历经数次修扩建,至康熙三年,因海禁迁界,城拆毁。复界后,于康熙二十四年起逐步复建。
    综上所述,饶平自明至清,就有四城四城隍,显示了重要的军事位置,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历史经验教训。

你是本文的第1599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张道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